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学 教学艺术 学科特点
  
  近几年来,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改革逐渐进入各省的千万所中小学校,尤其是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等地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也不甘落后,大胆革新,颠覆高考模式,这也给我省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如何把握课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成为摆在中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就中学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艺术谈谈看法。
  课堂教学艺术是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的各种手段与方法,能纳入教学艺术的要素很多,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切换”艺术;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等等。它要求教师以艺术的理念、策略、方式去设计教育教学的环节、方法、课程及育人的模式,以促进教学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即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追求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感受教学的艺术之美。即历史教师既能以美好的形象、语言、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无疑在内容,只有教学内容是正确的、科学的,才能够抓住人,使人爱听、愿听。然而对教学的艺术亦不可小视,它可以增强正确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内容。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尽量做到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有机统一,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那么,如何实现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呢?
  1.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
  1.1教师教态调整艺术。
  教师教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状态,它是教师表情系统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形体动作——站态、坐态、行态等,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系统。教态的美给予学生的是综合的美感。
  1.1.1传“神”。
  眼神是心灵最透明的窗口,无需语言,经常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它能帮助师生间交流、传递许多信息,扫视全场能使不安分的学生快速安静,短暂的注视能激发学生高度注意。人的各种情感无不从这扇窗子中一一透出。假如当学生犯错时,你用严厉的眼神去看他,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当学生有了些许进步的时候,你用鼓励的眼神去看他,则会起到表扬激励的功效;当学生因为慌张胆怯而回答不畅语无伦次时,你用热切期待的眼神去看他,则会使他气定神闲、滔滔不绝。课堂上这你短短的温和眼神的确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1.2表“情”
  “抬手不达笑脸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由此可见面部表情是多么重要。它也是一种语言。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老师会使学生望之生畏,敬而远之。让他们主动和你亲近很难,这样势必会影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挫伤,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扼杀,课堂气氛更是恍如一潭死水,沉闷枯燥。如果教师面容和善,态度轻松,时常面带微笑,学生肯定会感到教师可敬可爱,师生间关系融洽,亲密无间。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其乐融融,并且常会伴有高潮迭起。教师的讲课兴致盎然,学生听课将意犹未尽。
  1.1.3语“调”
  老学究教八股文,学童昏昏欲睡的场景在影视中时常出现,究其原因,语调问题是其一。语速的快慢、音量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语言的感情色彩。如果教师说话的语调平淡无奇,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整堂课一个腔调,怎么能够打动学生,学生怎么能够不感到索然无味呢?相反,教师慷慨陈词,抑扬顿挫,口吐莲花,一咏三叹,引人入胜,学生一定会听得精神抖擞,兴致勃勃,积极参与。
  1.1.4动作
  动作,即是体态语言。部分教师上课,端坐在椅子上,抱着课本,手拿水杯,一副正襟危坐的姿态,整堂课保持一种姿势。学生机械听讲,课堂波澜不惊。要知道恰如其分地借助动作、手势,能增强说话的力度,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人物形象的领会、整个历史事件的感悟。带有鼓动性、号召性的表述,再辅助双手用力挥洒,就能平添几分气势。
  总而言之,眼神、表情、语调、动作等教态语言,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运用,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必将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教学效果必将锦上添花,硕果频结。
  1.2心态调整艺术。
  1.2.1正视现实
  人的生活,不如意的地方很多,有些人总感觉事事不如别人,自己的努力没有回报……许多人生活上的不如意,常常会使人用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去考虑问题,这样就会造成自己精神上的伤害或家庭矛盾的激化。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例如云南大学的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的案件。正是因为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的不满,最终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有委屈的时候,愤怒、抱怨、不服气甚至是怨恨对改变这一现实毫无作用,惟一正确的办法就是正视现实,迎难而上,不畏惧气馁,不在某一件事是否合理上纠缠不休。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从许多无谓的烦恼中摆脱出来。
  1.2.2学会放弃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当部分目标通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达到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能够放弃了。学会放弃并很难,当我们面临取舍的时候往往难以割舍,无法放弃。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事要执着,始终不渝,善始善终。放弃既定目标似乎就好像是退却、认输,感觉很丢人。但是,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选择与放弃是并存的,比如当我们选择当教师,就注定我们和优越的生活、达官显贵的地位等远离。这就注定我们的一生将和学生共同成长,注定我们将过着一种平淡而清贫的生活。要和别人进行攀比那只会徒增伤心烦恼。但是,我们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无数的家庭改变了命运,我们同样幸福快乐。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放弃,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精彩。
  1.2.3要有一颗平常心
  人总是有很强的趋利性和较强的荣誉感,甚至有的人每天为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每天都信心满满。殊不知,生活、工作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求越多,所遭受的挫折就越多,因而经常处于不平衡的心态中。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待人的需求,必须承认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佛家所倡导的四大皆空,道家的无为境界都是逃避现实的理论,常人无法企及。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淡泊名利,必然能有效地减少挫折感产生的机会,有效地控制压力,使自己的身心轻松愉快。儒家强调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即需求的强度,保持平常心。
  2.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工具,是人们的思维工具,也是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现在,又成为重要的信息工具。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是职业语言,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其个性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是一种独白的语言;带有书面色彩的口头的语言;带有情感色彩的严肃的语言;还是一种带有态势语言色彩的有声语言,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教学中,无论是传递反馈教学的信息、交流感情、熏陶感化学生个性、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依靠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视觉和听觉神经系统及大脑的积极活动,教育的信息才会为他们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让他们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是教师一刻都不能离开的关键性的工具。即使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也要求严格、严密。
  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是用词准确、逻辑严密、论证雄辩、情感丰富等要素的溶为一体的表达。它能把杂乱无章的事理讲清晰,能把单调乏味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止不动的现象讲灵活,引导学生探索,追问,挖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极大地增强学习效率。诸多的案例表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定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那么,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什么要求呢?
  2.1言简意赅,直白浅显。
  教师语言要符合学生水平和兴趣特点,不能用语晦涩艰深。不能长篇大论,使学生无法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不知所云,这样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言简意赅,直白浅显,优化教学语言,努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准确无误,严谨科学。
  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用语随意,用词不准。但是历史教师,尤其要重视字词的准确性、科学性。如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中,在秦灭六国之前,秦始皇称为秦王嬴政,大一统后,以秦朝皇帝“秦始皇”相称。“秦国”与“秦朝”、“秦王”与“秦始皇”,前后乱用、混用,皆为科学性错误。又如《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课,在罗马法的影响中,它表述为“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此处特别强调罗马法是公民面前一律平等,反映了罗马法体现的阶级属性,它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去掉以后的话,它所表达的意思将扩大。
  综上所述,教师的语言要力求回避“两缺、三不”,即缺条理、缺感情;不规范、不生动、不确切。
  3.现实与历史的“切换”艺术
  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水平,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能必须予以重视。历史是为我们在随时代变化的人文环境中,了解自己和社会,理解变化和延续的唯一路径;它是帮助我们理解和对待变化,同时发现过去与现在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的延续性的一门最有效的学科。历史是消失殆尽的现实,显示是活着的历史,两者在不同时空承载着不同的内容和载体,共同统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因此,历史教师在纵横捭阖、贯穿古今的侃侃而谈中,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完美结合中体会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这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展望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历史知识并不是关于现实及未来的知识,而是对过去的记录、总结。从“原始”中翻出现代,从过去中展望未来,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把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共鸣,受到教益和启迪。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懂得“切换”的教学艺术。
  “切换”艺术是指在谈论历史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国际热点问题,以及身边刚刚发生的人和事情去讲授,学生有种很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历史。有很多的历史教师特别敏感,对同学所议论的、关心的、迫切需要了解的电影、电视、新闻等,能恰如其分地在教学中加以描绘和分析。这样很容易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新教材中提到的反恐问题,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以及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和亚丁湾护航、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活动等,教师都可以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时代感,以做到学以致用,起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透视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出历史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这就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但把鲜活的现实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要“切换”巧妙。联系现实应当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且只能做适当引申和点拨,有时甚至引而不发,切忌简单类比,更不能牵强附会滥联系。结合要以教材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教材为依据,按教学计划的进度自然结合,保持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不能超前,也不能倒逆,更不能本末倒置,冲淡正常的历史教学。对待现实问题要采取辩证的态度,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不能拘泥于学科的过去特性,或因时事热点政治课已讲就轻易地放弃自己的阵地,对于时事热点,只要是有利于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抓住历史本质,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识别能力,就应予以体现;同时,结合时事热点教学要缜密,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不搞简单叠加,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看问题,使其真正领悟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并从中受益。如果“切换”得当,学生的视野就不至于为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对现实的问题的认识,也就不至于浮于表面。而且,从历史的高度“鸟瞰”现实话题,学生的认识自然高人一筹。
  4.激发参与、倒入历史纵深的布白艺术
  参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参与,是主动介入其中,自觉承担责任,积极干预事态,尽力创造发展的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传授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但也可导致学生依赖性的加强,不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因而有必要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并动手实现。因此,教师应开放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尤其是遇到复杂的历史问题时,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特别是对同一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应鼓励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各自的意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尝到了劳动的甜果,教学就更有意义了。
  画家作画,总要留点空间,让欣赏者自己去体会、遐想;音乐家演奏,抑扬顿挫,有时“无声胜有声”。这在表现手法上叫作“布白”艺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讲究一点“布白”艺术,即教师应适时、相机地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历史课“布白”的方式很多,或在导入时“布白”;或在探讨关键点和突破点时布白;或在区别相近、相对知识时布白;或在设置结束语时布白,等等。当然,使用布白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须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布白的内容须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密度,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布白还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推进。另外,还要注意布白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做到学与思、快与慢、断与续的有机统一。
  教学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艺术地教学,教学的艺术相辅相成,可以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变得充满色彩,五彩斑斓。历史教学中的艺术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处处需要艺术,需要美,需要老师发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3]马树芳.谈青年教师教态培养.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语言的类型学角度分,现代汉语属于典型的孤立语,它最根本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少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此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往往可以体现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样的词到底只有一个词性,还是兼有几个词性?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成为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本文试图对语言学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做一个简明的概括,另外通过形容词的兼类谈谈判定兼类的原则和标准,最后谈谈兼
摘 要: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完善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体现了高校主体性教育理念及现代大学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J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为例,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对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进行了系统的改进与管理,为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 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 学生教学信息委员会 南京邮电大学J学院    当
摘要: 探索新课标标准下的语文阅读策略,是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掌握新课标的要求,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结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情境设置和个性展示不断拓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语文阅读策略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期待,并在阅读中与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碰出火花,一直以来是众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
摘要: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关键词: 中西方诗歌 审美意象 四个
摘 要: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以江西赣州市为例,分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 江西赣州 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伟大战略,并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当前的“两课”教学却面临着“学生不欢迎,教师很茫然”的困境,作者分析了当前高校政治课不受欢迎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 不受欢迎 提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国家和教育部门
摘 要: 一般而言,死亡是一件既可怕又神圣的事情。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止,一切的结束。人一旦作古,便与尘世再无牵连。然而,从文学视角看,死亡常常被作家用来表达意味深长的隐含意义。本文以艾略特的名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和探讨死亡与救赎,特别是女性自我救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死亡 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 自我救赎  在世人眼中,死亡似乎是一件既可怕又神圣的事情。死亡意味
摘 要: 本文文章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作出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 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
摘 要: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南通市F大学的学生对创业现状的描述和评价,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开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现状 促进对策 
摘 要: 《杜子春》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根据中国唐代传奇《太平广记·杜子春》改写而成的童话。异时空下的两部作品,虽然主人公相同、故事情节相似,但立意相去甚远。原作的故事承袭自佛教,以修仙炼道为主题,而芥川更深化了杜子春内心世界的探索,肯定了人性中爱之伟大。  关键词: 《太平广记·杜子春》 唐代传奇 芥川龙之介 人性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日本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