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荒原狼》中主人公的救赎之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rri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荒原狼》这部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时代是德国魏玛共和时期的“黄金二十年”。在这一时期,经济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而背后却又危机四伏。在美国大众文化的涌入之下,传统的欧洲文化和价值观受到现代化和美国化的威胁,面临外在和内在的双重冲击,知识分子们陷入了痛苦与困境当中。哈勒的危机不仅表现在他与外部社会的冲突,还表现在他内心两种力量的冲突。他深受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的折磨,面对这些冲突,他感到绝望,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在赫尔米娜、瑪利亚和帕布洛的帮助下,他走上了救赎之路。本文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解读为理论依据,从救赎的必要性(外在以及内在危机)、救赎引领者、幽默和不朽者、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融合这些方面来分析主人公的救赎过程,并得出如下结论:幽默是将二者融合的办法。主人公没有实现最终的自我救赎,却找到了救赎之路。
  关键词:救赎 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 困境 不朽者 幽默
  赫尔曼·黑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享誉世界,他中年时的代表作《荒原狼》是关于一个中年男子哈勒的救赎之路。小说的主人公哈勒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一方面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也被市民阶层的一些特质所吸引,这种矛盾和复杂的情绪将他推向精神分裂症的边缘。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册子,其中对他分裂的性格进行了解读,而这些解读让他更痛苦孤独。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赫尔米娜,赫尔米娜将他带入了另一个感官世界,又给他介绍了帕布洛和玛利亚。哈勒尝试着在他们的帮助下重新审视市民阶层和自己内心长久以来被压抑的需求,在帕布洛的引领下,他进入到了“魔法剧院”,在“魔法剧院”中他看到了自己人性复杂的方面,并且了解到幽默是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
  《荒原狼》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很多读者只看到了书中的危机与绝望,而作者黑塞却强调了书中所传递的积极思想。作者本人表示:“尽管这部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黑暗的、痛苦的、绝望的世界,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亮的、积极的、永恒的信仰世界。” a可见作者本人想通过主人公的危机来像读者展示出一种救赎的途径。
  在《荒原狼》这本小书中尼采的影响无处不在。怎样将哈勒从这场危机当中救赎出来,也许尼采的哲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方式。本文试图从尼采哲学入手,借助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理论,分析他的救赎之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救赎”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充满了宗教色彩的词语,意思是一指赎回、买回;二指偿还、清偿;三指履行、实践;四指挽救。希伯来语有一个类似含义的词是“释放”,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意为基督拯救世人之道。b但是这个词在19世纪末期被一些人文科学的其他领域所接受并对它进行世俗化,在这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哲学领域对于救赎这一概念的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这世界的一面始终是表象 ,而另一面始终是意志。”c这种毫无理智的、盲目的意志是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始力量,理性是非理性的意志的仆从。“意志”永远无法被满足,所以产生了痛苦。因此“禁止这种欲望”才能够让人得到救赎。在尼采看来,现实有太多的痛苦和无奈,艺术可以超越现实,是人生的一种救赎。人们可以用审美的态度观赏人生, 以艺术方式体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生,达到超越人生困境的目的。尼采理想的艺术是“酒神精神”,“酒神精神”实际上是充满创造力、充满生命本能与生命激情的艺术,它更多地体现了原始生命力, 是对生命的肯定。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得可以忍受。尼采早期在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解读过“酒神精神”,他认为人作为“艺术的产物”d,只有艺术能够救赎人类。而希腊人认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艺术产生的两种生命的原动力,也是艺术的原动力。前者代表着幻想的世界, 代表着理性和克制; 后者代表着迷离、陶醉的世界,代表着揭开幻想的面纱,突破一切禁忌、一切界限,将个人融入集体的陶醉中,实现身体本能的宣泄。两种生命力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而他们不断冲突和融合的产物则是古希腊悲剧艺术。人们在身体的狂欢中释放着生命,忘记生活的痛苦,超越生活的困境。那么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是怎么实现救赎的?
  《荒原狼》 小说的背景时间处于“一战”和“二战”期间,小说主人公和作者本身也很相似,因此这部小说被很多文学评论家称作一部“现代知识分子的病理学记录”e。还有人称,这部小说是“一部记录20世纪早期存在主义、文化悲观主义的作品”f。因此小说的背景分析对整个主题的分析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战”结束后,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魏玛共和制。作为战败国,德国要向其他国家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虽然建立了议会制,可事实上大资产阶级和将军们掌权,各方政治势力角逐,大量要支付的赔款以及德国国内固有的工农业结构问题导致了货币急剧贬值,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面临各种严肃的社会矛盾,大多数民众宁愿沉浸在轻松、简单的大众文化中,大众文化此时成为人们逃避社会现实的避风港。同时这个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过度的崇尚技术科学和理性使人成了机器的奴隶,传统的欧洲文化和价值观不再被重视。黑塞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对这些社会现象感到无助迷茫,这一批知识分子就是那种“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人,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人生,把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
  但哈勒与外部社会的冲突危机恰恰源于他内心两种力量的冲突,哈勒深受这种内心冲突的困扰: 他一方面厌恶“市民阶层世俗的、盲目乐观的、甘于平庸、易于控制的活动”,但同时,却又十分向往市民世界里整洁、井然有序的氛围,因为他也来自于市民世界。他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一直压制自己内心感官的需求,而他的精神世界则被赋予了过高的地位。这些冲突都是由他内心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互抗衡的关系造成的。他内心中酒神精神一直处于被压抑和忽视的地位,然而作为一种原始的力量,酒神精神不可能被主人公哈勒长期压制,这种不平衡的关系使他最终分裂成为两种人格:“狼”和“人”。荒原狼则代表着被压抑的酒神精神,远离人类文明,具有原始的本能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力量。而他内心中人的一面则代表着日神精神,具有适度、克制、理性这些特点。两种精神相互敌对,这种分裂的生活让他陷入绝境。   正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在酒馆碰到赫尔米娜,将他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她教会了哈勒跳舞。赫尔米娜是一个非常具有酒神精神元素的形象,她集各种矛盾的特征于一身,例如她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的外貌特征,她虽然对当时的市民社会持批判态度,但另一方面她又能很好融入市民社会。这些对立又统一的特征体现了酒神打破界限的特点。舞蹈也是一个重要的酒神元素,对于尼采来说,舞蹈意味着酒神欢快的精神,在这种欢快的精神中,人们进入陶醉的状态,人在放纵中回归本真。
  在赫尔米娜的引荐下,哈勒还认识了玛利亚和帕布洛。在与赫尔米娜和玛利亚的接触中,哈勒逐渐唤醒了他身上的酒神精神的另一面:比如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精神领域,他也意识到了身体的重要性,他开始正视身体本能的一些欲望,比如关于性的。在他们的影响下,他逐渐开始接纳并且融入市民世界。在帕布洛的引导下,哈勒进入了魔法剧院,他看到了自己内心潜藏的酒神精神,他也发现如果对酒神精神不加以约束,任其发展,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比如他因为自身的本能——嫉妒,杀死了赫尔米娜。最后他还遇到了“不朽者”的代表:莫扎特。在莫扎特那里他学会了一种重要的处事方式:幽默。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幽默才能够将自己内心互相矛盾的特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融合,而他还没有完全学会幽默,最终他决定再次忍受痛苦,面对自己内心的一切,以求得到最终的救赎。
  哈勒的精神危机并不是个人情况,很具有代表性,这种内心的危机和挣扎涉及当时一代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把他的自述只看做某个可怜的精神病患者的病态幻觉,那么我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公之于众,然而,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哈勒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怪病,是哈勒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在这个技术与功利横行的时代,传统的文化信仰遭遇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一批知识分子感到彷徨与迷茫。此外,外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文化碰撞给人的内心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在外部和内部危机的双重刺激之下,人性变得分裂扭曲,一味地逃避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只有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用幽默的态度,借助尼采所指的艺术才能将自己从危机当中解脱出来。
  a張佩芬:《黑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b维基百科网: https://de.m.wikipedia.org/wiki/Erl?sung.
  c 王宪平,白付伟:《简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天中学刊》1995年第4期。
  d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译, 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e 韩耀成:《德国文学史 》 (第四卷),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f 克冰:《〈荒原狼〉:一个时代的写照》,《集宁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作 者: 尉泊洋,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试对林语堂经典之作《吾国与吾民》 的无本回译进行研究,通过译本对比,以无本回译的三个评价标准为主线,解析译者针对文本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译文的产生是语言、文体和文化标准多维度观照下的结果,因而无本回译的终极性范本并不存在。尽管译本各有偏向,但它们为《吾国与吾民》 在文学舞台上大放异彩、确立其翻译文学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2.以《
摘 要: 《山崖上的情感》是梶井基次郎在汤岛疗养时期的短篇代表作之一,梶井将对窥视崖下的窗户拥有强烈兴趣的两位青年的对话和心境变化作为故事主线,窥视者透过“窗户”看见的不仅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隐藏在窗内的是对生死的无力感与对人生的虚无感。本文尝试着以“窗户”这一意象为切入口对这篇立意新颖的小说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中对“窗户”的具体描写为中心;第二部分主要从窗户之内与外,窗
摘 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以来,迟子建在书写现实的同时将自己的笔触及到人性的深处。在其均获鲁迅文学奖的《清水洗尘》和《雾月牛栏》中,迟子建挖掘出隐藏在粗糙现实背后的人性温暖。  关键词:粗糙 人性 温暖 《清水洗尘》 《雾月牛栏》  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文本中不仅仅有真、善、美,也还包括了大量的假、恶、丑,任何作家和读者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家的写作不
摘 要: 2020年夏天,电视剧《三十而已》、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火遍全国,感动了无数人,也引起了众多女性的共鸣,这些作品让大家听到了30 女性成长的声音,其带来的强烈效应引人深思。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聚焦于女性生活现状,用多样的手法展示女性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愈加凸显的以下五个方面特质:母性思维、感性气质、独立智慧、合作主义、和平关爱。本文将结合这两部大热作品,深入挖掘这些乘风破浪的姐姐
摘 要: 2019年11月中旬,电视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大会”系列再添一员猛将。节目从中国地名的文字形式、空间用途、功效定位、意义内涵等方面制题,为电视观众带来一场通识文化教育盛宴。中国地名文化是构成中华地域文明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地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是中国电视坚定本土化自主原创的又一次尝试,其蕴含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传播价值也使中国地名成为新时期传
摘要:《老子》五千言中有“吾”和“我”两个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这两个代词的语法功能和指代进行辨析,我们发现,在《老子》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关键词:吾 我 句法功能 代指意义  上古汉语主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印、余、予、台、朕等,《老子》用了“吾”和“我”两
摘 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蓬勃发展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新的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适应青年受众的收视习惯,策划确立了每期一部典籍、讲述一个跨越时空故事的创作思路。将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关、弦歌不辍的精神力量传播给青年受众。本文以节目选取的典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节目的表现形式、空间维度和现代技术手段,同时立足青年受众视角,分析其文化价值和对青年受众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文化综艺 节目理念 青年
摘 要: 《百年孤独》与《百年不孤》主要讲述了两大家族在百年的轮回中走向消亡和走向发展的不同过程。这两部作品的文化主题很多,本文主要从死亡和孤独两方面来对比分析。  关键词:《百年孤独》 《百年不孤》 主题 死亡 孤独  《百年孤独》与《百年不孤》分别是马尔克斯和陶少鸿结合本土文化特色所创作的长篇巨作,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两大家族的发展史,揭露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丰富的人性。两部作品有很明显的
摘 要: 作为艺术接受的基本效应,娱乐效应古已有之,它是教化效应和认知效应得以实现的必要基础,更是常常与教化效应相伴相随。在当今消费文化强势蔓延浸濡之现实语境中,艺术接受的娱乐效应倍受关注,逐渐凸显。对其的历史回顾与当下审视有助于防止艺术接受效应的过度娱乐化。  关键词:艺术接受 娱乐效应 消费文化  一般而言,艺术接受效应主要有娱乐、教化和认知三大效应。其中,娱乐效应是指人们本着消遣娱乐的接受动
摘 要: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书中的村庄是他“一个人的村庄”,是他儿时的乐园。村庄是刘亮程寄托乡愁的载体,当村庄不在,乡愁不仅是从物理层面上坍塌更是从精神层面上的不知所措,面对今夕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刘亮程的乡愁无所寄托。  关键词:乡愁 生命 时间 今夕 理想 现实  对于故土刘亮程有着狂热的眷恋,家园荒芜,生命感到焦虑,刘亮程在对于生命与时间的思考中,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