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中,精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有趣的语文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启发思维;精巧的练习能巩固学生的拓展能力,环环紧扣,逐步深入。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在一堂课上仅有20 分钟左右的时间处于活跃期,而一节课有45分钟,到临近结束时,思维则反应较慢,甚至进入“休眠期”。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得知:学习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如果学习后不及时复习,一天后,记忆率仅剩33.7%。因此,一节语文课倘若仅有导入和授课,即使再精彩,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一堂完整的课, 因为它直接有损于结果的优化,课堂小结就因此显得尤其重要了。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他们熟悉、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增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热情,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紧迫,教师本身对其注意不够,教师情绪等原因的影响,课堂小结往往被忽视,处于可有可无的薄弱境地。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小结,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体现过程
课堂小结不仅仅是教师为了使课堂结构完整而在课堂结束前毫无目的、毫无准备的三言两语,好的课堂小结应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课堂结束前再次回顾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细心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设计出符合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小结,且在小结中点明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本堂课的结尾之时能再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及时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更好地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另外,有效的语文教学强调的不仅是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如何习得及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设计小结时,笔者注重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及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这一课中,作者较多地运用了“反复”与“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虽然在这课之前也略有提及,但比较少,而且很少在一课中同时多处出现这两种修辞,学生很容易对“反复”和“排比”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让他们判断某句子是用了“反复”还是“排比”的修辞,常常张冠李戴。在小结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构成的因素、数量和修辞的效果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加以归纳整理: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而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叫排比。相同点:句子中都有相同的部分。不同点: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再次,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让学生在小结中通过比较,体会到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逐渐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二、过渡自然,承前启后,拓展思维
课堂小结与导入、学授构成课堂教学的三部分,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将其纳入其中,从形式上来讲,课堂小结让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不突兀,从内容上来讲,课堂小结让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承前启后。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这一课中,在整体感知课文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笔者如此设计小结: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们对这位两弹元勋肃然起敬,同时也不能不折服于本文作者的大手笔。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大手笔之作?你了解杨振宁吗?课后大家收集有关杨振宁的资料。这样既突出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过渡自然,承前启后,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灵活多样,增强趣味,激发求知欲
明朝著名诗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小结也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成为一节课的“点睛” 之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期盼着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力求小结形式的灵活多样,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板书,理清条理,巩固新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的记忆, 往往胜过听觉的记忆。因此,在备课时,尤其要注重板书的设计,力求在板书中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文章的条理等表现出来。在课堂学授环节结束时,板书已具有完整性, 在课堂小结时,结合板书整理归纳,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本节课的内容与内容的条理性,且在课堂中当堂让学生复习,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巩固新知。
2.对比练习,瞻前顾后,巩固提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前后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有侧重地把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课文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分析概括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在课堂小结中,笔者联系之前所学的《伤仲永》,设计了以下对比练习:①找出《孙权劝学》、《伤仲永》二者的相同点;②吕蒙、方仲永的天生资质如何,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这两篇课文都是讲学习,学生通过对比练习,能理解到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在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吕蒙由一介武夫最后变成让鲁肃刮目相待的人,在于其知错就改,勤奋好学,使才略得到惊人的长进。
人类记忆的规律告诉我们, 大脑皮层对先接收的信号印象深刻, 后接收的信号淡漠, 其根本原因是多次循环往复所致。当代科研成果也表明, 一种知识要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印象达到牢固掌握的效果, 必须经过24 次反复,据此看来, 课堂总结中的对比练习,瞻前顾后是十分必要的。
3.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初中的课文篇幅较长,尤其是精讲课文,往往要分几个课时学完,如果在每堂课的小结时,教师都只是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剩下的内容下节课再讲”来结束,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觉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相同”,从而失去了对语文课的期待,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结中,笔者结合上、下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一节课小结时,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针对下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果,激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联系实际,体验情感,拓展延伸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培养,语文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且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课堂小结部分,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将情感教育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在教学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在小结时,笔者设计了延伸活动——世上还有爸爸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父亲对自己深沉的关爱,体味父亲的艰辛与无私付出,从而更加孝敬父亲。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他们熟悉、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增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热情,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紧迫,教师本身对其注意不够,教师情绪等原因的影响,课堂小结往往被忽视,处于可有可无的薄弱境地。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小结,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效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体现过程
课堂小结不仅仅是教师为了使课堂结构完整而在课堂结束前毫无目的、毫无准备的三言两语,好的课堂小结应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课堂结束前再次回顾并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细心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设计出符合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小结,且在小结中点明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本堂课的结尾之时能再次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及时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更好地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另外,有效的语文教学强调的不仅是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如何习得及情感的体验,因此,在设计小结时,笔者注重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灌输及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这一课中,作者较多地运用了“反复”与“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虽然在这课之前也略有提及,但比较少,而且很少在一课中同时多处出现这两种修辞,学生很容易对“反复”和“排比”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让他们判断某句子是用了“反复”还是“排比”的修辞,常常张冠李戴。在小结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构成的因素、数量和修辞的效果对两者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加以归纳整理: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而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叫排比。相同点:句子中都有相同的部分。不同点: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再次,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让学生在小结中通过比较,体会到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逐渐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二、过渡自然,承前启后,拓展思维
课堂小结与导入、学授构成课堂教学的三部分,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备课时,就应将其纳入其中,从形式上来讲,课堂小结让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不突兀,从内容上来讲,课堂小结让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承前启后。如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这一课中,在整体感知课文后,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准备,笔者如此设计小结: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让我们对这位两弹元勋肃然起敬,同时也不能不折服于本文作者的大手笔。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大手笔之作?你了解杨振宁吗?课后大家收集有关杨振宁的资料。这样既突出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过渡自然,承前启后,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灵活多样,增强趣味,激发求知欲
明朝著名诗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小结也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成为一节课的“点睛” 之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期盼着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力求小结形式的灵活多样,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利用板书,理清条理,巩固新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的记忆, 往往胜过听觉的记忆。因此,在备课时,尤其要注重板书的设计,力求在板书中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文章的条理等表现出来。在课堂学授环节结束时,板书已具有完整性, 在课堂小结时,结合板书整理归纳,能让学生更加清楚明白本节课的内容与内容的条理性,且在课堂中当堂让学生复习,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巩固新知。
2.对比练习,瞻前顾后,巩固提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前后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有侧重地把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课文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分析概括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在课堂小结中,笔者联系之前所学的《伤仲永》,设计了以下对比练习:①找出《孙权劝学》、《伤仲永》二者的相同点;②吕蒙、方仲永的天生资质如何,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这两篇课文都是讲学习,学生通过对比练习,能理解到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在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吕蒙由一介武夫最后变成让鲁肃刮目相待的人,在于其知错就改,勤奋好学,使才略得到惊人的长进。
人类记忆的规律告诉我们, 大脑皮层对先接收的信号印象深刻, 后接收的信号淡漠, 其根本原因是多次循环往复所致。当代科研成果也表明, 一种知识要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印象达到牢固掌握的效果, 必须经过24 次反复,据此看来, 课堂总结中的对比练习,瞻前顾后是十分必要的。
3.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初中的课文篇幅较长,尤其是精讲课文,往往要分几个课时学完,如果在每堂课的小结时,教师都只是以“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剩下的内容下节课再讲”来结束,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觉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课相同”,从而失去了对语文课的期待,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结中,笔者结合上、下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一节课小结时,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针对下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效果,激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4.联系实际,体验情感,拓展延伸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培养,语文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且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课堂小结部分,笔者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将情感教育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在教学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讲述的是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在小结时,笔者设计了延伸活动——世上还有爸爸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父亲对自己深沉的关爱,体味父亲的艰辛与无私付出,从而更加孝敬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