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成本是企业的中心,成本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成本管理实践还是成本管理理论研究都存在成本管理方法系统性差的问题。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是生产经济的买方市场,无论是利益去驱使企业的主动,还是激烈竞争下的企业被动,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因此,研究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也为企业落实全面成本管理打下基础。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 问题 成因分析
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通过企业资金及价值补偿过程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挖掘潜力,节约人力、原材料和资金(费用)的耗费,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益、推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现阶段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成本管理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蓬勃发展。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上随意性很大,人为调节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且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指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成本指标的数量、权重明显偏低,致使成本对内涵效益的主导作用不能明显表现出来,不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中,采取租赁、拍卖、兼并破产等“外科手术”多,而真正着眼于加强科学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解决问题的“内部治疗”少,这种“重外轻内”的倾向也是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因素之一;第三方面,由于主管部门监控不力,使宏观管理流于形式,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压力和动力。
(二)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在转换过程中,旧的机制被打破而新的机制尚未建立,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空白”,使企业经营活动无章可循,客观上削弱了成本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直接下达成本计划指标,使企业失去了外部成本压力;企业内部成本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健全,过分偏重于 效 益总量,忽视效益质量;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未取得其应有的效果,企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三)成本管理在内容上仍局限于传统成本观念且受传统成本观念束缚。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全面成本管理,造成企业非制造成本失控,总成本水平直线上升;在方法上许多企业只有事后成本分析,缺乏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调节也不及时,现代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未发挥起应有的作用,成本管理责任不明,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制度不完善。
(四)成本管理和效益意识淡薄,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重产值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揽轻管,以包带管,负盈不负亏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有些项目经理和施工对领导只讲生产,不讲成本,只重视产值、工期,不重视成本核算和质量、效益。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低、视野狭窄,只抓事后核算忽视成本的预测与控制。而且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健全,使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五)工程项目预期分割滞后、过程控制不严、经济关系不顺、责权利结合不紧、上交指标比例测算核定不科学、考核依据不充分等。上级对下级(项目)的考核偏重产值和上缴款的完成情况,而忽视经济效益,造成潜亏。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一些企业缺少自己的作业层,主要靠分包来完成工程任务,自己只挣管理费,造成企业效益流失。
(六)经济核算的基础差,成本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成本核算工作流于形式。同时,随着核算的不断深入,工作不断细化,核算人员不足、配合不好的弊端日益突出。
二、我国企业成本较高的成因分析
(一)成本管理的系统性差
在我国,无论是成本管理实践还是成本管理理论研究都存在成本管理方法系统性差的问题。
1.现阶段,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实践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联系,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的放弃,即使成本管理缺乏连贯性,又加大成本。
2.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推倒围墙,走向市场成本否决”的邯郸经验,实质体现的是战略上的成本思考。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其他相关企业(如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及相关领域(如成本管理的组织)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三)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以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我国70%企业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标准成本核算虽然在63.5%的企业得到应用,但是只有18%的企业每年至少修改一次标准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企业企划法都未得到推广。
(四)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从而造成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价值工程、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等)不能有效使用。
(五)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因粉饰业绩等不良业绩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
通过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来看,我国企业必须坚持走成本化管理之路,必须坚定进行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的持续降低,采用市场经济的成本管理模式来治理企业,真正的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 问题 成因分析
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通过企业资金及价值补偿过程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挖掘潜力,节约人力、原材料和资金(费用)的耗费,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益、推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现阶段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成本管理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蓬勃发展。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上随意性很大,人为调节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且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弱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指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成本指标的数量、权重明显偏低,致使成本对内涵效益的主导作用不能明显表现出来,不利于提高成本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中,采取租赁、拍卖、兼并破产等“外科手术”多,而真正着眼于加强科学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从企业内部管理解决问题的“内部治疗”少,这种“重外轻内”的倾向也是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因素之一;第三方面,由于主管部门监控不力,使宏观管理流于形式,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压力和动力。
(二)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在转换过程中,旧的机制被打破而新的机制尚未建立,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空白”,使企业经营活动无章可循,客观上削弱了成本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直接下达成本计划指标,使企业失去了外部成本压力;企业内部成本自我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健全,过分偏重于 效 益总量,忽视效益质量;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未取得其应有的效果,企业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三)成本管理在内容上仍局限于传统成本观念且受传统成本观念束缚。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全面成本管理,造成企业非制造成本失控,总成本水平直线上升;在方法上许多企业只有事后成本分析,缺乏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调节也不及时,现代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未发挥起应有的作用,成本管理责任不明,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制度不完善。
(四)成本管理和效益意识淡薄,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重产值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重揽轻管,以包带管,负盈不负亏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有些项目经理和施工对领导只讲生产,不讲成本,只重视产值、工期,不重视成本核算和质量、效益。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低、视野狭窄,只抓事后核算忽视成本的预测与控制。而且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健全,使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五)工程项目预期分割滞后、过程控制不严、经济关系不顺、责权利结合不紧、上交指标比例测算核定不科学、考核依据不充分等。上级对下级(项目)的考核偏重产值和上缴款的完成情况,而忽视经济效益,造成潜亏。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一些企业缺少自己的作业层,主要靠分包来完成工程任务,自己只挣管理费,造成企业效益流失。
(六)经济核算的基础差,成本管理制度、办法不健全,成本核算工作流于形式。同时,随着核算的不断深入,工作不断细化,核算人员不足、配合不好的弊端日益突出。
二、我国企业成本较高的成因分析
(一)成本管理的系统性差
在我国,无论是成本管理实践还是成本管理理论研究都存在成本管理方法系统性差的问题。
1.现阶段,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单个成本管理方法的,缺乏对方法之间联系的研究,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实践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缺乏联系,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常常会导致对原有方法很大程度的放弃,即使成本管理缺乏连贯性,又加大成本。
2.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推倒围墙,走向市场成本否决”的邯郸经验,实质体现的是战略上的成本思考。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其他相关企业(如上下游企业、竞争者)及相关领域(如成本管理的组织)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也主要依靠节约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这些落后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
(三)成本管理方法陈旧
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以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我国70%企业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标准成本核算虽然在63.5%的企业得到应用,但是只有18%的企业每年至少修改一次标准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企业企划法都未得到推广。
(四)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成本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从而造成价值管理与使用价值管理的结合较差。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价值工程、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等)不能有效使用。
(五)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因粉饰业绩等不良业绩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
通过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来看,我国企业必须坚持走成本化管理之路,必须坚定进行生产成本、销售成本、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的持续降低,采用市场经济的成本管理模式来治理企业,真正的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