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模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模 小学数学 教学 运用
  小学数学建模是从实际生活的原型或背景出发,根据某种事物的数量关系和主要特征,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式,去掉非本质的东西,运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建模的本质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模型建立的“再创造”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获取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
  一、创设情境,诱发问题,激发建模兴趣
  创设情境、诱发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数学模型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现实生活中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引入教学,以情境的方式再现“原生态”的数学场景,激发学生收集相关素材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先要求两位学生站在讲台的两边同时相向而行,并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有的学生说:“他们两人是面对面走着。”有的学生说:“他们在中间相遇了。”还有的学生说:“他们是背向而行的。”笔者趁机引入相遇问题的教学,然后再举例:“已知甲、乙两车同时从M、N两地相向而行,在距M地5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N地、乙车到达M地后均立即返回,并在距M地30千米处再次相遇。请问M、N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最后,在学生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了数学模型,完成了新课的教学。
  二、呈现原模,建立表象,构建数学模型
  建立表象,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性,又可以克服直观教具的局限性。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从原型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感知这一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以及数量关系,为准确构建数学模型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认识四边形特性”时,笔者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四边形,并动手画出简单的示意图,然后又展示了四边形物体的实物图片,如钟表、电视机、奖杯的底座等,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感悟四边形的特性,建立起“四边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重视思想,提炼方法,把握建模关键
  数学知识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模型的灵魂。如教师可以渗透举例的思想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验证数学结果提供凭证;渗透统计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数据,为揭示数学的变化规律提供有力保障;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找到解决现实中数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四、回归生活,变换情境,拓展模型外延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变换情境,将数学模型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数学模型,进而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某便利商店有10盒火柴,若要将这些火柴包成一包,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方法?”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设计方案。这样不仅拓展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数学模型,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八一小学)
其他文献
在科学探究中,看、听、触摸往往不是探究的目的,通过进一步认识来解释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才是探究的目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五单元安排了《解释》这一课,课题组孙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令笔者印象深刻。  一、在科学探究中教学材料的选择  孙老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杯喝的东西,谁愿意尝一尝?”  (学生们纷纷举手。)  孙老师请一位学生分别品尝了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然后问其他学生:“你们能告诉我刚
摘要:一直以来,鲁迅作品教学都是大、中、小学的热点内容。其“热”,一是来源于作家作品的经典性;二是来源于教学过程中对接的难度。因此,一体化理念的提出,可以从人文性的高度有效改变分化受阻的现状。受此启发,落实语文素质教育,亦可以引入一体化理念,即把鲁迅作品教学一体化理念延伸至语文教育的实际教学思路及实践过程中。总体而言,鲁迅作品教学一体化理念的延伸具有必要性、方向性和执行性。  关键词:鲁迅作品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语文课。”但令人疑惑的是,每当布置语文作业时,有很多同学却面露难色。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的结果:在语文学习中,有78%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54%的学生为作业而苦恼,71%的学生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完成,38%的学生将不要布置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教师的最大希望。他们大多喜欢语文课,却不爱语文作业,原因何在?  新课程下的作
摘要:良好的学风是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在对南昌工程学院1300余名学生有关学风状况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学风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风 调查分析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风气、教学风气等因素长期积累起来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和态度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杨尚上,湖南省长沙市周南秀峰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高端研修“初中精英教师”培养对象,长沙市第四届骨干教师。先后被评为长沙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芙蓉百岗明星、优秀教师等。在各级赛课活动中,曾获评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省级德育精品课,获得湖南省初中精英教师现场赛课一等奖等,多次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并获一等奖。多次在省、市级教师培训中讲座,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  
摘要: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批评,而是批评使学生越来越坏。”中职生不是人们眼里永远的、天生的差生,他们也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和赏识。本文分析了实行赏识性评价的必要性,阐述了进行赏识性评价的方法,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行赏识性评价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职 数学教学 赏识性评价  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中运用赏识性评价的重
自2009年启动全国校园足球计划到现在,参加活动的学校已有五千余所,注册了的学生运动员达19万人,全国校园足球比赛每年超过10万场次。但是,从站在大力夯实中国足球人口基数的角度来看,这些数字与我国当前的人口规模很不匹配,所以,我们还需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的深入开展。为此,本文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小学校园足球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小学校园足球面临的困境  1.足球师资缺乏
摘要:随着计算机在教育中的深入运用,多媒体课件现在越来越得到教师的亲睐,可是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却忽略了教学理论的引导,缺乏激发学习者动机的因素,使用效果得不到保证。本文对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激发学习者动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注意激发学习者动机的课件效果更好。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动机 激发    一、试验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习者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创作和欣赏两大类。虽然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是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随堂欣赏教学?笔者结合具体课例进行了分析。  一、有效欣赏大师作品  1.深入探究,丰厚底蕴  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深入研究一些大师的作品,了解教材中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人文知识,是带领学生有效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代教育家韩愈心中为师者的基本职责。到了现代,对教师职责有了更简洁的概括,即教书育人。怎么教书育人,也有简练的概括,即“言传身教”四个字,而有一种身教叫态度。  态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的举止神情,或者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这说明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表达。  前不久,我观看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嘉宾是第十四届青歌赛评委赵易山,他是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