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线描画是一种利用最少的作画工具就能随时随地进行的绘画活动,儿童线描画以它的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不仅可以塑造形象,传达感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美术课堂中,以人物活动为主的儿童画是儿童画教学的重中之重。画一个人似乎并不难,每位学生信手画来就成。但要把一张人物线描画完成得生动,就需要学生反复的观察、概括、练习。从最基础的人物基本形到完整人物画的创作,需要层层提高,逐步联系,是个顺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细心引导。
[关键词]构图;观察;造型;想象
在今天的儿童绘画领域,线描越来越多地成为众多孩子及教师绘画教学的热点,而人物这个绘画题材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儿童进行具体的线描人物画指导,引导儿童去感受、领悟和表现线条的无限魅力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构图入手——画大画满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美术课堂作业:巴掌大的图画本上零星地散落着像蝌蚪、蚂蚁的人和动物。在画面上,既看不到人物五官等传神的部分,更看不到以线造形的生动。其因有二。一是工具材料的限制。二是胆子太小,画画拘谨。
合适的画具是画好画的前提。想让孩子们的画大气不拘谨,画纸最好选用八开或八开以上的,如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也应可用A4大的画纸。过于尖细的铅笔或圆珠笔应避免使用,选用彩色笔、记号笔或油画棒直接勾画。
要解决画面零散琐碎的问题,应引导儿童从画纸中心部分开始向四周辐射进行构图作画,将画面主角画大、画饱满。对那些喜欢从画纸边角开始画的儿童更应该悉心引导,让他们习惯从画纸中部开始作画。教师指导时应选择构图饱满、线条语言丰富的作品给儿童学习借鉴。人物画是以人为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先画人物,再根据需要添加与主题内容有关的物象或抽象化的图形,使之充实,富有装饰美感。
二、观察入微——画细画准
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细致人微的观察,何来生动的刻画呢?儿童喜欢画人物,但往往只注意其身体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头,躯干,四肢,所以大部分儿童笔下的人物,形象雷同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细节表现,画出的人物常是两手张开伸直、双脚站立的呆板样子。这是由于孩子们对人的各种动态感到难以捉摸,难以表现出人物跑步、跳绳、舞蹈等伸展自如的样子。针对这一情况,可请几个学生当模特站到上面做各种动态。从而引导孩子了解人的基本结构,知道头颈能扭动,腰能变斜,手和腿的诸多关节都能活动自如。
发型、服装和职业穿戴上的不同是区别性别、年龄和职业的‘细节特征,因此,如果孩子们不能在画中充分地表现或显示这些细节,画出的人物就会模式化,没有个性。我们应引导儿童观察不同年龄的人发型的不同,和头发的长短、发量的多少、发质的柔直之别。服装穿戴上的区别也不容忽视。服装风格有朴素、丰富之分,老年人穿着宽松朴素,中青年人较潇洒时尚,小朋友则显得活泼花哨,再加上眼镜、耳环、皮包等配饰,年龄性别上的差别就跃然纸上了。对不同职业的人,还要把职业穿戴和工具以及风俗习惯等明显的特征刻画出来。注意到了这些,人物自然有鲜明的个性了,还怕千篇一律吗?
在儿童画里,同类型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人物之间的差别是不明显的,再加上爱美之心使然,孩子们似乎倾向于淡化人物外形的不足,进行机械化的加工、美化,无形中也弱化了人物的个性。在线描写生人物时,要引导孩子们抓住特征上加以区分。例如,脸的方圆、身材的胖瘦、肤质的润嫩与粗糙、五官的特点等,都应让儿童准确画出,并予以表扬,让他们这样画,比教他们画一个完美的形象更让学生受益。
三、以线入型——流畅生动
线条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心灵的意象”。是人类用来表达、解释与我们的感觉有关的事物的符号,也是人类最直接简便的共同语言,线条不仅有着千变万化的魔力,能编织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还可以承载画者的精神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孩子画的线条呆滞、放不开手、易失控,甚至还保留借助圆规、直尺作画的陋习。他们认定规矩的、平直的才顺眼,却不懂得欣赏徒手所画的线的灵气和生机盎然。因此,常借助尺、规,把人头画得像乒乓球那么浑圆,身体像机器人那么方正,怎么看怎么呆板。
儿童学画之初就要训练他们徒手用线造型的能力,不要养成对尺、规、橡皮擦的依赖。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们放胆画线,并要求不用铅笔、橡皮擦,尽可能做到落笔不改。要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欣赏自己徒手画的线,意识到那是自己的独有产品,是无价之宝。当然,画线方法的指导也要及时跟上。老师要指导孩子们画线时手腕、手臂不要“钉紧”桌面,应轻触或尽量抬离桌面画线,像写毛笔字一样悬空运作。练习的形式要多样,或让孩子们在桌上用手指绘,或在报纸等大纸张上画,或进行一些“绕毛线”、“画泡泡”、“走迷宫”、“长头发”等线条的游戏训练,以锻炼腕、肘、肩关节的灵活自如,让线条变得灵动、流畅、舒展。
四、想象入昧——画情画境
儿童画人物线描要避免简单化,就要用更多的绘画语言来进行丰富。常见的变化方法有省略法、夸张法、添加法、条理法、移位法、几何法和适合法等。只要掌握前三种方法,孩子们就会画出各种有装饰的人物形象来。在初学画画的儿童中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对那些形体姿态比较复杂的事物不知从何人手把握,有点望而生畏,没有敢于画出来、画好它的信心;二是对那些视觉形象比较简单的对象,不知怎样深入刻画,画出它的“生动”和“美丽”来,儿童自己也感到很乏味。绘画需要有主观的取舍和侧重,因此,在教儿童学会分析复杂形体的基础上,把复杂的形态简单化;而把本来就简单的形体主观、装饰化,以突出所画的事物及其特征。
学会创作是儿童画教学的灵魂,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框框条条,画画无论是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还是表现方式等无不需要儿童的想象。在儿童画教学中就应鼓励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提高创造力。如:我们可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反其道而行,如让老爷爷、老奶奶一身潮装打扮,劲歌热舞,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令人眼前一亮。再如,设计“未来世界的人”、“20年后的我”等课题,让学生大胆想象,以现有的人的特点为基础加工想象。
总之,儿童画画就是要训练其大胆画出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眼里所见的内容。在儿童线描人物画教学中,应让学生以独特的绘画语言独立完成创作,尊重学生的个性语言、个性表现,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创作有生活基础、“言”之有物,以达到美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构图;观察;造型;想象
在今天的儿童绘画领域,线描越来越多地成为众多孩子及教师绘画教学的热点,而人物这个绘画题材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儿童进行具体的线描人物画指导,引导儿童去感受、领悟和表现线条的无限魅力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构图入手——画大画满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美术课堂作业:巴掌大的图画本上零星地散落着像蝌蚪、蚂蚁的人和动物。在画面上,既看不到人物五官等传神的部分,更看不到以线造形的生动。其因有二。一是工具材料的限制。二是胆子太小,画画拘谨。
合适的画具是画好画的前提。想让孩子们的画大气不拘谨,画纸最好选用八开或八开以上的,如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也应可用A4大的画纸。过于尖细的铅笔或圆珠笔应避免使用,选用彩色笔、记号笔或油画棒直接勾画。
要解决画面零散琐碎的问题,应引导儿童从画纸中心部分开始向四周辐射进行构图作画,将画面主角画大、画饱满。对那些喜欢从画纸边角开始画的儿童更应该悉心引导,让他们习惯从画纸中部开始作画。教师指导时应选择构图饱满、线条语言丰富的作品给儿童学习借鉴。人物画是以人为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先画人物,再根据需要添加与主题内容有关的物象或抽象化的图形,使之充实,富有装饰美感。
二、观察入微——画细画准
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细致人微的观察,何来生动的刻画呢?儿童喜欢画人物,但往往只注意其身体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头,躯干,四肢,所以大部分儿童笔下的人物,形象雷同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细节表现,画出的人物常是两手张开伸直、双脚站立的呆板样子。这是由于孩子们对人的各种动态感到难以捉摸,难以表现出人物跑步、跳绳、舞蹈等伸展自如的样子。针对这一情况,可请几个学生当模特站到上面做各种动态。从而引导孩子了解人的基本结构,知道头颈能扭动,腰能变斜,手和腿的诸多关节都能活动自如。
发型、服装和职业穿戴上的不同是区别性别、年龄和职业的‘细节特征,因此,如果孩子们不能在画中充分地表现或显示这些细节,画出的人物就会模式化,没有个性。我们应引导儿童观察不同年龄的人发型的不同,和头发的长短、发量的多少、发质的柔直之别。服装穿戴上的区别也不容忽视。服装风格有朴素、丰富之分,老年人穿着宽松朴素,中青年人较潇洒时尚,小朋友则显得活泼花哨,再加上眼镜、耳环、皮包等配饰,年龄性别上的差别就跃然纸上了。对不同职业的人,还要把职业穿戴和工具以及风俗习惯等明显的特征刻画出来。注意到了这些,人物自然有鲜明的个性了,还怕千篇一律吗?
在儿童画里,同类型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人物之间的差别是不明显的,再加上爱美之心使然,孩子们似乎倾向于淡化人物外形的不足,进行机械化的加工、美化,无形中也弱化了人物的个性。在线描写生人物时,要引导孩子们抓住特征上加以区分。例如,脸的方圆、身材的胖瘦、肤质的润嫩与粗糙、五官的特点等,都应让儿童准确画出,并予以表扬,让他们这样画,比教他们画一个完美的形象更让学生受益。
三、以线入型——流畅生动
线条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语言,是“心灵的意象”。是人类用来表达、解释与我们的感觉有关的事物的符号,也是人类最直接简便的共同语言,线条不仅有着千变万化的魔力,能编织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还可以承载画者的精神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个别孩子画的线条呆滞、放不开手、易失控,甚至还保留借助圆规、直尺作画的陋习。他们认定规矩的、平直的才顺眼,却不懂得欣赏徒手所画的线的灵气和生机盎然。因此,常借助尺、规,把人头画得像乒乓球那么浑圆,身体像机器人那么方正,怎么看怎么呆板。
儿童学画之初就要训练他们徒手用线造型的能力,不要养成对尺、规、橡皮擦的依赖。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孩子们放胆画线,并要求不用铅笔、橡皮擦,尽可能做到落笔不改。要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欣赏自己徒手画的线,意识到那是自己的独有产品,是无价之宝。当然,画线方法的指导也要及时跟上。老师要指导孩子们画线时手腕、手臂不要“钉紧”桌面,应轻触或尽量抬离桌面画线,像写毛笔字一样悬空运作。练习的形式要多样,或让孩子们在桌上用手指绘,或在报纸等大纸张上画,或进行一些“绕毛线”、“画泡泡”、“走迷宫”、“长头发”等线条的游戏训练,以锻炼腕、肘、肩关节的灵活自如,让线条变得灵动、流畅、舒展。
四、想象入昧——画情画境
儿童画人物线描要避免简单化,就要用更多的绘画语言来进行丰富。常见的变化方法有省略法、夸张法、添加法、条理法、移位法、几何法和适合法等。只要掌握前三种方法,孩子们就会画出各种有装饰的人物形象来。在初学画画的儿童中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对那些形体姿态比较复杂的事物不知从何人手把握,有点望而生畏,没有敢于画出来、画好它的信心;二是对那些视觉形象比较简单的对象,不知怎样深入刻画,画出它的“生动”和“美丽”来,儿童自己也感到很乏味。绘画需要有主观的取舍和侧重,因此,在教儿童学会分析复杂形体的基础上,把复杂的形态简单化;而把本来就简单的形体主观、装饰化,以突出所画的事物及其特征。
学会创作是儿童画教学的灵魂,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框框条条,画画无论是构图形式。造型处理,色彩配置,还是表现方式等无不需要儿童的想象。在儿童画教学中就应鼓励启发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提高创造力。如:我们可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反其道而行,如让老爷爷、老奶奶一身潮装打扮,劲歌热舞,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令人眼前一亮。再如,设计“未来世界的人”、“20年后的我”等课题,让学生大胆想象,以现有的人的特点为基础加工想象。
总之,儿童画画就是要训练其大胆画出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眼里所见的内容。在儿童线描人物画教学中,应让学生以独特的绘画语言独立完成创作,尊重学生的个性语言、个性表现,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创作有生活基础、“言”之有物,以达到美术创作和情感抒发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