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需要,还是做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的教学设计均要设置一项学习活动——小组探究学习。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多次尝试,但我在巡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探讨有关学习的内容及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或想法,而是利用机会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即使有学生在谈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那也是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唱“独角戏”,其他的学生则成为“看客”,没有达到“合作、探究”之学习目的。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学生成为了“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有了师生互动,营造了平等参与的气氛,小组探究的方式逐渐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新的教学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生可以利用它资源共享。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它是否必须成为评优课时的评判指标之一?我常想,这种教学方式,节节如此,堂堂这样,外表看来轰轰烈烈,学生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但实际效果又有多少?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看似热闹,实则无任何意义,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那么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方式呢?首先教师确实认为有必要,其次课程教学确实有需要,最后学生确实也认同。因此,是否需要组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一定要视课程教学的要求及教学设计的需要。我认为实际上“小组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时机问题,教师应该相机使用及时调控。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进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才能使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
  
  1.建立探究小组,创建学习环境
  
  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然后在每个小组中根据学习表现用结对子的方式建立互助学习小组,结对子时做到一名好一点的学生与一名或两名较差的学生相结合。同时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划分好后,征求所有学生的意见,争取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为以后愉快合作、共同进步打好基础。
  
  2.精选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热情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一个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探究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例如我在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就设置了这么一组思考题给各小组进行讨论探究:(1)速读课文后,你能否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征?(2)课文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的什么品性?(3)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4)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又如我在教《小石潭记》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探究问题的:(1)你们喜欢小石潭这个地方吗?(2)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3)说一说自己对这一课学得怎么样。(4)请你说一说学了《小石潭记》一课体会到了什么。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与讨论有兴趣,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出一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气氛活跃。
  
  3.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小组共识
  
  小组合作探究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小组合作探究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探究学习才会有成效。小组的所有成员要对每个探究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各抒己见,最后确定最佳答案。在这个环节中,每个组员要与组长配合好,共同探究,有的学生如有懈怠的心理,稍有表现,同组的同学就要以破坏小组荣誉的“罪名”去极力谴责他,使他快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合作探究学习中去。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绝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探究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带来生生合作。
  
  4.汇报探究成果,体现合作意识
  
  扩大小组探究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汇报。
  
  5.评价合作成效,建立奖励机制
  
  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对于要表扬的小组,更要关注的是小组探究成效的合作程度,可采用个人自荐、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每周评出优秀合作探究小组奖流动红旗,激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到合作探究的愉悦,从而培养合作的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定能成为课堂的需要,而不再是做秀。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根据高中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各方面原因,学生所学仍为“哑巴英语”,如何使学生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意犹未尽的课题。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追求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化、动态化的同时,把“说”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笔者就自己  的教
摘 要:本文针对初一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教材,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阅读分步教学之初探,即阅读前,问答操练起铺垫;阅讀中,听读说练环环扣;阅读后,写作锻炼夯实能力。  关键词:分步教学操练的设计原则 综合演练教学的特点 分步教学的教学模式 阅读课分步教学课堂教学案例    在初一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感知认知规律,适应学
摘 要:本文从对比汉英存在句的角度出发,专门讨论“V着”类存在句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从而总结汉英存在句的异同,并以此判断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习得这一句式时可能受到的母语干扰,从而预测其习得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测试内容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V着”类存在句 对比分析 难点预测    一、讨论的对象    1.1讨论“V着”类存在句的必要性  “存在”作为人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认知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课改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近年来,笔者通过课改培训、课堂观摩、活动交流、教学实践,对“课改”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一下教学实践中“改”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改”——教学观念改了  
摘要: 本文分析了说明文阅读的复习需注意的三方面: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有的放矢,有效指导;三是强化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最令学生头疼的难题,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我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以说明文阅读的复习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知己:重视基础,笃
摘 要:英语段落的线性特征与层状结构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弄清段落内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段落的框架结构,将有助于透彻理解文章内涵,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 段落结构 线性特征 层状结构 阅读能力    阅读是通过视觉感知语言信息信号后大脑处理、加工与理解信息意义的心理过程。克拉克夫妇(1978)认为:对语言输入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
摘要: 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英语和基础英语相比,在词汇、语法、句法构成、篇章、文体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就句法上而言,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医学英语频繁使用从句、被动语态,以及由非谓语动词等非从句短语结构所形成的长难句。这些句型结构对我们理解及翻译医学文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作者就医学英语中频出由非谓语动词等非从句短语结构所构成的长难句的理解及翻译展开了探讨,总结了几条有效的理解步骤和
摘要: 《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是上海外研社引进的有关词汇教学的学术专著。本文首先对该书作了全面的介绍,然后指出了该书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 《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词汇教学内容结构述评    为更好地培训掌握教学法理论的英语教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国外知名出版社引进并出版了一批有关教学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学术专著,《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Vocabulary:Description,
我从事生理学教学工作已经有许多年了,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基本上是满意的,因为自己的辛勤耕耘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理解和承认。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打破一些陈规的限制,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客观规律,不断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敢于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具体做法和想法。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是一门
今年北美颁奖季就像美国政治教科书,讲反恐的《国土安全》与讲总统竞选的《规则改变》平分秋色,奥斯卡提名名单里大热的《林肯》及《被解放的姜戈》都与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有关。这一系列题材严肃、手法精湛的作品天生就有优势,HBO迷你剧《规则改变》更是它们中的优秀样板——根据2010年出版的同名原著改编,采用仿纪录片的手法拍摄,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参照Youtube当年视频复原现场,尽量找面目相似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