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认识课堂训练的作用、了解训练中的误区、掌握有效训练的方法,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这三个角度全面理解物理课程目标,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课堂训练,才能搞好物理教学,才能使学生学会真正的物理。
【关键词】作用 误区 有效 内容 要求 方法 时间
一、物理训练的作用
学习物理离不开习题的训练,这是一个毋容置疑的事实。教学中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学会了做题,而且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
通过讲授新课,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并不是一次课就能很清楚、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实质,成为系统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是基本知识,只有通过适当的课堂训练,将广泛的实际材料结合起来,才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才能防止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才能深化。
2、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
学生在通过对适当难度综合题的解答过程中,有助于知识的活化。由于综合性的物理习题一般涉及的物理过程较长、情景较复杂,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灵活运用概念、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而使平时所学的知识变活。对综合性习题的练习既是活化物理知识的过程,同时由于物理知识和实际材料的大量结合,也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做好两个转化,即先将物理问题根据物理规律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将数学问题按表达式各量的物理意义转化为物理问题。学生只有在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解答练习中,才能掌握这种“转化”的方法,而只有这种方法掌握了,才能谈得到具有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质就是“转化”的能力,这是必须靠具体物理解题训练才能达到的。
4、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只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如: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举个最普通的例子:在培养汽车驾驶员时,教员让学员把汽车的机械原理、操作程序、交通规则等背得滚瓜烂熟,而不让学员实际驾驶操作,哪个学员也不敢贸然驾车到街道上行驶。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用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主渠道
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这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察颜观色”和简单的提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练习题的解答,充分暴露出在理解、掌握知识与方法中的问题,使教师能适时地捕捉教学信息,准确地抓住学生学习中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补救,以铺平进一步教学活动的道路。
二、物理训练的误区
1、将物理习题的训练等同于物理教学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习题讲练为核心任务的现象,在草草的灌输结论性知识后,以大量的习题充斥物理课堂;只热衷于“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科学教学中的物理教育退化为赤裸裸的知识传授,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和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也有物理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物理学本质理解上的偏颇,更有我们对物理教育功能认识的片面性。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讲练物理习题决不是理解、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全部内容,更不是物理教学的全部内容。
2、题量太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不到真正的物理
过量的物理习题的讲练,势必剥夺了学生参与认知物理科学的时间与机会,特别是过量的讲练那些模式化的物理习题的过程,将会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只是在进行着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演绎或推导。久而久之,物理学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的就只是一些抽象的名词和符号,使学生只能看见物理学中的“孤立的树木”,而不能领略到物理学“森林”的美妙与和谐。这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学到真正的物理,就从应试的角度看,由于学生对物理的感觉只是抽象的概念、公式、符号和模型,而缺少理解、应用物理学知识所必须的实际背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支撑,也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
3、训练题“繁、难、深、怪”,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终身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能否持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二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二者缺一不可。教学中繁、难、深、怪的习题,通常会使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涩。因此,这类习题,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与其说是让学生在“实战”中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如说是在不断的碰壁中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自信心和求知欲一旦丧失,还何谈什么终身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呢?
4、“放羊式”训练,目标不明确
也有的老师注意到要“精讲多练”,一节课讲不超过20分钟,余下20分钟左右,对同学说:“还有20分钟,做练习х第х题。”然后学生自己做练习,而教师则背起手在教室内按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转起圈来。等下课铃一响,对学生说:“没做完的继续做,另外第х题作为课外作业。下课。”表面上看,学生的基础训练已纳入课堂,实则大谬不然。这是一种“放羊式”的训练,如同牧羊人把羊往山坡上一赶让羊各自去吃草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大羊、小羊、公羊、母羊、体质不同的羊是否都吃饱了?这种训练,无目的、无计划、无检查、无反馈,也无矫正,很难达到课堂训练的目的,而且有些简单问题重复训练,浪费了时间。
三、课堂训练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课堂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备课。
1、定好每节课的训练内容
首先,应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具体训练内容。可以列入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有:解题训练,包括常规解题训练和一些特殊方法的解题训练;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例如,运用基本理论阐述一些物理现象、分析一些物理过程等,它与解题训练有关,但不同于一般的解题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包括对仪器的选择、调整,实验的具体操作、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解释等。一节课的训练内容不能安排太多,要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训练内容。
2、每一题都有明确训练目标
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不同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应“一刀切”。让优生“吃得饱”的同时让差生“吃得消”,且应有一个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考试说明要求达成的最低要求。老师设置的每道训练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是巩固知识还是体验过程,或者是情愿教育?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
3、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
一般说来,训练方法有:口头回答或阐述、推理,进行某些操作(特别是实验操作),若干学生进行板书演示或者完成某些书面作业等等,训练方法可多种多样。有些简单的不用训或者少练,较难或较重要的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多次练习,甚至可以让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妥善安排训练时间
可以先练后讲,可以边讲边练,也可以先讲后练,或者讲一段练一段。总之,在什么时候练,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一定都放在讲后再练。学生训练时每一题的用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完成,会让学生养老成以后直接放弃的坏习惯;时间太长,无法达到训练解题速度的目的。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老师,这题我会做,但后面没时间做了!”我们的考试是公平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或任务。不是考察你是否懂做,而是看你已经做了多少、做得怎么样!
总之,物理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不能狭隘的只关注升学考试,而应站在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角度,理解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物理教学工作内容。我们既要引领学生去认知物理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还要在这些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这三个角度全面理解物理课程目标,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物理训练,才能搞好物理教学,才能使学生学会真正的物理。
【关键词】作用 误区 有效 内容 要求 方法 时间
一、物理训练的作用
学习物理离不开习题的训练,这是一个毋容置疑的事实。教学中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学会了做题,而且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
通过讲授新课,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并不是一次课就能很清楚、全面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实质,成为系统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是基本知识,只有通过适当的课堂训练,将广泛的实际材料结合起来,才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完善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才能防止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才能深化。
2、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
学生在通过对适当难度综合题的解答过程中,有助于知识的活化。由于综合性的物理习题一般涉及的物理过程较长、情景较复杂,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灵活运用概念、规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从而使平时所学的知识变活。对综合性习题的练习既是活化物理知识的过程,同时由于物理知识和实际材料的大量结合,也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做好两个转化,即先将物理问题根据物理规律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将数学问题按表达式各量的物理意义转化为物理问题。学生只有在通过对具体物理问题的解答练习中,才能掌握这种“转化”的方法,而只有这种方法掌握了,才能谈得到具有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质就是“转化”的能力,这是必须靠具体物理解题训练才能达到的。
4、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只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让学生形成各种能力,如: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举个最普通的例子:在培养汽车驾驶员时,教员让学员把汽车的机械原理、操作程序、交通规则等背得滚瓜烂熟,而不让学员实际驾驶操作,哪个学员也不敢贸然驾车到街道上行驶。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用必要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主渠道
教师为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就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这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察颜观色”和简单的提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练习题的解答,充分暴露出在理解、掌握知识与方法中的问题,使教师能适时地捕捉教学信息,准确地抓住学生学习中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补救,以铺平进一步教学活动的道路。
二、物理训练的误区
1、将物理习题的训练等同于物理教学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习题讲练为核心任务的现象,在草草的灌输结论性知识后,以大量的习题充斥物理课堂;只热衷于“题海战术”的应试训练,而忽视了物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只重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物理思维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使科学教学中的物理教育退化为赤裸裸的知识传授,甚至演化为解答物理习题规律和技巧的讲和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也有物理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物理学本质理解上的偏颇,更有我们对物理教育功能认识的片面性。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讲练物理习题决不是理解、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全部内容,更不是物理教学的全部内容。
2、题量太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不到真正的物理
过量的物理习题的讲练,势必剥夺了学生参与认知物理科学的时间与机会,特别是过量的讲练那些模式化的物理习题的过程,将会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只是在进行着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演绎或推导。久而久之,物理学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的就只是一些抽象的名词和符号,使学生只能看见物理学中的“孤立的树木”,而不能领略到物理学“森林”的美妙与和谐。这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学到真正的物理,就从应试的角度看,由于学生对物理的感觉只是抽象的概念、公式、符号和模型,而缺少理解、应用物理学知识所必须的实际背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支撑,也很难应付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
3、训练题“繁、难、深、怪”,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终身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能否持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二是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二者缺一不可。教学中繁、难、深、怪的习题,通常会使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涩。因此,这类习题,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与其说是让学生在“实战”中吸取经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如说是在不断的碰壁中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自信心和求知欲一旦丧失,还何谈什么终身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呢?
4、“放羊式”训练,目标不明确
也有的老师注意到要“精讲多练”,一节课讲不超过20分钟,余下20分钟左右,对同学说:“还有20分钟,做练习х第х题。”然后学生自己做练习,而教师则背起手在教室内按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转起圈来。等下课铃一响,对学生说:“没做完的继续做,另外第х题作为课外作业。下课。”表面上看,学生的基础训练已纳入课堂,实则大谬不然。这是一种“放羊式”的训练,如同牧羊人把羊往山坡上一赶让羊各自去吃草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大羊、小羊、公羊、母羊、体质不同的羊是否都吃饱了?这种训练,无目的、无计划、无检查、无反馈,也无矫正,很难达到课堂训练的目的,而且有些简单问题重复训练,浪费了时间。
三、课堂训练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课堂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备课。
1、定好每节课的训练内容
首先,应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具体训练内容。可以列入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有:解题训练,包括常规解题训练和一些特殊方法的解题训练;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训练。例如,运用基本理论阐述一些物理现象、分析一些物理过程等,它与解题训练有关,但不同于一般的解题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包括对仪器的选择、调整,实验的具体操作、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解释等。一节课的训练内容不能安排太多,要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训练内容。
2、每一题都有明确训练目标
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不同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应“一刀切”。让优生“吃得饱”的同时让差生“吃得消”,且应有一个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考试说明要求达成的最低要求。老师设置的每道训练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是巩固知识还是体验过程,或者是情愿教育?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
3、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
一般说来,训练方法有:口头回答或阐述、推理,进行某些操作(特别是实验操作),若干学生进行板书演示或者完成某些书面作业等等,训练方法可多种多样。有些简单的不用训或者少练,较难或较重要的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多次练习,甚至可以让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4、妥善安排训练时间
可以先练后讲,可以边讲边练,也可以先讲后练,或者讲一段练一段。总之,在什么时候练,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一定都放在讲后再练。学生训练时每一题的用时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太短,学生不能完成,会让学生养老成以后直接放弃的坏习惯;时间太长,无法达到训练解题速度的目的。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老师,这题我会做,但后面没时间做了!”我们的考试是公平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或任务。不是考察你是否懂做,而是看你已经做了多少、做得怎么样!
总之,物理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不能狭隘的只关注升学考试,而应站在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角度,理解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物理教学工作内容。我们既要引领学生去认知物理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还要在这些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这三个角度全面理解物理课程目标,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物理训练,才能搞好物理教学,才能使学生学会真正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