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音乐的作用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1272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在先秦时期有三种明显的作用,首先是划分人的不同等级;其次是可以调和阶级矛盾;再次是音乐可以教化黎明百姓。音乐的这三种作用直接服务于君王的统治。
  关键词:先秦音乐;作用;乐记
  音乐在先秦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古代的的乐论有时候便是指全部的文艺理论。在上古时期,诗歌舞蹈和音乐也经常是不分,它们都被称为“乐”, 《乐记·乐象》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1]《乐记·师乙篇》说:“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这说明“古时没有离开歌与舞而单独存在的‘乐’,也没有离开乐与舞而单独存在的徒诗。”[3]
  一、士可忍孰不可忍:音乐的等级划分功能
  刘师培的《典礼为一切政治学术之总称考》一文中说古乐是辅助五礼而行的,将《乐记》纳入《礼记》,乐教也近似礼教了。这说明音乐服务于典礼。由于“礼不下庶人”, 乐随礼行,因此音乐也是一样,它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故曰:“大夫无故不彻悬,士无故不彻琴瑟”《周礼·春官》又言:“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4]“乐县”即古代的钟罄一类乐器的架子,其等级决定了乐队和乐器的多少,“乐县”也有清晰的界定。就连奏乐时所跳舞蹈的规模也和身份相对应,《左传》隐公五年记载:“九月,考仲子之官,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使用六佾也。”[5]“万”是一种舞蹈,“佾”是队伍的行列数量。天子才可以用“八佾”,但是到了春秋之时,季氏八佾舞于庭,季氏作为一个陪臣,竟然用了天子的乐舞,因此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另外,鲁国的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祀宗庙,撤去祭品时,也用了《雍》,而《雍》是天子所用之乐,“三家者以《雍》彻”,显然是越级、不依礼制规定的。
  这两件事情证明在周代的时候,音乐作为礼的辅助,已经和礼一样,用来作为巩固政权和统治的工具,具有划分阶级或等级,代表身份的尊卑贵贱的作用。不仅如此,在统治阶级内部,音乐还起着另一种作用。
  二、乐者为同:音乐的调和作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6]音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不同的政治局面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反之,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音乐和礼制不仅将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尊卑贵贱划分清楚,还将各阶层的人有序安定的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稳定的国家,《乐记·乐论》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7]也就是荀子所说的“乐合同,礼别异”。如果只是“别异”,阶级矛盾会越来越大,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统治和国家的安定,还必须有一种力量使得人们内心达到真正的平和,这正是音乐的力量。所以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8]音乐使得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父子兄弟和亲,如此一来,便调和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社会的和谐。
  三、成于乐:音乐的教化功能
  当子路询问孔子如何“成人”的时候,他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9]即便具备了前面所述的几位人身上的突出优点,仍然需要“礼乐”的修饰,才能“成人”。 孔子还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乐、舞的结合,能够使人的人格和修养趋于完善,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是要从《诗》开始,然后熟悉并遵循礼的规范才能立足于社会,最后在雅乐和舞蹈的熏陶下养成。而音乐在这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10]而音乐,就是能够使“群而有分”的一种有效方式,他说:“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11]作为一国之主,不美化装饰自己,就不能够统一人民的思想,因此需要音乐的熏陶。所以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12]
  总之,音乐在先秦的时候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形式,也不只是艺术的一种,它和“礼”一同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仪式,具有划分阶级地位,尊卑贵贱的作用,同时又调和阶级矛盾,是社会联合达到和谐状态,更重要的是,音乐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起着教化百姓的作用,如《乐记》所云:“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3]
  【注释】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11-1112
  [2]同上书:1148
  [3]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
  [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05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8
  [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90
  [7]同上书:1085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45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30:149
  [10]杨柳桥.荀子估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240
  [11]同上书:248
  [1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03
  [1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81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古筝音乐史上,秦筝是流传历史最为悠久的筝乐,由于地域环境、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秦筝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本文拟对古筝秦筝流派的从古今演变、以及风格特点、演奏技法等进行讨论,目的就在于学习秦筝的精髓,发扬光大秦筝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秦筝;风格特点;发展  
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为了减少资源压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一种动力,促使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不断地提高,
摘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合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调动起合唱队员们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渗透,在合唱训练中,合唱指挥除了要训练合唱的基本技巧,还要善于运用情感启示。全面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队员的情感体验,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情感渲染是合唱训练中情感启示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合唱;情感渗透;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不仅可以激发起欣赏者的情感体验
摘要:德彪西不但有一双独特的耳朵,而且有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大胆创新的意识。他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新了音乐作品中风格独特的和声音乐。他对音乐创作方面的创新对于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音乐的创新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下面,我们以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意象集》为例,赏析其艺术创新。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音乐;《意象集》;赏析  一、《意象集》第一集的艺术赏析  (一)第一首
期刊
几千年来《礼记?乐记》一直是整个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真的存在孔夫子所说的“亡国之音”吗?在读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后,作者有感于其中的审美体验和乐论思想,
摘要:在歌剧《大秦灵渠》的和声创作手法上,曲作者以多声部思维为出发点,将作品主要的动机、主题材料中所包含的音程、音列等诸多因素,通过各种思维逻辑对作品的和声结构进行控制。  关键词:和声逻辑;线性逻辑;纵合逻辑  一、和声思维逻辑  (一)线性逻辑  在多声部音乐中,线性逻辑指的是在处理和声的横向、纵向关系时,主要强调声部在横向运动的方向与形式,并且将逻辑化的声部线条作为和声结构的出发点。其和声结
摘要:在的素质教育烦人今天,人们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并且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在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是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位音乐老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音乐的审美导向,教育学生学会认识音乐的美,制造音乐的美,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音乐审美;课堂教学;审美导向  审
摘要:埙是我国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古代“八音”分类中埙独占“土”类,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到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发掘改革,使埙这一古乐重获新生。在众多音乐工作者的改革中出现了各种形状、各种音孔数、各种指法的埙,这对扩大埙的音量、扩展埙的音域、提高埙音乐表现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在近三十年过去的今天,人们对埙的了解日益加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