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尚需多磨砺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亮剑”
  
  “立足亚洲,夺取冠军;走向世界,挑战欧美。”这是周建安接任中国男排主教练之初提出的奋斗目标。他毫不避讳地说:“亚洲都冲不出去,拿什么挑战欧美队!即使偶尔有了与欧美队交手的机会,也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当时业内有人认为,周建安用“抱头鼠窜”这个词有点过分。不过,当时的中国男排确实处于“谷底”。
  周建安的任命下达时间是2005年12月27日。中国男排2005年参加的最后一个赛事是11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大冠军杯赛,这是国际排联在“空白年”中举办的最高水平的赛事,由各大洲冠军参加。中国男排持“外卡”参赛,五战皆负,名次垫底,似乎理所应当。可是中国男排竟输给了埃及男排,这是亚洲队首次在世界大赛中负于非洲队。
  中国男排跌入低谷是不争的事实,可位置滑落到世界第三、四流水平之间,的确无法让人接受,这无疑为完成2∞8年奥运会跻身前八的任务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应该说,中国男排临时换帅同以上的败绩有关。
  什么样的教练能改变中国男排的面貌,这个话题在业内已争论多年,聘请曾获世界冠军的外国名帅?还是起用业绩优秀的老教练,或是推出勇于创新的年轻教练?周建安最终浮出水面说明决策者采用了第三套方案,从执教能力看,周建安是年轻教练中的带头人。
  周建安走马上任提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亮剑精神”。那时,全国正热播一台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电视剧《亮剑》,周建安被剧中主人翁李云龙的强悍精神所感染,提出中国男排是个战斗集体,要想打翻身仗,就要敢于刺刀见红,不按规则出牌。他要用“亮剑精神”打造男排的队魂”。
  
  着手“铸剑”
  
  从任命到组队的三个月,周建安做了三件事:观看全国联赛,选拔队员;走访老教练,登门取经;观看以往的比赛录像,寻找突破口。
  周建安把四川男排的帅印一交,就奔波于各个赛场。虽然,所有的运动员他都了解,但挑选国家队队员时他有独到的视角,统一的标准是:作风顽强;不同标准是:各有特长。他要求无论老将还是新秀,必须状态好,个人技术符合全队“全面、快速、多变”的战术要求。
  国家队只有18人的大名单,再从中选拔12名正选队员,这些名额分到主攻、副攻、二传,接应和自由人不同位置,便显得“僧多粥少”了,必须筛选再三。为了决定一个人选,周建安甚至三番五次去观看一个队的比赛,直到最终确定下来。
  此间,借征求各俱乐部队教练意见之机,周建安尽量听取他们对国家队的建议,他还特意拜访了汪嘉伟、沈富麟、邸安和等前任教练。此外,他率教练组专门到郴州训练基地,体验中国女排的集训生活,向陈忠和学习,给自己充电。
  2006年3月27日,新一届中国男排在北京集中,28日就宣布了“27条队规”,规定细化到几点起床,几分钟后集合,排队进出餐厅,训练统一服装,简直就是军事化管理。接着,周建安的“铸剑工程”便一步步实施4月3日人员全部到齐后,次日,全队便进行拓展训练,培养艰苦环境中团结协作的精神;4月6日早5点半全队到天安门广场,在晨曦中观看升旗仪式,之后与国旗班战士共同生活、学习、训练一整天,体验战士们怎样在艰苦条件下打造威武之师。同时,周建安发给每人一本《亮剑》,还把“亮剑队魂”四个字挂在了训练馆。
  
  首度试剑
  
  中国男排成绩下滑,关键时刻发挥失常,问题出在运动员心理素质不足,还是技术实力欠佳?周建安在组队前的那三个月中,观看了中国男排近几年来所有的比赛录像。他认为,实力不济是影响心理波动的主因,关键时刻缺乏拿分的本领,遇到困难束手无策,必然打不了大仗硬仗。
  组队之初阵容虽没有确定,但大运动量的基本技术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全队从强化个人能力入手,寻找体能与技术突破点,投入到大强度的训练中。两个多月的训练后,中国男排首度“试剑”:出访挪威、加拿大,又在北京迎战澳大利亚队。虽然对手不是世界一流强队,但对澳大利亚队的两场比赛也都打满五局,中国队遭遇决胜局12比14落后的逆境,都咬牙顶过来,取得了胜利。周建安说:“输赢不重要,可贵的是队员们在这时不认输、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能过心理这道坎,就是最大的收获。”
  中国男排技术方面最大的“软肋”是拦网,这也成为训练中的攻关重点。从这几次比赛看,全队组成三人拦网的次数明显增加,拦网的意识有了提高,但拦网直接得分的变化不明显,动作仍然缺乏技巧,一传到位率与一次攻的成功率相差30%以上,说明二传手组织战术的机会和攻传配合还欠火候。
  针对队伍的问题,在世界锦标赛前,周建安几次试训年轻队员,最终排出以青年队员为主的阵容。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他排上了三位初出茅庐的新人:主二传姜福东、副攻手于大伟和自由人任琦。周建安慎重考虑后,舍弃了江苏高个子二传手周鸿,顶住任人唯亲的非议,选用了来自四川队的姜福东;舍弃了有丰富经验的自由人初辉,选用了鲜为人知的年轻选手任琦,理由是:他们的临战状态更好。
  
  错失良机
  
  2006年世锦赛是中国男排百年不遇的机会,虽然有24支队伍参赛,但中国队所在的A组几乎集中了各洲最弱队伍,其中以全胜战绩最终获得第三名的波兰队,独树一帜,实力最强,其他各队实力相当。中国队在首战负于波兰队后,接着就与东道主日本队苦战五局,决胜局以15比13险胜,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技战术方面的进步,同时,为小组出线开了一个好头。
  
  在接下来对阿根廷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再次打满五局,决胜局自9平相持到15平,但最终以15比17惜败。若中国队获得此役的胜利,进入前16甚至前12或取代日本队进入前 8都是有可能的。然而,中国队却未能抓住机会取得胜利,错过了一次晋升的良机。
  
  在对埃及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再次经历了五局决胜负的炼狱,中国队在14比11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方连追3分扳成14平,最终通过发球和拦网拿下最后两分,以18比16取胜,再次得到一线生机。
  
  小组赛最后一役,中国男排对波多黎各男排,即使失利,只要分差不超过6分,仍可进入第二阶段比赛。可是,中国男排在前两局表现失常,不仅连败且净输20分。此时中国男排若能连扳三局,仍可获得第二阶段比赛的资格,但现实难遂人愿,中国男排以1比3输掉比赛,止步于“并列第17名”,也错失“打翻身仗”的极好机会。
  此时,人们对中国男排的评价是:作风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有了新的变化,成绩却不能令人满意。
  
  功亏一篑
  
  多哈亚运会对中国男排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时间冲突,参加世锦赛的五支亚洲队伍和东道主卡塔尔队,直接进入八强赛。 这样,中国队只有三场比赛,就是八进四、四进二、冠亚军决赛,只要输一场就遭淘汰,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中国男排首场发挥不错,以3比1战胜哈萨克斯坦队,取得了半决赛资格。一传到位,快攻战术得以发挥,移动拦网成功率高,是取胜的原因。但状态不稳定,发挥波动大,特别是在23比20领先的情况下,丢掉第三局,仍暴露出痼疾:关键时刻思想分散,心理承受力不强,两点攻轮次办法不多。好在第四局领先后再遇被对方追成20平的局面时,中国队并未重蹈覆辙,而是顽强防守,伺机反攻,连得5分,以25比20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
  由于日本队意外负于沙特队,中国男排的半决赛成为一场遭遇战。第一,二局比赛中,中国男排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充分发挥出快变战术,拦网也频频奏效,胜得较为轻松,尤其是第二局以25比11的大比分速战速决,打出了一股霸气。然而自第三局开始,中国男排故态复萌,精神不够集中,不仅配合不够流畅,还出现了莫名的失误,以23比25、22比25惜败,本可轻松获胜的比赛,却打到决胜局才以15比13涉险过关,虚惊一场后取得决赛资格。
  中国男排决赛的对手是老冤家韩国队,两队皆志在一搏。韩国队攻守均衡,反攻速度快,使中国队的网上高度无法施展,一传不理想,仅凭二、四号位和后排强攻拿分,打得十分吃力。丢掉的一、三,四局,中国队得分都未超过20。只有第二局中国队打出一个高潮,自由人任琦几次防起对方重扣,为中国队创造了反击的机会,得以扭转被动局面。沈琼为救回一个险球,跨越档板,倒在地上,奋不顾身,激励队友顽强拼搏。此局,中国队以25比22获胜。
  
  待磨之剑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男排在“亮剑”精神激励下,经过八个多月的历练,面貌一新,打球有激情,求胜欲望变强,新老结合的阵容团结互助,技术战术有所改进。但是,他们与亚洲乃至世界强队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在主力阵容更换主二传和自由人两个关键人物的情况下,排出4老带3新的阵容,打进亚运会决赛,确实不易,但从世界锦标赛第17到亚运会第二的名次来看,目前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个人技术不够精湛是男排最基本的缺陷。这不仅导致了每场比赛失误很多,而且使队伍无法实施高水平的战术组合。两项大赛,中国男排几乎每场都要送出一局以上的分数,甚至一场失误达40分之多,这也使中国队丢掉了很多连续得分,甚至扭转战局的良机。提高个人技术能力无疑是中国男排改变面貌的基础工程。
  其次,中国男排没有拿手的绝活。以往常说,亚洲队必须“以快制高”,以快节奏制服欧美队,而如今欧美队比亚洲队的进攻速度更快。世锦赛决赛阶段,看看巴西、法国,意大利、塞黑等世界强队的比赛,不难发现,他们的一次攻和反攻速度都比中国队快得多。即使在亚洲,中国队与韩国的决赛,也跟不上对方的速度。在这方面,有二传手,攻击手的能力及配合问题,也受一传到位率的制约。总之,中国队丢掉了自己的杀手锏,何以取胜?
  再次,中国队的弱项未得到改观。中国队的防守能力一直不强,这包括两条防线:一是拦网,二是防守。两次大赛,中国队所有的场次,拦网得分都不及对手,只是在某场比赛中的某个阶段发挥尚可,但仍然得分不多。这里有拦网的技术问题,也存在意识和配合问题。因为拦网不强,后排防守的压力就更大,中国男排的防守反击能力不强正是一些场次惜败的重要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亚运会对韩国队的决赛,双方防守反击得分为6比14,中国队还不足对方的一半。
  还有一点就是老生常谈的心理承受力不足。世锦赛中国队对波多黎各队的比赛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在条件已经很宽松,只要赢或不输掉6分就可出线的大好情形下,中国队还是出现全队失常的结局。此外,诸多五局决胜负的比赛中,中国队频频出现的“第三局现象”(即先赢两局,第三局总是出错增多,状态下降,以至于丢掉不应该输的比赛),更应引起注意。
  如此看来,中国男排还不是一把闪光锋利的“剑”,只是一把待磨之剑。世锦赛第十七名的成绩,表明中国男排仍处在世界三流水平,离奥运会前八名的目标相去甚远。要从三流后跃居至二流前列,对于一支排球队伍来说,跨度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不到两年里,中国男排若无突破性的飞跃,很难达到这个高度。因此,中国男排还须用“亮剑”精神多多磨砺自身。
其他文献
球迷喜欢什么样的球星?球员喜欢什么样的教练?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物作为新闻素材,去满足受众文化需求、打造社会文明?很多答案会与“名气”有关。体育竞技,即便是不涉及物质利益的业余比赛,因为总要分个胜负高下,所以还是会出名的。这是体育比赛与生俱来的必然,区别仅在于比赛级别不同,知名度大小也不同。女排是中国体育的标杆队伍,朱婷是一队之长,媒体不吝以“定海神针”等说法将其神化,足见对当今世界排坛第一主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月23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他强调,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各有关地方有关部门要着眼于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科学合理制定规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按进度高质量完成筹办工作各项任务。位于崇礼区的张家口赛区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比赛场地设在这里。习近平对赛区各项筹办
白求恩(一八九0年三月三日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加拿大援华抗日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时候,远在万里的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家园投奔到中国血与火的战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在中国,他拒绝了跟条件较好的国民党政府合作而执意到延安,到最危险、最艰难的晋察冀抗日前线跟八路军和抗日民众在一起。仅一年半后,他献身于中国的土地。  人们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外国人,白求恩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
迎接逝去的灵光  苏联考古学家萨利安尼迪(V.I.Sarianidi,1922-2013)在二0一三年十二月去世了,但他的故事还在学界流传着。有些时候感觉他还没有离开,对于一些中亚考古学问题的思考和争议,仍然在他生前的理论设想中继续着。在对中亚考古学的追求中,伴随着东西方冷战、苏联解体和阿富汗动荡,多少都会让人感觉得到与付出都充满矛盾,既有劳累的欣慰,也有痛苦的幸福。  萨利安尼迪一生中最让人难忘
吴:《读书》这几期,上海的朋友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遮蔽等问题。今天,我们江苏几个学人聚谈,看看能否将其中一些问题深化一下。我总觉得,失落也好,遮蔽也好,这些只是描绘了人文精神在中国的现状,但追问一下,这里面也暴露出我们过去的人文精神理解上的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也可说,正因为我们过去追求的人文精神有问题,所以今天失落了,这样我们今天面临的就是建设新的人文精神这一空前难题。  另外我注意到,中国
几十年前傅译丹纳《艺术哲学》问世,其予艺术外行的最迷人之处,是书中论艺术杰作产生之地域因素。就当时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说,将地理因素提到重要地位,显然是应该批斥的谬说。远的有普列汉诺夫,近的有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都早已昭示,地理因素对艺术作品来说,无足轻重(科学的说法是:“不是决定性的”)。也许是出于知识分子的“反拨”天性,偏偏这么一些在今天看来太过渺小的“新论”,当年却惹得不少读
“冷战”结束之际,资本主义全球化高歌猛进之时,福山宣布:历史终结了。然而,他很快就遭到了历史的嘲弄。随着二○○八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到来,一些死去的人和书重新复活。柏林墙拆除后流离失所、无处可栖的马克思塑像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莱比锡大学校园。“马克思又回来了”,德国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喜上眉梢,金融风暴发生,他们出版的《资本论》成为畅销书,销量是柏林墙倒塌那一年——一九九○年的一百倍。一九三三年,日本
传教士如何看中国,是基督教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在来自西方的眼光之后,不仅蕴含着神学的教化,也有欧洲近现代意义上应用数学、天文学和教育学等科学授予的智识。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一书中,这种知识的储备不断以具象的形式出现,它们被安置在记忆之宫的卧室、客厅、前院和水池,当人们需要的时候,便来拜访这些场所。  仅从人类基本所需看来,中西之间无太大区别。但文明与文明之间,却始终有竞争。宗教上,这种竞争
湖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散文译丛》,每辑十册,自一九八五年开始出书,坚持到今(看来应该说是坚持到今),据我所知,已出齐第一辑十册,第二、第三辑也各已出若干册。又据我所知,这套丛书一直受到若干著名作家、翻译家以及诗人,包括萧乾、冯亦代、徐迟和严辰等同志的关注。其中若干入选书籍,如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等一再重印,印数累计有高达近三十万册者;一些入选作品一直脱销,这说明读者同样关注这套丛书。当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维茨曾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然而,事实上,在二次大战之后,没有哪一次战争真正达到了人们的政治愿望。战败国自不待言,战胜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英国人似乎打赢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但却没有解决问题,不过让问题的解决延后罢了。以色列虽然在中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神话,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来。美国人在越南以及前苏联人在阿富汗的遭遇,人尽皆知,同时越南或阿富汗也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