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散文译丛》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散文译丛》,每辑十册,自一九八五年开始出书,坚持到今(看来应该说是坚持到今),据我所知,已出齐第一辑十册,第二、第三辑也各已出若干册。又据我所知,这套丛书一直受到若干著名作家、翻译家以及诗人,包括萧乾、冯亦代、徐迟和严辰等同志的关注。其中若干入选书籍,如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等一再重印,印数累计有高达近三十万册者;一些入选作品一直脱销,这说明读者同样关注这套丛书。当前我国作家和读者中间,可以直接阅读外文文学书籍者,估计为数不至太多。若干年来,有关人士大抵倾心于外国小说的介绍、翻译,散文之译介为数亦不至太多。单从这一点来说,《散文译丛》之坚持出版发行,便使我对之常怀深深的感激之情。所以感激,不仅仅因为个人偏爱散文这一文体,更因为从像《散文译丛》这样有计划地出版外国散文书籍的工作中间,人们似乎可以看见文学出版事业的一种远见,一种明智和良知。这套散文译丛之受到作家、读者的关注和支持,是很自然的,理所当然的。
  在这三辑《散文译丛》中,我已能读到的约十五、六种,其中包括第三辑的首本《走出非洲》(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著)。总的印象是:严谨、慎重而又具有探索和开拓意识;具有定评的古典作品与众所注目的当代作品兼收;散文专集、多人合集和某一作家的散文选集兼收。等等。如蒙田的《蒙田随笔》、培根的《人生论》、欧文的《欧文见闻录》以至拉斯金的《芝麻与百合》等,毫不夸张地说,可称世界散文的经典著作,可称众口皆碑的古典散文专集。即纪德的《刚果之行》、斯坦贝克的《战地随笔》以及《走出非洲》,亦乃众目注视的近代名著。加上已列入选目(我个人未见到书;但也许已出版)的,如德·昆西的《瘾君子自白》、爱默生的《显赫的平民》等名著,使我得到另一个印象:这套散文译丛似乎具有世界散文名作文库的素质和规模,或且说具有这样的前景。收入译丛的若干外国散文选集,如《希腊罗马散文选》、《英国十八世纪散文选》、《法国散文选》等,使我们可以与柏拉图、西塞罗、小普林尼,与史迪芬生、斯威夫特、约翰逊以及华兹·华斯;与布封、拉马丁等众多的,从古希腊罗马到英、法十八、九世纪的作家见面:从作品看到他们。并且从作品中领略他们的风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抒情和发表议论的风采和才能;从作品中倾听他们发出有关幸福、正义、爱情以至友谊和有关老年的见解,还有对于美的见解,等等;也从作品中直接领会散文家们的个人气质、个人嗜好,等等。总之,对于散文选集,即使只能读到某一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由于所选的多为精品,仍然觉得读时得到一种散文文学的特有享受。这些散文选集的作品,大半是出于名家之手的名作,但有的选集中的作家,由于某种原因,对之尚较陌生。譬如,《远处的焰火》中,收入日本国木田独步、宫城道雄和森田玉三人的散文。对于宫城道雄,我个人比较陌生,读了他的作品以及有关介绍文字以后,始知这位盲人散文家(七、八岁时完全失明),又是一位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对于人情之敏感,作品的抒情色彩和人道主义精神颇为浓厚,并流露一种盲人特有的个人道德品格,读之不忍释手。
  我只想表达一个意思:这套散文译丛应该继续办下去!阿弥陀佛,福田广种,功德无量!我希望第四辑和第五、六辑中有更重要的古典散文名著以及当代散文大师的散文作品收入选目中!
  
  (《散文译丛》,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
其他文献
一  “现在想来总觉得像做梦,当初我怎么学了马术专业,现在又怎么还在干这个行当!”坐在汇佳马术俱乐部简洁的欧式办公室里,马房经理石磊回首自己5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个精干的北京小伙子,算是国内马术与管理专业较早的科班出身又一直在做本行的马术从业人员了,他“坐科”的母校就离此不远,名叫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这所大专性质的学院地处偏远僻静的北京昌平区,2008年,一个偏生偏冷的
行文虚实短长,本无一定之律,然而时下“八股”泛滥,文风不正,我们必须呼吁文章要“短些,再短些”,必须倡导文章要“言之有物”。雅洁是文风上品,古有定评,可惜时人早已置诸脑后。  实际上在农耕社会、慢节奏时代,文章大家都是惜墨如金。《千字文》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梁武帝文学侍从周兴嗣受命一夜白头写下的这篇寥寥千字短文,既有上古帝王治理天下功业的记录,又有世间凡人修身处世规范的阐释;既有朝廷君臣
球迷喜欢什么样的球星?球员喜欢什么样的教练?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人物作为新闻素材,去满足受众文化需求、打造社会文明?很多答案会与“名气”有关。体育竞技,即便是不涉及物质利益的业余比赛,因为总要分个胜负高下,所以还是会出名的。这是体育比赛与生俱来的必然,区别仅在于比赛级别不同,知名度大小也不同。女排是中国体育的标杆队伍,朱婷是一队之长,媒体不吝以“定海神针”等说法将其神化,足见对当今世界排坛第一主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月23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考察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他强调,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各有关地方有关部门要着眼于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科学合理制定规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按进度高质量完成筹办工作各项任务。位于崇礼区的张家口赛区被誉为“华北地区最理想的天然滑雪区域”。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比赛场地设在这里。习近平对赛区各项筹办
白求恩(一八九0年三月三日至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加拿大援华抗日国际主义战士。在中华民族遭受侵略的时候,远在万里的他义无反顾地离开家园投奔到中国血与火的战场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在中国,他拒绝了跟条件较好的国民党政府合作而执意到延安,到最危险、最艰难的晋察冀抗日前线跟八路军和抗日民众在一起。仅一年半后,他献身于中国的土地。  人们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外国人,白求恩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
迎接逝去的灵光  苏联考古学家萨利安尼迪(V.I.Sarianidi,1922-2013)在二0一三年十二月去世了,但他的故事还在学界流传着。有些时候感觉他还没有离开,对于一些中亚考古学问题的思考和争议,仍然在他生前的理论设想中继续着。在对中亚考古学的追求中,伴随着东西方冷战、苏联解体和阿富汗动荡,多少都会让人感觉得到与付出都充满矛盾,既有劳累的欣慰,也有痛苦的幸福。  萨利安尼迪一生中最让人难忘
吴:《读书》这几期,上海的朋友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遮蔽等问题。今天,我们江苏几个学人聚谈,看看能否将其中一些问题深化一下。我总觉得,失落也好,遮蔽也好,这些只是描绘了人文精神在中国的现状,但追问一下,这里面也暴露出我们过去的人文精神理解上的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也可说,正因为我们过去追求的人文精神有问题,所以今天失落了,这样我们今天面临的就是建设新的人文精神这一空前难题。  另外我注意到,中国
几十年前傅译丹纳《艺术哲学》问世,其予艺术外行的最迷人之处,是书中论艺术杰作产生之地域因素。就当时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说,将地理因素提到重要地位,显然是应该批斥的谬说。远的有普列汉诺夫,近的有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都早已昭示,地理因素对艺术作品来说,无足轻重(科学的说法是:“不是决定性的”)。也许是出于知识分子的“反拨”天性,偏偏这么一些在今天看来太过渺小的“新论”,当年却惹得不少读
“冷战”结束之际,资本主义全球化高歌猛进之时,福山宣布:历史终结了。然而,他很快就遭到了历史的嘲弄。随着二○○八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到来,一些死去的人和书重新复活。柏林墙拆除后流离失所、无处可栖的马克思塑像现在又重新回到了莱比锡大学校园。“马克思又回来了”,德国柏林卡尔-迪茨出版社经理喜上眉梢,金融风暴发生,他们出版的《资本论》成为畅销书,销量是柏林墙倒塌那一年——一九九○年的一百倍。一九三三年,日本
传教士如何看中国,是基督教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在来自西方的眼光之后,不仅蕴含着神学的教化,也有欧洲近现代意义上应用数学、天文学和教育学等科学授予的智识。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一书中,这种知识的储备不断以具象的形式出现,它们被安置在记忆之宫的卧室、客厅、前院和水池,当人们需要的时候,便来拜访这些场所。  仅从人类基本所需看来,中西之间无太大区别。但文明与文明之间,却始终有竞争。宗教上,这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