生物强化应对“隐性饥饿”

来源 :科技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们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没有?”现在有专家认为应该换成“吃好了没有?”在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后,吃好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您每天吃得饱饱的,但没准您就是一个“隐性饥饿”的患者,您也许不信;如何用生物强化技术解决“隐性饥饿”,普通读者就更不明白。下面请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春义的解释,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何为“隐性饥饿”?
  
  记者:以前中国人说到饥饿,就是肚子没有吃饱。而现在所说的“隐性饥饿”,这一概念老百姓还比较陌生,请您介绍一下。
  张春义:“隐性饥饿”对许多人来说还显得陌生,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而提出的。人体保持健康需要40多种营养元素,有些营养元素缺乏会给人体一个饥饿信号,比如缺乏蛋白质、脂肪、糖,而另外一些营养元素,尽管对人体健康同样十分重要,在它们不足的时候,却并没有以饥饿的形态表现出来,也因此没有得到充分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隐性饥饿”。
  
  中国人的“隐性饥饿”现状
  
  记者:目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们常常说现代中国人不是营养不够而是营养过剩,为何还会出现“隐性饥饿”的问题呢?
  张春义:假如你感觉胃里已经很饱,但并不见得你就吃好了,你可能仍然是“隐性饥饿”的一个患者。它主要表现在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各种维生素、微量营养元素的摄入量,你没有“达标”。
  最新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隐性饥饿”的人群不仅仅是存在于农村偏远地区,也存在于城市中。我们国家总人口约45%缺乏维生素A,49%存在锌摄入量不足,缺铁性贫血症在五岁以下儿童中的比例高达22%,成人缺铁性贫血症也占到了11%,成人缺铁性贫血症在农村孕妇中更是高达41%。0岁~6岁儿童缺锌比例为39%;儿童钙摄入量不足也比较严重,只达到推荐摄入量的1/3。
  我所负责的一个研究项目,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国西部农村一些地方,长期种植结构单一,老百姓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从而造成了维生素和一些矿物营养元素的缺乏。这里所说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等,矿物元素包括铁、锌等。这些东西我们平常听起来不起眼,可它们对于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一直到成年期、老年期整个生命过程,都非常重要。“吃好了没有”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有关“隐性饥饿”的问题。
  
  “隐性饥饿”危害巨大
  
  记者:请您谈谈“隐性饥饿”的危害?
  张春义:我国是世界上“隐性饥饿”人群或微量营养元素摄入严重不足人群最多的国家之一,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
  微量营养元素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缺乏这些微量元素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方面的问题。比如,如果你缺乏维生素E,就很容易引起心脏方面的疾病;如果缺乏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叶酸、铁等,也都会造成心脏方面的问题。另外,像贫血症这样的疾病,跟铁、叶酸和B族维生素等的摄入不足也都是相关的。所以,对于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大家切不可忽视,它们在人体健康中可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微量元素缺乏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它可以导致成年人的生产力下降。微量元素的重要性超出了居民一般的认识水平,它们的缺乏会造成包括体力、智力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水平。
  个人因为“隐性饥饿”造成的身体条件不佳,还会给国家经济造成
  损失。我国经济学家根据国际公认的一些依据,计算出中国缺铁性贫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4%,今后10年成年人缺铁性贫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到7000多亿,儿童缺铁性贫血造成的损失累积将达到两万多亿。这个损失的计算主要是通过将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和正常人的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得到的,一组健康人群生产总值减去一组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生产总值,这个差值就是经济损失。
  微量元素在幼年时得不到补充的话,它所产生的健康问题是不可逆的,等到长大后再补已经来不及民了。这意味着经济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低、受教育程度低,他长大后再结婚生子,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而会影响到下一代,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营养不良是贫困的结果,也是贫困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个结论。国外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很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
  
  食物强化和生物强化的区别
  
  记者:营养不良与贫困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生物强化对于中国极端贫困地区的公众营养改善,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营养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在解决微量营养元素摄入不足方面,主要有哪些方法?
  张春义: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食物强化,它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学术性,实际上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比如铁强化的酱油,就是把铁这种金属元素加进了咱们吃的酱油中。还有一些大米或白面,也是经过铁强化的。另外一些食物则经过了其他营养元素的强化。
  配制营养药物也是一个好办法。在发达国家,他们通常做成药片进行分发,包括叶酸片、维生素A片之类的东西。这样做成本很高、花钱很多,我国目前可能还做不到。
  还有生物强化,就是通过一定的育种手段,想方设法提高水稻、小麦、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里的微量元素水平。这样的话,我们每天吃的东西就是好的、健康的。
  食品强化成本低、易操作、安全有效,是公众营养改善的核心手段和主要渠道。但是,食品强化不是改善公众营养的唯一方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营养问题具有总量大、结构复杂的特点,采取单一的营养改善措施既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极端贫困人群,经济条件差,几乎不具备购买工业加工食品的能力,往往是地里种什么、碗里就吃什么。对于温饱尚且成问题的他们而言,食品强化所增加的成本便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这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商品分销渠道不足,强化食品的市场覆盖率也非常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强化就显示出其自身的积极意义来。
  
  生物强化的优点
  
  记者: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生物强化也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什么是生物强化呢?
  张春义:所谓生物强化就是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现有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减少和预防全球性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的人体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元素缺乏问题。生物强化直接从作物育种角度解决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问题,是防治和改善人群微量营养元素缺乏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的比较简便、经济、有效的途径,受益人群广泛,可以根本解决问题。从长远来讲,一方面改善人体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另 一方面可以改善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记者:与另外两种途径相比,生物强化技术有哪些优点?
  张春义:国际上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寻找新的途径,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人们发现生物强化是改善人群铁、锌、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的最佳手段和途径。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物强化生产简单,易于推广,食用方便安全。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生物强化作物一旦育成,只需直接替代原有种植品种,可迅速大面积地推广。“隐性饥饿”患者在正常饮食过程中就可以完成营养的改善。在崇尚自然食品的今天,人们从天然食物中获取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既方便又安全。
  第二,受益人群广泛。只要食用了这种经过生物强化作物产品的人群,其营养状况都会得到改善,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如果全国都种植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强化作物,那么受益的将是全国人民。
  第三,生物强化手段经济有效,且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效果显著。生物强化只需要一次性投入,育成的强化品种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不再需要额外的支出。在国际上比较食品强化和生物强化二者的投入产出比,前者每年需要2.5亿美元,而生物强化对一种作物只需一次性投入1500万~2500万美元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有关学者在对美国明尼苏达州9~23个月的婴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强化对于防止缺铁性贫血是有效的。
  记者:生物强化技术与转基因技术是一样吗?
  张春义:有些人误以为生物强化就是转基因技术,事实并非如此。在生物强化与转基因技术之间不能划等号,植物育种家的工具盒内并不只有转基因这一种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强化所涉及的育种手段,基本上是传统作物育种的方法和手段。以我所负责的甘薯课题组为例,截至目前,我们在做遗传育种时,没有考虑应用任何转基因技术。为什么呢?因为就铁、锌、维生素A的生物强化而言,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转基因技术,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着很多富含铁、富含锌和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植物品种,可以为项目所用。之所以我们也花费了一点点精力在转基因育种上,是因为考虑假如将来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调查之后,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对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确没有不利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转基因育种作为一个备用手段推出。
  转基因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只是当传统育种无法解决问题时,才会把转基因技术作为一个补充性手段来加以应用。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在生物强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应用实例?
  张春义:我国生物强化项目始于2004年,目前,已经获得了富含微量营养元素(铁、锌、类胡萝卜素)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或品系。项目组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贫困地区完成了目标人群的营养状况分析,筛选出了微量营养元素严重缺乏的人群,为利用这些生物强化培育的新型作物进行人体营养实验奠定了基础。
  我所负责的项目组中的一些专家已经培育出了一些好品种,比如甘薯,它的“心”如果是黄色、深黄色或者桔红色的话,就说明它里边的β胡萝卜素含量高,营养价值好。如果甘薯的“心”是白色的,没有什么颜色,就说明它的胡萝卜素含量低。
  一些营养学家在四川贫困地区的学校里给儿童抽血样,然后调查,看看哪些孩子的维生素A水平低,哪些孩子是正常的。调查以后他们把这些有健康问题的孩子找出来,分成两组;让他们吃的甘薯也分成两组:一个组吃的是黄心儿的甘薯,一个组吃的是白心儿的甘薯。这两种甘薯品种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不一样。两组孩子每个人每天大概吃110克,连续吃8个星期,看看效果怎么样。
  8个星期的试验结束后,营养学家发现效果非常好,吃黄心甘薯的孩子维生素A的缺乏所占的比例由16.7%下降到1.4%。这个活生生的科学试验告诉我们,如果你每天吃这种富含维生素的食品,肯定对你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消灭天花、结核、脊髓灰质炎等传统传染病得到控制,很多公共卫生官员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传染病不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艾滋病的出现,这一希望破灭了。与此同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lyme病,汉他病毒肺炎、尼罗河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出血热。2003年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频发,一时之间,新发突发传染病,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有
期刊
最近,围绕某位著名“养生”专家的争论,终于以卫生部的出面表态而趋于平息。但在他借助媒体宣传平地“走红”的背后,却暴露出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的国人在医学知识方面的普遍匮乏,以及在追求健康生活过程中的盲目。面对记者的采访,脑血管病专家王拥军就坦言:在门诊过程中他最痛心的就是病人经常凭借广告或媒体的健康宣讲自己想一些治疗手段。尽管事前记者已经对脑血管病作了一些“功课”,但在采访中,仍对他所披露的一些情况感到
期刊
市场空间。其中北京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抗肿瘤候选药物M2ES,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向41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保护,是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突破:由北京大学工学院研发的智能助残肢体和多关节智能动力脚,首创性提出利用人体健康腿信息控制智能假肢,使其更具人腿的功能和特征,实现正常步态时的肢体运动:多关节智能动力脚则引入柔性驱动,是世界上第一个包含踝关节和脚趾关节的智能动力脚,可提高残疾人行
期刊
夜间是蝙蝠活动的最佳时机,几乎所有属种的蝙蝠,白天均躲进山洞、地洞、建筑物内能避光的地方,倒挂着休息。到了黄昏尤其夜幕降落之后,它们才出来活动,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极为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准确快速地捕食昆虫,被人们称为“夜行侠”。  蝙蝠为翼手目,世界上目前共有19种185属962种,从种数讲,仅次于啮齿类。除南北极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可以说遍布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更适宜蝙蝠繁衍栖息,所以数
期刊
前不久有外电报道,在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逝世100周年之际,一本被“禁闭”了一个世纪的自传终得以“重见天日”。  报道称,马克·吐温在逝世前创作了一部自传,并将它保存在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他要求保管者答应他的条件,就是这本自传要在一个世纪之后才能公诸于世。对此,许多学者分析称,自传中包含马克·吐温大量针砭时弊的文字,他还在文章中批评了老情人,甚至还包括对上帝的见解……  提起马克·吐温(18
期刊
科技成果重实效疾病防控利民生  2010年1月26日,北京市政府批转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具体表现。《方案》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十大危险疾病是如何确定的7科技攻关如何开展7《方案》如何组织实施7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深入调研是科学决策的基石    记
期刊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各种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目前,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严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BD)已占总BD的20%,已成为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针对精神疾患的医疗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加专业而完善的治疗和恢复服务,是社会职能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科
期刊
策划人语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回顾农业发展的历史,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
期刊
最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了一次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热烈响应,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我也参与其中,得到不少启发和教益。  其实,科学与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借力高新技术手段而崛起的新媒体艺术,更使得科学与艺术的相关话题空前活跃。  正如科学与艺术国际研讨会组委会所言:“科学与艺术同源于自然,同
期刊
北京佐特陶瓷技术中心    北京佐特陶瓷技术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马泉营村,是以展示中国古陶文化为宗旨,集科普、参观、实践、陶瓷工艺美术品生产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活动基地。中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由陶瓷博物馆、陶瓷样品间,陶瓷生产间、陶瓷釉料配方研究室等部分组成,多年来共接待人员近100万人次,其中90%为中小学生。先后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朝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朝阳区社会实践基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