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学生”:一种倒退的德育文化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诸如人性的假设、学校核心目标的追求等,它们影响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方式乃至做事方式。进入某所学校之后,就会受到该校文化之网的规约,告诉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校规其实就是“行动中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一些颇受大众关注的校规折射出冲突的学校文化形态:“教师成人文化”试图规约乃至压制“学生未成年人文化”。如成都某中学规定,异性同学交往近于50厘米算亲密行为,教师要予以批评;温州某中学认定,学生之间交往过密为特别严重违纪行为;河南某高中规定,男女生交往需5人以上在场……凡此种种规范,均折射出师生两个群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反映出学校对学生人性或心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并非基于对学生的真正理解,而是基于防学生的心态,充满了对学生的强烈不信任。如果一个学校从这些假设出发来制定校规,那么这个学校的发展就会走上歧途。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呼和浩特某学校在食堂分别设立了男生就餐区和女生就餐区。学校禁止就餐时男女生之间有任何来往,如果有学生“混进”异性的区域,就会被执勤教师训斥。校方解释:“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互相喂饭,不影响就餐效率。”学校试图运用成人权力制定校规,剥夺学生异性交往的权利,企图培养一种“男女同学授受不亲”的文化。我们没有对该校进行调查,但可以推测这么做该校至少有两种意图:一是为了制止男女生公共场合“喂饭”等不文明行为;二是为了限制男女生的交往机会,防止早恋行为的发生。这一校规如果能够成立,起码有这样一些前提:该校的“吃饭场所”是一个催生恋爱的场所;该校恋爱现象普遍,且经常因“喂饭”影响“吃饭效率”;学生们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男女生在一块,就是要谈情说爱……当然,可能还有许多关于学生的假设促成了这一校规的出台。我们可以肯定该校事实上肯定并非如此,否则它早办不下去了。学校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基于“防学生”取向,他们“害怕学生”,他们把学生假设为“不负责任的、不成熟的整体”,需要成人的严格“防范”。事实上,男女同学之间的自然交往恰恰是学会如何面对爱情、如何处理两性关系的重要课程。我们知道,只有在正常的交往实践中才可能培养与异性相处的能力与智慧。一个从来没有机会与异性交往的学生恰恰容易滋生不健康的心理。教育即生活,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亲近真正的生活。男女生一起吃饭是正常生活的内容,有助于两性自然交往。饭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场所。如果为了避免“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只是简单、粗暴地采取隔离,那么隔离的不是“非正常交往”,而是“真实的生活”。试问,成人男女就餐时“不文明行为”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该校规出台一个“男女分开吃饭”的规定呢?当然是不行的。前不久,笔者在加拿大一高中访问,经常看到学生在走廊上拥抱,询问教师对此的看法,他们同样不赞成学生在公共场合有这些行为,但教师不是横加干涉,而是提醒他们“想亲近找一个私密的地方”。
  说到底,我们目前的学校文化主要基于“防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信任他们,不支持他们参与实践、谨慎思考与独立判断选择,总在“提防”他们,甚至把他们当作一个“不成熟的整体”来提防,担心他们犯错误。这是一种不自信、不成熟的表现。“防学生”意味着总在“禁止”“不准”,剥夺孩子的思考权和选择权。孩子被限制在规矩之中,没有自由的时间,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需要去解决的“真问题”。这会培养一批缺乏价值观、不懂判断、一味寻求心理刺激的“傻子”!“不准”消弥了质疑,扼杀了好奇,培养了服从,助长了叛逆。学校借助“权威”规定好“异性交往的文化模式”,限制了孩子交往的需求。在这样一种单调的文化模式中,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大家的生活都一样,没有新奇生活体验的分享。学生在“两极”上游走,只有“准许”或“不准许”,只有“顺从”或“违反”,除了“表扬”只有“被惩罚”,没有“问题”,没有可供选择、没有创造可能性的“中间地带”,最后培养的只有“两极学生”。孩子想做的,往往是不准的;那些成人准许的,往往又是孩子不想做的。不问孩子需要什么,不问孩子喜欢什么,渐渐地孩子也就没有了看法,只有表面的顺从和伺机的反抗。个体的需求得不到关注和表达,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当然也就没有责任感。教师和家长总在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其实,他们从来没有去承担责任的冒险和机会,怎么能养成责任感?责任感的基础是主体存在感的体验,“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有发言权,有选择权,受到成人尊重,“我”才会自信“我”是一个有能力负责的人,在“由我负责”的生活中造就责任感。中小学的孩子接触的更多的是“你不准”和“你应该”,“控制”和“替代选择”自然催生“替代负责”。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张扬个性、关注多元的时代,那种“防X文化”该结束了。当下“防教师”“防学生”的德育文化需要反思,自信、负责的个体培养必须从有尊严、通人性的学校生活开始,绝不能让反人性的价值观来统领学校。在成人文化与未成年人文化对立的学校,其文化必然是碎片化的,不可能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更不可能带动学校整体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这里的北纬30.9°被誉为世界最佳酿酒核心地带,酿出了“天地人和,潤泽人间”的沱牌舍得酒。  这里有形成于1.5亿年前的地下古盐湖,其盐卤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形成了“中国死海”。  这里有一个传说:“观音菩萨三姊妹,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三姐修在南海普陀山。”其中灵泉寺、广德寺都在这里。  这里的卓筒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这里名人辈出:唐代有“开一代诗风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教育者应该对儿童的这种天然欲望加以引导和发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获得的知识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儿童从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获得成长。“从做中学”的理论是体验教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山市高家基小学(以下简称“高小”)构建的乒乓球文化育人模式就是以学生的直接感性经验为依托,使学生在与乒乓球亲密接触的同时
中小学德育如何增强实效?南京教育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把着力点放在德育方式的改变上,提出了“主体育德”这一创新思想——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德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德性成长来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更可贵的是,“主体育德”从理念走向了实践,在市、区/县、校三个层面得以有效推进。  在市层面,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40余所学校,以省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基本需要的‘主体育德’
一个小小的红色按钮,连接着辖区保安公司、派出所和110指挥中心,一旦出现突发情况,通过它就可以立即报警求助。这个被称为“一键报警”系统的报警装置,之前多在银行网点配备,而现在,成都市武侯区的中小学也有配备。学校的“一键报警”装置一个钉在墙上,一个可以随身带着巡逻,遇到紧急情况,相关警力可在3分钟左右赶到,省去了打110描述的时间,为孩子们的安全筑起了一道技术屏障,这也是武侯区守护孩子的第一道屏障。
一、差异教育(学)的缘起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我一直在思考:改革应找准主要问题,而我国教育主要问题是什么?作为中央教科所一名研究人员,我又从什么点切入进行研究?在一番调研以后,我发现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的背景下,忽视学生的差异,“大一统”“一刀切”教育教学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多种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倡导一种关注差异的、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据报道,近日,辽宁某中学收取高三年级组学生100元“感恩母校钱”,该校一负责人解释道,“感恩母校钱”系学生的私自行为,目前已经全部退回。  校方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学生私自行为怎会是整个高三年级组统一缴费呢?退一步来说,就算是学生私自行为,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学校也不应该收,学校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感恩。笔者认为,整个事件中有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学校乱收费,二是感恩异化。  首
从舒适层面讲,冠道的驾驶品质在同级别与同价位车型里绝对是排在第一名的,其对于舒适驾乘的理解与演绎不仅相当完美,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一台此前我试驾过的定位更高、售价更贵的车型:奔驰GLE。  2020款冠道370TU RBO四驱至尊版  车身尺寸4858、1942、1670mm;轴距2 820 mm;发动机型式L4、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排量2.0L;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370N·m;9挡手自一体
走班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展开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追求,让走班制在我国中学生中真正走起来,活起来,并且走下去、走得更远,正如一位高中生所言,让我们的学生一脸阳光去“走班”。  策划者说  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特别是浙江、上海两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公布,走班制逐渐成为我国一些中小学校的必然选择,更成为一种潮流,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长需求的多样
中学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典型引领”和“底线约束”去培育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特别需要注意,要同时运用好这两种途径,不可偏废其一。  培育中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典型引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许多学校通过树立典型,召开优秀事迹报告会,号召
据2015年2月2日的《京华时报》报道,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些高中教师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正常领过工资,其原因不是财政拖欠工资,而是工资卡被法院冻结了,他们甚至还会收到法院发来的传票。据该报记者调查,当地不少学校为追求星级,找老师作担保,举债扩建校区,或者向私人借高息贷款,直至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这则报道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段时期以来邳州市教育发展的乱象。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属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人们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