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涉足到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在新课程理念下,每一位担任思政学科的老师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搞好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学生创新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做出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教学 思政课堂
思政课程是对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立足课堂,积极实施创造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思政课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而要达到学科的教学目的,光靠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初中思政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引导、培养和塑造。
2、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教师容易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
3、对综合探究课一些教师并不十分重视,仅在课堂把有关的知识点简单地提一提,议一议,交代一、两个简单的结论
殊不知综合探究课是希望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过程,把握探究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和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形式组织教学,但目的性比较差,为活动而活动,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把握知识接合点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只有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作为思政教师,必须要不停学习新知识、涉足新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例如,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希望研究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很多都超出了政治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都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文理知识基础,建构新型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可以通过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等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以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不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创新力。也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过去用注入式教学法,教师念,学生听。这既不能深刻理解新学内容,又会使学生养成空喊口号的恶习。教材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政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4、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由于初中生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彼此间的合作与帮助。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亲密、与教师的融洽、与他人的合作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初中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活动教学组织中一般不主张个体的活动,而总是通过小组活动或群体活动展开。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
三、结束语
初中思政教学中的创新品质教育,应体现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作为教师,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上,不应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唯一的标准,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的世纪新人。
参考文献
[1] 冯文全.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J].
[2] 唐秀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J].
【关键词】初中 教学 思政课堂
思政课程是对学生加强德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思维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立足课堂,积极实施创造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思政课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情感。而要达到学科的教学目的,光靠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初中思政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关键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引导、培养和塑造。
2、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教师容易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
3、对综合探究课一些教师并不十分重视,仅在课堂把有关的知识点简单地提一提,议一议,交代一、两个简单的结论
殊不知综合探究课是希望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过程,把握探究方法,培养协作精神和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地采用各种形式组织教学,但目的性比较差,为活动而活动,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把握知识接合点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只有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作为思政教师,必须要不停学习新知识、涉足新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变化,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例如,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希望研究的问题大大超出了教材、课堂教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很多都超出了政治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根本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都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文理知识基础,建构新型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可以通过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等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以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不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创新力。也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过去用注入式教学法,教师念,学生听。这既不能深刻理解新学内容,又会使学生养成空喊口号的恶习。教材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政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
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4、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由于初中生自身知识能力还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彼此间的合作与帮助。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亲密、与教师的融洽、与他人的合作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初中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因此在活动教学组织中一般不主张个体的活动,而总是通过小组活动或群体活动展开。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进行多样选择,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
三、结束语
初中思政教学中的创新品质教育,应体现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多问多想,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作为教师,在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上,不应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唯一的标准,而应采取多维的、开放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选择行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的世纪新人。
参考文献
[1] 冯文全.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方法的变革[J].
[2] 唐秀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