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与“静”的品味、反思和创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c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些要求都在告诉教师,阅读教学要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学生时而潜心会文,时而交流碰撞,时而品味推敲,时而表达见解,时而探幽发微,时而展示自我……
  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谈阅读教学中,如何注意动静结合。
  一、阅读品味时的动与静
  阅读品味是吸收与倾吐统一的过程,要在静中吸收内化,动中倾吐外化。学生首先要潜心会文,输出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品、作者的生活经验进行兑换、交汇,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然后再把自己的阅读心得言语化,或通过语文活动表现出来。
  教学片段回放:
  大屏幕出示《第一次抱母亲》的片段: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师:同学们!文中两处写到抱母亲,同样是抱着,你有没有感受到两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场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圈出你体会深刻的地方,在旁批处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片段,教师巡视辅导。)
  师: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两次抱母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抱母亲的目的是为了换床单,第二次抱母亲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
  师:嗯,说得真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两种不同的目的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还有同学发现这两次抱母亲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处抱母亲写得相对简单,只写了“我”的动作;第二处抱母亲写得更加具体,不仅“我”的动作更细致,还写到了“母亲”和“护士”的动作,这样写让整个场景更感人。
  师:谁来选择其中一个人的动作读出你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片段,学生在“静”中品读课文,加深体悟,又在“动 ”中畅所欲言,深情诵读,一动一静之间,情感浓郁,诗意绵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圈划出体会深刻的地方,写出感受,便是“静”中有“动”;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其他同学必定在心里体会这片浓浓的深情,这便是“动”中有“静”。
  二、阅读反思时的动与静
  阅读反思主要是对文本的思路、主旨、形式等进行全面的思考,用个性化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在肯定中怀疑,在怀疑中批判,是“俯视式”的阅读过程。阅读反思时,有“温故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有“举一反三”的横向联想之“思”等。在这一过程中以静心动思为主,相机展开讨论交流。
  教学片段回放:
  师:你们像这篇课文的作者一样爱自己的母亲吗?
  学生们点了点头。
  师:大家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你们能凭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帮作者修改一下这篇课文,使这篇课文中的母子情更深更浓吗?
  学生表示没信心,但老师依旧鼓励他们,让他们试一试。于是,学生便在“静”中观照课文,试图修改《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结果,很多学生给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我觉得课文中“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这句话不够真实。因为我觉得抱母亲应该轻轻地、缓缓地抱才对,哪能那么冒失,都要摔倒了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抱母亲: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慢慢地使劲,直到能平稳地将母亲抱在怀里。
  在这样不够成熟却十分纯真而大胆的修改的“动”中,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自信,也让学生渐渐地摸索到更贴切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阅读创造时的动与静
  阅读创造是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首先学生要细心探究,潜心构思,然后进行推理论证,发表观点,展示自我。一静一动中,学生走进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形成了富有创意的见解,在“动”中展示自我,完成创造,加深对课文的体悟和理解。
  教学片段回放:
  (学生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1.通过朗读,大家能够感受到,作者是深爱着她的母亲的,“抱母亲”正是这种爱的最好的表达。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对于母亲的爱,哪一次表现得最好?是怎么表现的?
  (播放音樂,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回想往事。)
  (引导交流)
  生1:有一次,我给妈妈梳头,可是我发现,妈妈居然也有白发了,我说,妈妈,我帮你把白发拔了吧!妈妈说,算了,你长大了,妈妈也就老了。那一次,我特别心疼妈妈。
  生2: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教室里很冷。可妈妈却冒着大雪来给我送衣服。我看到妈妈的时候,她头上、身上都是雪,鼻子红红的。我让妈妈蹲下来,为妈妈掸去身上的雪。那一次,我觉得我也知道心疼妈妈了。
  ……
  在这一环节中,“静”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课文主题由人及己,内化提升;“动”是实现阅读教学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的统一达成,富有冲击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既不能重“动”轻“静”,也不能以“动”代“静”。要做到“动”“静”交替、“动”“静”有致。让学生在“静”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并为“动”做好准备,做好铺垫,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活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泗阳县众兴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小学生对于科学所应该了解的程度,包括提升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形成科学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小学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进教学模式 
傳统的语文课堂一般只注重字词或者是段篇章的讲解,僵硬的课堂模式缺乏教学策略很难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微课的出现打破这一局面,突破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创造出更加生动真实的情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开启智力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课
秦川牛因原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而得名,具有体躯高大、遗传稳定、适应性强、肉用性能好等特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品种和国家级资源保护品种,是肉牛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基
通过观察直观平台中数据的分布状态,很容易发现:不同长度摆线的摆,摆动次数是不一样的;相同长度摆线的摆,摆动次数基本是接近的;摆线长,摆动次数少,摆线短,摆动次数多。  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还是以上面“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图表为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增加纸梁的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而且增强的幅度是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因此带给学生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  数据的获取、整理、分析,是培养学生严谨
在通信系统的完善化的今天,来自互联网的QQ、微信、Wi-Fi,朋友圈、微信群、网络学习都给我们的教师成长拓宽了学习的空间、扩大交流的平台,实现了教师网络学习的互联网化。  但是,网络成熟,不代表呈现的内容就是对我们有益、受用的,网络世界也因为虚拟化、不确定性,导致很多的内容并不适合我们,如何让老师在复杂的网络中寻找到真正适合我们教师需要的内容,促进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网络培训的出现就非常有必要。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这就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有证据意识,通过证据来推理和论证。  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证据,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数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据获取和记录方面  1.错误(失当)的操作  数据来源于操作,错误(失当)的操作带来的是无效的数据。小学生喜欢动手做实验,但却往往是兴致远高于理性,根本不按
[目的]检测信阳水牛群体GHRH基因的SNP多态性。[方法]以56头信阳水牛为材料,采集血样,提取基因组DNA,以GenBank公布的牛GHRH基因(gi:194719389)序列作为参照序列,设计PCR引物,采
电脑、互联网、微信、手机支付等词语已经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小学计算机课程是接触信息化社会的启蒙阶段,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本文着重对如何构建小学生高效课堂提出相关措施,以便更快促进小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一、引言  高效课堂是指基于有效课堂基础之上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经实践应用就取得了良好效果。小学计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先育人后教书不是一句口号,想让学生真正接受教育,学会做人,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是最佳途径了。教师认真开发各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在教材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道德意识也得到启发,努力实现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在思想道德支配下的行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高低,这才是所谓“成功的教育”。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