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要求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51-01
小学教学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于质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
1.教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质疑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只学不疑”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教育往往注重学生接受前人传递下来确定的知识,而不太注意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怀疑、批判;二是由于教师的权威压制,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不一定”、“为什么”、“可以用其它方法吗?”等念头不得以张揚和升华,把学生刚刚产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异思维”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对教师、对前人的结论提出批判。
2.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课上要鼓励学生思考,善于捕捉灵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求图形面积的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平行四边形ABCD被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已知梯形面积比三角形面积多18.6cm2,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图1)。
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大多采用了先列方程求高,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老师肯定了方程解法后准备换题,这时一名“平时不出众”的学生提出不用方程解也可以求面积,只要添条辅助线就行了。老师让这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讲自己的想法,(图2、图3)用18.6÷3求出高后再乘以15就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当他讲完后学生们都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他,老师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想法真精彩,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今后再让大家多一些机会听到你的见解”。他的思路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有的又想出了:用18.6×(15÷3)计算面积。这堂课在学生们满意的微笑中结束了。可见,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刨根究底的好习惯。
二、创设操作、实验、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自主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让自主探索学习和活动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学具盒中的几个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来做实验。并提出实验目标:用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堆成任意的长、正方体,数出每个长、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分别数一数堆成的长、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并记录好实验报告表。再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实验结果,看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再设疑:这些结论是否对所有长、正方体都适用?学生马上堆出一个任意长(正)方体来加以验证,最后,大家发现结果一样,说明方法正确。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
三、借助“散”、“活”、“巧”的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及时反馈知识,储存的信息,使知识量大幅度增值,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和新颖性。
发散思维的多端性是指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个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即所谓的思维发散。例如在教学带分数加减法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填空3-+1-=5-这是一道开放型练习题,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要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学生前所未有或独创的想法和见解。这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创造思维的过程来作出回答,并能显示出创造思维的成果。
发散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学生能善于观察,抓住类似的知识的共性,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对新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裁决。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从“点子图”引入,出示了三组点子图。让学生观察并得出点与线段的关系:图形两端没有点,那么点数双线段数少1;图形两端有点,那么点数比线段数多1;图形是封闭的,点数等于线段数。利用这一规律进行迁移练习:
(1)某车站每隔5分钟开出一辆公共汽车,第一辆开出以后45分钟开出最后一辆,这个车站有多少辆公共汽车?
(2)沿一个周长为60米的圆形大花坛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树?
(3)一根木料锯成6段,每锯下一段要用3分钟,共要用多少分钟?
这些习题其实都是从点子图这一知识点变更过来的,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其间存在的联系,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联系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的新颖性,是指对同一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规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方法巧妙,新颖不俗。例如在简便运算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规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全新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51-01
小学教学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勤思、善思、敢于质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感情融洽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不一定”。
1.教师要转变观念,鼓励和提倡学生敢于质疑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只学不疑”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教育往往注重学生接受前人传递下来确定的知识,而不太注意培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怀疑、批判;二是由于教师的权威压制,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不一定”、“为什么”、“可以用其它方法吗?”等念头不得以张揚和升华,把学生刚刚产生的创新意识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异思维”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敢于对教师、对前人的结论提出批判。
2.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和灵感,课上要鼓励学生思考,善于捕捉灵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求图形面积的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平行四边形ABCD被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已知梯形面积比三角形面积多18.6cm2,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图1)。
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大多采用了先列方程求高,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老师肯定了方程解法后准备换题,这时一名“平时不出众”的学生提出不用方程解也可以求面积,只要添条辅助线就行了。老师让这位同学到黑板前边画边讲自己的想法,(图2、图3)用18.6÷3求出高后再乘以15就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当他讲完后学生们都用敬佩的目光注视着他,老师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想法真精彩,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今后再让大家多一些机会听到你的见解”。他的思路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有的又想出了:用18.6×(15÷3)计算面积。这堂课在学生们满意的微笑中结束了。可见,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刨根究底的好习惯。
二、创设操作、实验、探究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活动中自主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让自主探索学习和活动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学具盒中的几个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来做实验。并提出实验目标:用1立方厘米的塑料块堆成任意的长、正方体,数出每个长、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分别数一数堆成的长、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并记录好实验报告表。再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实验结果,看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与棱长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再设疑:这些结论是否对所有长、正方体都适用?学生马上堆出一个任意长(正)方体来加以验证,最后,大家发现结果一样,说明方法正确。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给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
三、借助“散”、“活”、“巧”的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及时反馈知识,储存的信息,使知识量大幅度增值,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和新颖性。
发散思维的多端性是指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个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即所谓的思维发散。例如在教学带分数加减法后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填空3-+1-=5-这是一道开放型练习题,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要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学生前所未有或独创的想法和见解。这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创造思维的过程来作出回答,并能显示出创造思维的成果。
发散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学生能善于观察,抓住类似的知识的共性,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对新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裁决。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我从“点子图”引入,出示了三组点子图。让学生观察并得出点与线段的关系:图形两端没有点,那么点数双线段数少1;图形两端有点,那么点数比线段数多1;图形是封闭的,点数等于线段数。利用这一规律进行迁移练习:
(1)某车站每隔5分钟开出一辆公共汽车,第一辆开出以后45分钟开出最后一辆,这个车站有多少辆公共汽车?
(2)沿一个周长为60米的圆形大花坛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树?
(3)一根木料锯成6段,每锯下一段要用3分钟,共要用多少分钟?
这些习题其实都是从点子图这一知识点变更过来的,只要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其间存在的联系,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能提高学生联系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的新颖性,是指对同一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规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方法巧妙,新颖不俗。例如在简便运算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规律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全新教学观,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