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大学生是我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道德素质的提升、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回答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机制
道德人格是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养力度,是大力践行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和要求,也是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保障。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认知的滞后性
道德认知的滞后性是指由于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离而呈现出来的道德认知相对过剩,即为道德认知水平远高于道德行为的规范程度,知与行不和谐,有一部分道德认知没有有效的落实到道德行为中,在道德人格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结合状况,是反映一个人道德人格水平的首要特征。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表现上基本上是比较好的。然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明显有着知与行不协调的行为发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乘车不按次序”是不道德行为的在大学生中占到98%,但是在具体行为上,却有22.3%、35.7%的人会在“公共场所吸烟”、“上车不按次序”。这充分表现了当代大学生有近20%的道德认知被搁浅,被淡化,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对道德人格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情感的消极性
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选择行为过程中,表现出对道德的冷漠态度,并未真正做到在内心中认同道德。例如,有些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希望工程献过爱心;有些大学生在目睹小偷实施盗窃行为时,就“假装没看到”,一走了之;有些大学生看到歹徒持刀犯罪时,竟然“围观凑热闹”;还有根据对湖北武汉地区高校中的600名研究生以及64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冲突时,选择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占到81.4%。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有待加强和提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
当代大学生道德意志自主性有很大的波动性,并且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心理:第一是对教师监督的依赖。部分大学生在学校考试中没有出现作弊那是“由于老师监考比较严格”,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时,不会主动去上晚自习。第二则是对同学以及集体的依赖,其道德行为的消极从众性比较突出。消极从众行为是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出现不协调时的从众行为。在当代大学生中,这种行为是很普遍的。例如,部分大学生向“希望工程”捐款是看到其他同学都捐了,自己要是不捐就落后了等等,这一消极从众行为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完全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
(四)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道德行为的双重性是指主体没有完全具有道德人格的同一性特征,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情况下其道德品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变化的社会生活当中,没有做到一致性的保持其道德人格的根本方面。在当代大学生中。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道德人格局限性的影响
传统道德人格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当中,并潜在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传统道德人格有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则是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人格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传统道德人格有一下局限性:
1.他律性突出
他律性是指靠外在纪律来约束自己,没有自己的道德认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使得个体自我意识被异化,个体自我的独立人格被泯灭。在这一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少自己的独特思想,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自信心不足以及出现道德意志非自主性问题等。
2.双重性突出
儒家学说提倡入世,但是入世要用既成的规范来制约自己,使个人能够无条件的融入群体之中;而道家学说则提倡消极无为,以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获得独立于自由。这样,在自我心理自由与社会功利利诱之下,便造就了双重人格。在这一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则在“被大众所化”与“化大众”的选择中徘徊,进而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
3.平等意识与民主意识比较缺乏
由于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逆来顺受与惟命是从的传统习惯,大多有唯命、唯上的思想意识,缺少主动性与自我参与意识,在其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是源自内心的追求,而是受到外在的巨大压力,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的情形中,在较为复杂的道德情境中或社会道德生活出现很大变化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同时受到被两种力量所制约的现象。
(二)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影响
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影响是当代大学生产生道德人格问题的现实原因。
1.市场经济极易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表现出很强的入世性,出现道德信仰危机
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的实现不单纯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更多的是和使用价值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成正比例的。而这容易是大学生只注重培养自己的某些实用技能如计算机操作、金融管理、英语等与市场上需求直接联系的技能,道德规范、道德信仰因其使用价值的潜在性而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长此以往,将会引起其人生追求与生活信念出现空虚以及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即是道德人格的退化与冷漠。
2.市场经济极易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表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出现道德人格情感的流失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必须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是社会生活一大特征,这使得经济价值观念被渗透到了人生的许多方面,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出现了求功利、求实际的实用主义价值倾向,这一倾向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重经济利益的道德观,将交际范围、交际程度以及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能否带来好处以及产生好处的大小。 (三)大学生道德修养欠缺的不良影响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道德教育只是起到外部强化的作用,而大学生自觉的道德修养才是内在基础,缺乏高度的道德修养自觉意识,即使再好的外部条件也将无济于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确存在不足之处,这是他们出现道德人格问题的根本原因。
1.内心修养的不足
顾名思义,内心修养即是进行有效的反思,包括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反思。一个人不对自我进行反思则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的滋长;不对社会进行反思,则会导致对专制主义的容忍与接受。由于我国长期受到注重智力教育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知识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而很少会关注自身道德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道德各种制度安排则主要以一种适应的态度来对待,而很少去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
2.实践修养的欠缺
道德的实践修养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限制自己的某些欲望,特别是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过程中,要在一定的程度上牺牲个人利益。然而,在社会实践当中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规则,消除一些不道德的丑恶现象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使部分大学生缺乏实现道德实践修养的巨大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自身道德意志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进而产生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要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
我们知道,“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形成健康、充实、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有利于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养成。
2.要保证必要的校园文化设施
由于它们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向周围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并能给生活在其环境中的大学生以熏陶和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心转化。
3.要保证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效的抓住大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并且要運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表现方式方法,使他们在一系列的学术报告会、演讲比赛以及科普知识讲座等有益的诸多活动中,来逐步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1993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依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雷锋精神的校园教育活动,势必会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大力加强高校和家庭、社会的有机联系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加强与改进教育工作,不但是学校与教育部门的事情,家庭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来关心与支持。这要求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中要努力做到:
1.要进一步深化统一认识,明晰目标与任务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在我国,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现代道德人格培养,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业,务必要建立起多管齐下、全社会都要关心并营造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2.各尽所能,相互补充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5]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核心目标,要积极围绕这一目标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形成科学的道德观基础。
3.完善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构建高校德育的运行机制
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的体制,并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其指导下,要开展定期情况交流与对策讨论,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德育工作崭新局面。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道德修养
1.努力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道德知识,提升道德修养品位
在进行道德知识传授过程中,不但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总结,而且还要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2.努力引导学生“省察克治”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学生不断的通过自身的反省,去敏锐的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习惯,并加以克服,在这个过程当中,关键是要让大学生树立起改变不良习惯的信心以及实现自我更新的巨大勇气。
3.努力引导大学生从小处着眼,“积善成德”
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大学生在点滴的生活中,积累“善德”和“善行”,为培养良好道德提供必要的基础。为此,广大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当中要不断引导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60.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3]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3月5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7.
[5]李朋泽.邓小平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8.
作者简介:
谷君伟(1989~ ),男,汉族,河南周口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吴冠勇(1983—),男,汉族,广西贵港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专题史。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机制
道德人格是人格的道德规定性。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养力度,是大力践行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和要求,也是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保障。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认知的滞后性
道德认知的滞后性是指由于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脱离而呈现出来的道德认知相对过剩,即为道德认知水平远高于道德行为的规范程度,知与行不和谐,有一部分道德认知没有有效的落实到道德行为中,在道德人格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结合状况,是反映一个人道德人格水平的首要特征。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表现上基本上是比较好的。然而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明显有着知与行不协调的行为发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乘车不按次序”是不道德行为的在大学生中占到98%,但是在具体行为上,却有22.3%、35.7%的人会在“公共场所吸烟”、“上车不按次序”。这充分表现了当代大学生有近20%的道德认知被搁浅,被淡化,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对道德人格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情感的消极性
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选择行为过程中,表现出对道德的冷漠态度,并未真正做到在内心中认同道德。例如,有些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希望工程献过爱心;有些大学生在目睹小偷实施盗窃行为时,就“假装没看到”,一走了之;有些大学生看到歹徒持刀犯罪时,竟然“围观凑热闹”;还有根据对湖北武汉地区高校中的600名研究生以及64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存在冲突时,选择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占到81.4%。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有待加强和提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
当代大学生道德意志自主性有很大的波动性,并且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心理:第一是对教师监督的依赖。部分大学生在学校考试中没有出现作弊那是“由于老师监考比较严格”,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时,不会主动去上晚自习。第二则是对同学以及集体的依赖,其道德行为的消极从众性比较突出。消极从众行为是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出现不协调时的从众行为。在当代大学生中,这种行为是很普遍的。例如,部分大学生向“希望工程”捐款是看到其他同学都捐了,自己要是不捐就落后了等等,这一消极从众行为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是完全来自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
(四)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道德行为的双重性是指主体没有完全具有道德人格的同一性特征,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情况下其道德品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变化的社会生活当中,没有做到一致性的保持其道德人格的根本方面。在当代大学生中。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道德人格局限性的影响
传统道德人格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当中,并潜在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传统道德人格有合理性但也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则是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人格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传统道德人格有一下局限性:
1.他律性突出
他律性是指靠外在纪律来约束自己,没有自己的道德认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使得个体自我意识被异化,个体自我的独立人格被泯灭。在这一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缺少自己的独特思想,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自信心不足以及出现道德意志非自主性问题等。
2.双重性突出
儒家学说提倡入世,但是入世要用既成的规范来制约自己,使个人能够无条件的融入群体之中;而道家学说则提倡消极无为,以逃避现实的方式来获得独立于自由。这样,在自我心理自由与社会功利利诱之下,便造就了双重人格。在这一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则在“被大众所化”与“化大众”的选择中徘徊,进而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
3.平等意识与民主意识比较缺乏
由于受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逆来顺受与惟命是从的传统习惯,大多有唯命、唯上的思想意识,缺少主动性与自我参与意识,在其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是源自内心的追求,而是受到外在的巨大压力,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的情形中,在较为复杂的道德情境中或社会道德生活出现很大变化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出现了同时受到被两种力量所制约的现象。
(二)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影响
市场经济的消极性影响是当代大学生产生道德人格问题的现实原因。
1.市场经济极易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表现出很强的入世性,出现道德信仰危机
市场经济中,交换价值的实现不单纯是以使用价值为基础的,更多的是和使用价值的直接性与具体性成正比例的。而这容易是大学生只注重培养自己的某些实用技能如计算机操作、金融管理、英语等与市场上需求直接联系的技能,道德规范、道德信仰因其使用价值的潜在性而几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长此以往,将会引起其人生追求与生活信念出现空虚以及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即是道德人格的退化与冷漠。
2.市场经济极易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表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出现道德人格情感的流失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必须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是社会生活一大特征,这使得经济价值观念被渗透到了人生的许多方面,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出现了求功利、求实际的实用主义价值倾向,这一倾向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重经济利益的道德观,将交际范围、交际程度以及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能否带来好处以及产生好处的大小。 (三)大学生道德修养欠缺的不良影响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进行培养,道德教育只是起到外部强化的作用,而大学生自觉的道德修养才是内在基础,缺乏高度的道德修养自觉意识,即使再好的外部条件也将无济于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确存在不足之处,这是他们出现道德人格问题的根本原因。
1.内心修养的不足
顾名思义,内心修养即是进行有效的反思,包括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反思。一个人不对自我进行反思则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的滋长;不对社会进行反思,则会导致对专制主义的容忍与接受。由于我国长期受到注重智力教育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知识获得与技能的训练上,而很少会关注自身道德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道德各种制度安排则主要以一种适应的态度来对待,而很少去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
2.实践修养的欠缺
道德的实践修养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限制自己的某些欲望,特别是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过程中,要在一定的程度上牺牲个人利益。然而,在社会实践当中要改变一些不合理的社会规则,消除一些不道德的丑恶现象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使部分大学生缺乏实现道德实践修养的巨大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其自身道德意志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进而产生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要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
我们知道,“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形成健康、充实、美好的精神世界,从而有利于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养成。
2.要保证必要的校园文化设施
由于它们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时每刻都向周围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并能给生活在其环境中的大学生以熏陶和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内心转化。
3.要保证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效的抓住大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并且要運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表现方式方法,使他们在一系列的学术报告会、演讲比赛以及科普知识讲座等有益的诸多活动中,来逐步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1993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依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对当代大学生开展雷锋精神的校园教育活动,势必会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大力加强高校和家庭、社会的有机联系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加强与改进教育工作,不但是学校与教育部门的事情,家庭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来关心与支持。这要求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中要努力做到:
1.要进一步深化统一认识,明晰目标与任务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在我国,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现代道德人格培养,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业,务必要建立起多管齐下、全社会都要关心并营造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2.各尽所能,相互补充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5]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始终是高校工作的核心目标,要积极围绕这一目标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形成科学的道德观基础。
3.完善学校、社会与家庭共同构建高校德育的运行机制
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的体制,并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其指导下,要开展定期情况交流与对策讨论,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德育工作崭新局面。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道德修养
1.努力引导大学生刻苦学习道德知识,提升道德修养品位
在进行道德知识传授过程中,不但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总结,而且还要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2.努力引导学生“省察克治”
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学生不断的通过自身的反省,去敏锐的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观念和习惯,并加以克服,在这个过程当中,关键是要让大学生树立起改变不良习惯的信心以及实现自我更新的巨大勇气。
3.努力引导大学生从小处着眼,“积善成德”
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大学生在点滴的生活中,积累“善德”和“善行”,为培养良好道德提供必要的基础。为此,广大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当中要不断引导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60.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3]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年3月5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47.
[5]李朋泽.邓小平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8.
作者简介:
谷君伟(1989~ ),男,汉族,河南周口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吴冠勇(1983—),男,汉族,广西贵港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专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