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推断题的解题方法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知道,高考必考说明文。而要考说明文,无论命题者考三个还是四个选择题,那最后一个选择题一定是推断性选择题。要么是“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要么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不管怎么要求,这个题目在说明文题目中是比较难做的题目,也是考生感到最头疼的题目,当然也就常常选错,造成丢分,实在可惜。针对这个实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 教给学生认识这个题目
  
  1 这个题目的命题依据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其原句子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2 这个题目的宗旨是考查考生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
  3 这个题目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推断和想象能力,即由此及彼推而广之的思维水平。
  
  二 教给学生认识这个题目的设误方法
  
  1 以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北卷)中的这个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
  B 人类应当汲取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牺牲湿地的教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
  C 只要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
  D 只有着跟于全面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各类湿地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才会真正有效。
  这个题目的A项,由“湿地资源丰富”是不能推断出“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这个结论的。因此,这个选项的设误方法是强加因果,而造成强加因果的原因是条件不充分,因为“人均占有量也很高”的条件不仅仅是“湿地资源丰富”。
  B项,原文提到人们“为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这种现象。由此推断“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这就与文中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相悖。该选项对原文中部分信息作了片面的理解,从而推断出了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因此,该项的设误方法是牵强附会,也可认为是结论错误或主观臆断。
  C项,“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是用于控制污染的人工湿地的,而不是保持作为鸟类或鱼类的栖息地的自然湿地资源“原型”的。因此,C项的设误方法是偷换概念。
  故,该题正确答案应为D。
  2 据此,并结合其他试题,我总结出这个推断题的设误方法有:主观臆断、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文外信息)。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夸大(或缩小)事实等等。
  
  三,教给学生解决这个题目的正确方法
   
  1 以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中的这个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海洋能对未来海洋场景进行预测、预见,与它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综合展示功能有关系。
  B 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因为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
  C 海洋资源受海洋权益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我们应当具有这种意识。
  D 只有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才有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题目答案是B项。该项中“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并不存在矛盾”不是后句“因为该数字海洋可提供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海洋的最佳方案”的必然结果,因为原文是“可以为具体的海洋开发项目提供大范围、精确的海洋环境数据”,并不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环境”矛盾不矛盾的问题,因此,该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A、C、D三项都可在文中找到依据,分析从略。
  2 以《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B卷)》为例强化认识。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B 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验等同性。
  C 按生物自生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传统农业生物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 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该题答案是C(分析从略)。 A项,文中说“有人认为”,显然不是“已被广泛确认”,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B项,原文是“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所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①后一句意思即可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等同性”,可知选项说“没有等同性”是错误的。⑦从“而过去……”可知,前后两句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所以选项中“是因为”就给这个选项强加了因果。
  D项,原文是“天然生物基因库”而不是“环境净土”,偷换了概念。
  3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①首先确认各选项是什么推断逻辑(或什么关系)。
  一般地说,大致有三种推断逻辑:因果(有时会倒装)、条件、假设。
  即:要么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它包括原因和结果两个要素。
  要么条件关系,一般是“只有……,才……”,它包括条件和结论两个要素。
  要么假设关系,一般是“如果……,那么……”,它包括假设的条件和结论两个要素。
  其他逻辑少见。
  ②教给学生找错的方法。
  比如前文黄冈中学试题的这个题目,它的A项是条件关系。其条件没错,错在后句结论上。它的B项是因果关系,错在后句“因为”上,把并列关系的句子说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推理逻辑上犯了强加因果的毛病。D项是条件关系,错在“环境净土”应为“天然生物基因库”,条件中偷换了概念。
  2009年的那个题的B项也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它的A项属因果关系。C项也属因果关系。D项属条件关系。
  ③规律:判断说明文推断题的错误选项的方法是首先判断原因(条件、假设条件),其次判断结果(结论),最后判断各选项的推理逻辑是否有误,任何一方面出错,这个选项就是错误选项。换句话说,这个选项如果是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它要么原因(条件)错,要么结果(结论)错,要么句问关系(推理逻辑)错。
  ④进一步升华这种规律。
  如果我们把这个推断题的原因、条件用A表示,其结果、结论用B表示,句间关系为推理逻辑,那么,判断这个题的错误选项的方法即可概括为,要么A错,要么B错,要么推理逻辑错。
  因此,我教给学生,面对这个题目你要“先看A、再看B,最后还要看逻辑!”
  陈胜林,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标”的要求,引发我们对于传统教学行为方式的思考,促使我们在个案教学中,针对文本的具体情况。生成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探究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就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语文问题的呈现要巧角度、富有机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要改变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也应该寻找属于它的理想支点。    (一)体验、感受,引入源头活水    宋代理学家朱熹移_见书有感》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并且带着情感去写。就应当引导他们去体验、感受,为写作引人源头活
2007年9月,由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牵头,“作文大革命”实验班成立。几位专家在认真细读实验前的学生作文后,发现这些作文没有个人见解,人云亦云,思想“正确”,语言乏味,平铺直叙。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不无痛心地指出:“在种种日常化、考试化的压迫、利益诱导和强化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自觉地、熟练地掌握了所有说谎、伪饰、顺应时势的本领,个人的独特性消失了,想象力消失了,生命的独特经验变得毫无意义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而不被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束缚。这种教学理念的推广,宛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师生都有了挣脱“紧箍咒”的感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尊重,课堂开始富有朝气,学生因此不乏独到见解,教师可以轻松处理教学生成,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一些现象也不容回避: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高低差异,必定有一部分学
当前高中生怕写作文的不少,他们一听到写作文就感到有一股压力,觉得是老师“要我写”,我是“奉命作文”。学生写作文常觉无话可写,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苦差为乐事呢?高中生已经走过了一段人生旅程,也阅读了不少书刊,受到教师的教诲与社会影响也很多。按理说,他们的头脑中已储存了比较丰富的信息,主体精神世界中的心理事实也是丰厚的。写作文没有话说是不应该作为主要问题而存在的,但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建构的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而在“阅读与鉴赏”的12个子目标中,强调的又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真正做到“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必须讲策略有方法。因为“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并不等于“放鸭子”,“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也不应当“放空炮”。唯有在合乎形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明言:“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这一论断在《大纲》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要求。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面对目前学生创造意识缺失的教育现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自得多,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集中地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如何才能达到绝对自由——“逍遥游”的思想境界呢?在该文中,庄子明确指出,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要想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理清《逍遥游》这篇文章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位立志“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①以及在中国古代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师级人物来说,他将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
作为一名县级语文教研员,本人常深入到各中小学进行调研,在听课以及与教师、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农村学校语文学习呈现出好几种怪现象。  一怪,家长重儿女学龄前期语文教育,轻学龄期语文辅导。  父母是儿女第一位老师,不错。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进,农村小孩逐步减少,加上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家庭人力、物力、财力大都投入到儿女的教育上。当儿女到二三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儿女认汉字、写汉字,背唐诗宋词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