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行为与思想的历史审视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朝的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楚国随之灭亡。面对楚国的灭亡,屈原选择投河自尽的方式表达对楚国的爱国之情,屈原这样的行为与思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但是,目前困扰我们的也正是屈原的行为与思想。我们应当认识到屈原的行为与思想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也与其政治上的失意相关,那么屈原的悲剧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屈原;楚国;爱国;政治
  屈原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人物。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端午节的由来正与屈原有关,这也说明屈原及其思想也正在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步成为人类文化遺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时屈原生活的历史时代,秦朝的大一统才是历史的选择与发展趋势,屈原为了一个行将灭亡的楚国投河自尽,是否抱残守缺,他的行为与思想是否值得后人怀念。本为对此做简要探析。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屈原的政治倾向不会超越历史的局限
  周公于周之立国,多所建树,为百世大法,周礼遂为中土建国必参之宝典。至熊绎受成王之封,虽未得分器(周之分器以封同姓者),而必遵其制,不可背。周统治诸侯必遣太史于列国,此所以教之令典者也。[1]周天子以分封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进行分封,楚国不同于其他诸侯国,因为楚国国军和周天子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从楚先王熊绎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后僭位为王,虽然楚国恃强称王,但也打着尊王的旗号,其后来得到的霸主地位也要受到周王的认可,虽是形式上的,但却具有合法性。可见楚国是在资格大的周王朝统治区域下,各自割据,并没有脱离周王朝的统治。周王朝虽暗弱,没有能力干涉诸侯国的内政,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屈原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他的思想必定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屈原作为楚国的贵族,作为楚国的臣子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屈原在其著名的诗歌《离骚》中,开篇就骄傲的叙述了自己的身世,表明了他对自己高贵血统的重视。反观当时的秦国,中原普遍认为秦国为“虎狼之国”。《战国策·赵策三》所载鲁仲连说:“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权使其土,虏使其民。”这就基本上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对秦的排斥的态度。[2]所以,无论秦国的大一统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这样的思想一定不能被重视血统的屈原所接受,所以在秦灭六国建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后,屈原采取了投河自尽的方式以示自己对楚国的忠国忠君之情。
  二、政治上的不得志,导致屈原的人生悲剧
  面对楚国实力的衰微,屈原想要拯救楚国,但是他却不被重用,怀才不遇,不能有所作为。屈原政治上的失意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从楚国的政治环境上来看,楚国的用人制度和秦国相比比较封闭。秦国的礼贤下士为秦国实力的强大奠定基础。而楚国正和秦国相反,并没有不拘一格用人才,反而重用近亲。“楚材晋用”就是当时的典型事例,正体现了楚国人才不能在楚国发挥作用。第二,从屈原的自身经历来看,屈原的两次流放也决定他政治上的悲剧。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所以就“入则与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就使得“王甚仁之”。由此观之,屈原并非只是由于出身显赫而身居高位的,更是因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对内可以管理国事,为楚王分忧解难;对外则可以独当一面,搞好楚国的邦交,使楚国外和内兴。而也是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给其带来了无穷的灾难。[3]楚国从建国到亡国一共有四十一个国君,七百多年的历史,楚国的政权一只掌握在芈、屈、熊几个姓氏得贵族手中,贵族势力根深蒂固,更由于楚怀王、楚襄王的混庸,屈原想要更改法度必定以失败而告终。杜道明在《试论屈原悲剧的必然性》中如是说:“更何况,楚怀王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正当屈原沿着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勇猛前进时,却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楚王轻信党人的谗言,改变了对屈原的态度。正言直行的屈原, 当然不可能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于是一次被迫出走,两次被迫放逐,从政治核心中被抛了出来。”所以,面对楚国当时的用人政策,屈原认识到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复兴楚国的希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变成绝望;经历了两次流放,更深刻的体会到被任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身殉国的悲剧便不可避免。
  我认为屈原投河自尽的行为有其历史必然性,他的思想受到时代局限,又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导致其悲剧的人生。虽为了一个行将灭亡的楚国投河自尽,但也决不是抱残守缺,违背大一统趋势的发展。屈原是否值得怀念,就今天来说,我国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爱国主义作为核心,如果屈原的爱国精神能促进中国精神的凝聚,那么屈原就值得人们怀念。
  参考文献:
  [1]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51.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春时.楚文化的挽歌和屈原的悲剧[J].河北学刊,1993(2).
其他文献
对于《青蛇》,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话剧,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层次的解读。在文中就从欲、情、爱这从古至今都不变的话题分析话剧《青蛇》,以期可以对话剧《青蛇》有更加深层
摘要:潘小楼在她作品后记中坦陈自己的创作受到吉赛贝·托纳多雷作品的影响。本文结合两者的作品,从光影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再现,共同以出生地为创作背景,类似“归乡”情节模式的叙写和同用展现现实和过去的孩童视点四个方面,对具体的影响进行个人主观分析。  关键词:吉赛贝作品;潘小楼创作;影响  潘小楼是一位壮族作家,创作了小说集《秘密渡口》。她在该小说集的后记——《我就是那个行走在河岸上的孩子》中说:“吉赛
0 前言rn我国的速冻食品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市场孕育时期,目前国内约有1000多家生产经营企业,许多企业由原始的手工制作逐渐走向了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rn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摘要:《掛枝儿》中的民歌虽然是冯梦龙收集的,但其中也有其整理和改写的部分。本文主要从《挂枝儿》中作品进行分析,分析冯梦龙对明代民歌的看法。  关键词:《挂枝儿》;冯梦龙;民歌观  《挂枝儿》内容分为十部,主要描写男女爱情,少数作品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歌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类别,自身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冯梦龙曾指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民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是当时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的是民众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要:蕉园诗社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社,虽然清代经济繁荣、文学鼎盛、思想活跃,但女性依然深受中国古代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因而蕉园诗社必然会遭遇种种困难。  关键词:蕉园诗社;女性唱和;难  中国古代女性登上文坛屡见不鲜,如李清照、黄峨等人,她们才华卓绝,然而这些女性皆当世奇葩,可遇不可求。直到明清时期,女诗人、女词人才群体性涌现,清初蕉园诗社更是开女子结社风气之先,被称为“艺林之盛事”。蕉
摘要:言语行为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言语行为进行时的情境。在每一种语言文化中,都有一些典型的交际情境及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言语行为,即言语行为定型。在俄罗斯几种典型的交际情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俄语言语行为定型。这些言语行为定型是民族文化定型在言语行为活动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典型交际情境中的言语活动,可以了解俄罗斯人独特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  关
摘要:生態批评是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与评价经典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其中蕴藏的生态思想,为生态文化危机寻根溯源。其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从美国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文学批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其一生共撰写了十五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其中不少作品都反应了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经历的环境恶化问题。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