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教学 重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真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真实、有效才是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一方面,“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要想搞好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石。
   1.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就小学生而言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他们亲身经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事和物,这些学生耳闻目睹和亲身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在学生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事实呈现给学生,使数学生活化。
   2.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职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
   3.真实的课堂应多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在课堂上不能只关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正确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真实的课堂教学包含着缺憾,这是一种真实的缺憾。叶澜教授也曾说过:“只要是真实的,总会有缺憾。”“真实”是一切新课程实践的基础。
   二、开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梯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行开放: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活动目标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等。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高效。
   1.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的开放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一点,目标的制定应有梯度,不要求人人都达到相同的目标,但要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要做到“保底”,使得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封顶”,对于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开放空间。
   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形式的开放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开放,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三、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纽带
   现代教学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心理活动系统,是一个人格、情感交流系统。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数学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则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就会更加浓厚。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无知,甚至是愚蠢的举动或现象时,教师千万不能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只能是耐心提示,逐步诱导,帮助他们解围。例如我每天批改作业,都要观察和了解哪些同学没掌握好。因为学生等待的不是简单的打“√”或“×”,他们期望老师能面对面地指出问题,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双方心理沟通了,订正就会在乐滋滋的气氛中进行,而且效果也会好。持之以恒,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情感”为纽带,才能“真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那你的教育将是失败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静悄悄地得到发展,让教育教学无痕化,让求真精神在数学与科学之间显现。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获得愉快的体验,让学生能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幸福成长。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将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相融合,相沟通,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一、当下科学与数学教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讲的是伊甸园中的夏娃被神秘的善恶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上帝惩罚,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禁果效应”。细想起来,我们似乎都有这种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人人都有好奇心,这是探究、求知的动力。如果对一件事情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反而会使这件
新课标指引下的数学课堂让师生真正的像数学家那样做起数学研究来。近期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这节活动课的教学,在两位教师不断的研磨、评议和修改过程中,让我闻到了数学课成了“师生像数学家那样共同做数学研究”的味道,数学味从课堂走向了课后,并留在了学生心中。  杜威先生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而数学课堂就是摩擦出思维火花的地方。虽然是同题异构,但《和与积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有效的的学习方式,善于倾听更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然而,现在的孩子有一种通病: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表述,唯我独尊。单从学生方面来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一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所致。他们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跳跃性大,自我约束能力差。第二,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所致。在多数家庭中皆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想怎么说,想怎么做都由着他,
小沈阳称自己为“阳仔”,我的学生王克柔他就自称自己是“柔仔”了。  他非常聪明,但自控力特别差,典型的家庭作业上交困难户。家庭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不是少做一部分,就是忘了做,或说是做了忘家里了,真是拿他没办法。无奈就给家长打电话,他家长会给我发一条短信:(孔老师:您好!孩子太贪玩,让您费心了,给您造成的麻烦不少,实在对不起。谢谢您一直以来对孩子的耐心与宽容,我会配合您的工作,努力约束孩子,改正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多。如今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就纷纷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地方务工,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具体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家住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是一个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把握师生互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情感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积极思维,科学评价,促使知识的内化,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充实灵动。   一、建立师生互动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重要环节,提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学生的美育培养,还有就是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促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还要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加强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可是这门课程的内在要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从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什么? 得到了什么? 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在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追问中,提出了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有效的准备策略、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有效的评价策略。通过这样的策略来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性目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掌握科学技术是每一位公民必不可少的技能。要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则必须从科学教育开始。为此,我国新课改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入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不仅可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探究,更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研究、观察事物的探究习惯。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将科学教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