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各种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也在发生变化。目前,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严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BD)已占总BD的20%,已成为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如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针对精神疾患的医疗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加专业而完善的治疗和恢复服务,是社会职能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科委支持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开始了探索之路。
为什么会选择从这两种精神疾病的防治入手,目前北京市的医疗方式存在哪些不足,研究又将提出什么样的设想,对未来精神疾病的防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
必须正确认识的精神疾病
记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
马辛: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复发率、再住院率以及致残率,且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这两类疾病在北京市精神障碍的防治中至关重要。不过现在很多人很容易把一时的心情低落理解成抑郁症,其实是不正确的,那最多可以说是一种抑郁状况,远远达不到“症”的地步。
记者:目前在国际上这两种病症的发展态势是什么样的?
马辛: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把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根据目前各类精神障碍所至疾病负担的排序,处于第一和第二位者分别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据WHO统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17%~20%,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总体患病率为1%左右。WHO的推测,中国大陆的抑郁症患病率可能在7%~8%,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患病率达1%,即平均每100人中就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据卫生部估计,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约有780万人。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竞争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精神障碍的患病人数会越来越多。
记者:这样的形势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辛:精神分裂症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疾病。意大利精神分裂症每月的花费几乎是其他精神障碍的2倍,德国精神分裂症年人均花费近3万马克。欧洲对不同疾病(2004)年人均花费进行统计,精神分裂症为7688欧元,高于帕金森氏病(7577欧元)、双相障碍(6081欧元)、癫痫(5352欧元)和抑郁症(3826欧元)。抑郁症的经济负担也非常重。2000年,美国和英国的抑郁症经济负担分别为831亿美元和90亿英镑。
2007年,国内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年人均总花费为16482元人民币,直接花费为5360元(32,5%),间接花费为12346.5元(67.5%)。我国内地抑郁症经济负担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抑郁症直接经济负担是141亿元人民币,间接负担是481亿元人民币,总的经济负担为622亿元人民币,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损失还将继续加剧。
治疗本身应该以人为本
记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有什么样的特点?
马辛: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因自知力受损,一般不承认有病,服药极其困难,长期服药更难,导致其复发率高和再住院率高。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不及时,将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病程。如何让患者得到合适的全病程治疗,也是我们项目中关注的一个方面。
记者:全病程治疗?
马辛: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正是这些疾病特有的特征决定了患者需要全病程规范治疗和综合康复技术加以干预。全病程指的是从患者发病就诊于门诊一住院一院外康复的全过程。研究表明,在患者门诊就医期间和发病住院期间予以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如果药物治疗不规范、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病程迁延,转为慢性衰退病程,但是单一药物治疗尚未能解决患者的全面康复问题。康复技术和各种干预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和重新回归社会,降低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
记者:从北京市的角度看,目前的治疗状况是怎么样的?
马辛:结合北京市现状,从患者全病程治疗角度看,患者发病就诊于专科和综合医院门诊治疗,在疾病严重发作时或急性期入住三级专科医院和区二级专科医院治疗,出院后康复阶段在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门诊治疗需要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在疾病严重发作时或急性期入住专科医院期间需要住院临床路径治疗或规范化治疗为预后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出院后康复阶段患者在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康复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各种心理、康复治疗。家庭是患者生活和康复的核心,患者家属需要疾病相关知识和帮助患者康复的技能,以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因此,通过全程规范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技术干预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以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在治疗技术的规范化、医疗手段针对病人的个性化、后期康复的规范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此次研究项目提出方案的针对点。
为未来描绘的蓝图
记者:咱们这个项目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马辛:总的来说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不同医院的规范治疗。在三级专科医院推广临床路径的规范化方法,在综合医院建立标准化抑郁症诊疗门诊。针对二级专科医院,把三级专科医院的成熟治疗方案在二级专科医院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二级专科医院现状的诊治规范,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二是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技术。需要开展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药规范化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如rTMS)的规范化研究,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可及性好、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技术,以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三是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康复技术。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康复和生活的基础。目前,基层重管理,轻心理卫生服务,康复工作滞后。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干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工作中以重点病人重要时期的阶段性监管为主,绝大部分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开展相关康复技术,无法有效实现和发挥其精神卫生防治的作用。因此,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尚不能高效率地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再住院、精神残疾和社会不良事件的发生,不 利于促进精神疾病患者临床缓解或痊愈而回归社会。
记者:针对这几个方面,都将开展哪些研究?
马辛:我们分为六个方面的对策研究:
一是不同等级医院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研究。将在三级专科医院推广快速综合治疗临床路径方法,在三级综合医院建立标准化抑郁症诊疗门诊,在二级专科医院推广成熟的诊治规范。
二是rTMS治疗抑郁症的技术优化研究。将在三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开展rTMS治疗抑郁症的技术优化研究,为人群众多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和前驱期阶段,拒绝或不愿意服用抗抑郁药物时,提供非药物治疗手段和技术的可及性。确保rTMS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
三是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规范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证候规范,为设立有中医科的二级及三级医院提供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规范,为人群众多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前驱期阶段和疾病发病阶段,拒绝或不愿意服用抗抑郁药物或需要增加中医药治疗手段时,提供中医药治疗规范的可及性。
四是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在基层的示范推广应用研究。我们计划选择三级专科医院成熟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易推广的精神疾病康复技术,推广至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培养一支适合于我市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专业队伍。
五是认知矫正治疗技术在社区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将选择三级专科医院成熟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易推广的康复技术,推广至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六是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技术的应用研究。计划选择成熟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易推广的家庭干预技术。适用对象是有家庭成员照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强调家庭对患者康复的支持和重要性。
记者:您预计这个项目的研究成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将研究出提高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临床诊治水平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规范2套和相关适宜技术4项。
我们希望建立具有科学技术水平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示范区,即建立覆盖三级一二级一社区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的示范区,为进一步的全市推广提供经验和操作规范。同时建立覆盖三级一二级一社区的多层次、广覆盖、双向信息流动的精神疾病防治科学研究网络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此外,我们还计划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
可以说,我们这个项目不仅有利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防治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而且对首都未来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创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记者手记
根据马院长的介绍,该项目将由5个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牵头,联合6个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或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攻关,参与研究的单位作为示范基地,将提高相关单位在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康复方面服务的质量。这些设想和研究对于数目众多的精神病症疾惠来说,是一个福音。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示范,离全社会受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就像是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巨大而美好的蓝图,要把这蓝图变成现实,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们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职能部门的重视和配合。希望这美丽的蓝图有一天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为什么会选择从这两种精神疾病的防治入手,目前北京市的医疗方式存在哪些不足,研究又将提出什么样的设想,对未来精神疾病的防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
必须正确认识的精神疾病
记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症?
马辛: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复发率、再住院率以及致残率,且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这两类疾病在北京市精神障碍的防治中至关重要。不过现在很多人很容易把一时的心情低落理解成抑郁症,其实是不正确的,那最多可以说是一种抑郁状况,远远达不到“症”的地步。
记者:目前在国际上这两种病症的发展态势是什么样的?
马辛: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把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根据目前各类精神障碍所至疾病负担的排序,处于第一和第二位者分别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据WHO统计,全球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17%~20%,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总体患病率为1%左右。WHO的推测,中国大陆的抑郁症患病率可能在7%~8%,精神分裂症的人群患病率达1%,即平均每100人中就有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据卫生部估计,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大约有780万人。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竞争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精神障碍的患病人数会越来越多。
记者:这样的形势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辛:精神分裂症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疾病。意大利精神分裂症每月的花费几乎是其他精神障碍的2倍,德国精神分裂症年人均花费近3万马克。欧洲对不同疾病(2004)年人均花费进行统计,精神分裂症为7688欧元,高于帕金森氏病(7577欧元)、双相障碍(6081欧元)、癫痫(5352欧元)和抑郁症(3826欧元)。抑郁症的经济负担也非常重。2000年,美国和英国的抑郁症经济负担分别为831亿美元和90亿英镑。
2007年,国内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年人均总花费为16482元人民币,直接花费为5360元(32,5%),间接花费为12346.5元(67.5%)。我国内地抑郁症经济负担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抑郁症直接经济负担是141亿元人民币,间接负担是481亿元人民币,总的经济负担为622亿元人民币,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损失还将继续加剧。
治疗本身应该以人为本
记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有什么样的特点?
马辛: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因自知力受损,一般不承认有病,服药极其困难,长期服药更难,导致其复发率高和再住院率高。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不及时,将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病程。如何让患者得到合适的全病程治疗,也是我们项目中关注的一个方面。
记者:全病程治疗?
马辛: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正是这些疾病特有的特征决定了患者需要全病程规范治疗和综合康复技术加以干预。全病程指的是从患者发病就诊于门诊一住院一院外康复的全过程。研究表明,在患者门诊就医期间和发病住院期间予以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如果药物治疗不规范、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病程迁延,转为慢性衰退病程,但是单一药物治疗尚未能解决患者的全面康复问题。康复技术和各种干预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和重新回归社会,降低复发率、再住院率、致残率、疾病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生活质量、社会功能。
记者:从北京市的角度看,目前的治疗状况是怎么样的?
马辛:结合北京市现状,从患者全病程治疗角度看,患者发病就诊于专科和综合医院门诊治疗,在疾病严重发作时或急性期入住三级专科医院和区二级专科医院治疗,出院后康复阶段在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门诊治疗需要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在疾病严重发作时或急性期入住专科医院期间需要住院临床路径治疗或规范化治疗为预后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出院后康复阶段患者在区县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康复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各种心理、康复治疗。家庭是患者生活和康复的核心,患者家属需要疾病相关知识和帮助患者康复的技能,以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因此,通过全程规范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技术干预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以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在治疗技术的规范化、医疗手段针对病人的个性化、后期康复的规范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此次研究项目提出方案的针对点。
为未来描绘的蓝图
记者:咱们这个项目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马辛:总的来说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不同医院的规范治疗。在三级专科医院推广临床路径的规范化方法,在综合医院建立标准化抑郁症诊疗门诊。针对二级专科医院,把三级专科医院的成熟治疗方案在二级专科医院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二级专科医院现状的诊治规范,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二是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技术。需要开展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药规范化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如rTMS)的规范化研究,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可及性好、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技术,以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三是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康复技术。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康复和生活的基础。目前,基层重管理,轻心理卫生服务,康复工作滞后。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干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工作中以重点病人重要时期的阶段性监管为主,绝大部分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开展相关康复技术,无法有效实现和发挥其精神卫生防治的作用。因此,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尚不能高效率地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再住院、精神残疾和社会不良事件的发生,不 利于促进精神疾病患者临床缓解或痊愈而回归社会。
记者:针对这几个方面,都将开展哪些研究?
马辛:我们分为六个方面的对策研究:
一是不同等级医院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研究。将在三级专科医院推广快速综合治疗临床路径方法,在三级综合医院建立标准化抑郁症诊疗门诊,在二级专科医院推广成熟的诊治规范。
二是rTMS治疗抑郁症的技术优化研究。将在三级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开展rTMS治疗抑郁症的技术优化研究,为人群众多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和前驱期阶段,拒绝或不愿意服用抗抑郁药物时,提供非药物治疗手段和技术的可及性。确保rTMS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
三是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研究。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规范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证候规范,为设立有中医科的二级及三级医院提供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规范,为人群众多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前驱期阶段和疾病发病阶段,拒绝或不愿意服用抗抑郁药物或需要增加中医药治疗手段时,提供中医药治疗规范的可及性。
四是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在基层的示范推广应用研究。我们计划选择三级专科医院成熟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易推广的精神疾病康复技术,推广至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培养一支适合于我市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专业队伍。
五是认知矫正治疗技术在社区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将选择三级专科医院成熟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易推广的康复技术,推广至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六是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技术的应用研究。计划选择成熟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易推广的家庭干预技术。适用对象是有家庭成员照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强调家庭对患者康复的支持和重要性。
记者:您预计这个项目的研究成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马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将研究出提高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临床诊治水平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规范2套和相关适宜技术4项。
我们希望建立具有科学技术水平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示范区,即建立覆盖三级一二级一社区三级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的示范区,为进一步的全市推广提供经验和操作规范。同时建立覆盖三级一二级一社区的多层次、广覆盖、双向信息流动的精神疾病防治科学研究网络平台和技术转化平台。此外,我们还计划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
可以说,我们这个项目不仅有利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防治和促进患者身心康复,而且对首都未来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创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记者手记
根据马院长的介绍,该项目将由5个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牵头,联合6个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或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攻关,参与研究的单位作为示范基地,将提高相关单位在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治和康复方面服务的质量。这些设想和研究对于数目众多的精神病症疾惠来说,是一个福音。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示范,离全社会受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就像是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巨大而美好的蓝图,要把这蓝图变成现实,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研究者们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职能部门的重视和配合。希望这美丽的蓝图有一天能成为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