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老师的教学理念转变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语文课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直接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是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了一些新理念,但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学模式。于是语文教学就进入了一些误区,有些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过于细碎,课堂上进行重复训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3.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4.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然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5.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少。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以上这些误区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了。早晨的晨读课比上课还要静。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情绪也消失殆尽。学生的厌倦和老师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受影响。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想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语文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知识丰富。语文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不断吸取各种知识,引入知识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其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谜语猜测,办报比赛,主题班会等。在竞争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学语文。
再次,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每一个优点喝彩,为学生每一次进步叫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信心。
最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好歌词,让学生领略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文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教书匠,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梯度的问题。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的教师不应是权威,而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尤其是要把眼光投向全体学生,且不可使课堂只成为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场所,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边缘化,沦为“学困生”。作为我们老师,有时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当一个问题学困生能回答时,尽量让这些学生回答;无论多么离奇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答案,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通过课堂问题情景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琴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挑战的热情。
(3)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与理科相比,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地域的约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并适当要求学生长期坚持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诵读文章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前预习的习惯。只要学生坚持做到多听、多看、多说、多读、多写,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一定能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只这些,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改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地姿态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中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矫枉过正。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迎仙中心学校)
1.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过于细碎,课堂上进行重复训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3.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4.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然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5.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少。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以上这些误区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了。早晨的晨读课比上课还要静。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情绪也消失殆尽。学生的厌倦和老师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受影响。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想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语文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知识丰富。语文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不断吸取各种知识,引入知识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其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谜语猜测,办报比赛,主题班会等。在竞争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学语文。
再次,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每一个优点喝彩,为学生每一次进步叫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信心。
最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好歌词,让学生领略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文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教书匠,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梯度的问题。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的教师不应是权威,而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尤其是要把眼光投向全体学生,且不可使课堂只成为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场所,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边缘化,沦为“学困生”。作为我们老师,有时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当一个问题学困生能回答时,尽量让这些学生回答;无论多么离奇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答案,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通过课堂问题情景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琴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挑战的热情。
(3)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与理科相比,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地域的约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并适当要求学生长期坚持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诵读文章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前预习的习惯。只要学生坚持做到多听、多看、多说、多读、多写,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一定能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只这些,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改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地姿态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中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矫枉过正。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迎仙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