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静中绽放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一年,编辑部平静中有热闹。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获茅盾文学奖,也是《上海文学》的一件喜事。前几日我坐出租车,车上开着电台的广播,节目中一位主持人在无法回答观众的提问时,谈到了《繁花》,在广播中调侃道:我很难回答你,你就让我变成金宇澄《繁花》中的人物吧,“不响”,一百个“不响”。知道吧,《繁花》里“不响”这两个字,出现了一千五百多次。
  近期问世的一部小说,能这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今天的时代,也算是奇迹。我和金宇澄认识三十年,第一次接触是1980年代一起到北京开青创会,感觉他沉默寡言,是个安静低调的人。他和我同龄,一样是知青,曾在“北大荒”生活多年。他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是写那时代的知青生活,给人深刻印象。后来到《上海文学》当了小说编辑,写得越来越少。十二年前,我到《上海文学》工作,和他成了同事。他是好编辑,有一双慧眼,不会漏过进入眼帘的每一篇佳作。对小说的评判常常一语中的,有时也动笔修改,改得让编辑和作者心悦诚服。他对年轻编辑言传身教,是个好老师,年轻编辑亲热地喊他“老金”或者“金老师”。我曾经想,金宇澄在心里大概已将写作者的身份放置一边,从此一门心思做个好编辑,这对刊物当然是幸事。负责刊物的编务,面对大量来稿,能练出优秀编辑的火眼金睛,但长此以往,若自己再写,也许逐渐就会眼高手低了。这样的情形,见得太多。
  《繁花》是在不声不响中写出的。这些年,金宇澄在兢兢业业做小说编辑的同时,其实一直保持着一种写作者的追求。他以沉静面对周围的喧嚣,以沉静回溯过往的岁月,沉迷于方言,沉迷于文字,沉迷于上海市井的烟火气息,沉迷于身边人物的悲欢离合,不满足于传统的叙事,沉迷于一种自我的审美样式。他在生活中独来独往,却将文字一段一段贴到网络,引起网上的层层涟漪。网民每天等着读他的故事,指手画脚评点,甚至提建议改变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这部长篇小说尚未定稿时,他曾将其中的两章发给我,征求我的意见。这些文字使我备感新鲜,我也给他提供了一点意见:适度运用沪语,别让上海和江浙以外的读者产生阅读理解障碍。他赞同我的意见,花大量时间将小说几十万字仔细梳理修改了多遍。《繁花》问世,中国人都读得懂。
  在沉静中灿然绽放的《繁花》,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两句大家熟悉的成语:厚积薄发。宁静致远。繁花盛开,金宇澄被一片赞美声包围,但他没有多少变化,此刻,他仍坐在面对阳台的桌前,一声不响,读着来稿。
  编刊物和创作的道理,其实也有相同之处。编辑部安安静静,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稿件,每得佳作,都会在这里引起欣悦的回声。回顾去年,本刊有不少佳作可圈可点。中篇小说中,特别要提一下王蒙的新作《奇葩奇葩处处哀》。这部作品让人拍案称绝,也让人掩卷沉思。人性的曲折,人生的百味,时代的变幻,在一个男人和六个女性的交往中展现得绵密而幽深。这是当代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王蒙先生能在年过八十之后创作出如此精湛美妙的小说,其意义之重大,我以为不亚于他获得茅盾文学奖。张辛欣的《IT84》,是一部颇具探索精神的作品,让人联想起奥威尔的《1984》,神似,却又不同。这是一个中国作家对社会和人生形态的全新思索和幻想,关乎历史,关乎当下,也关乎未来。去岁本刊的中篇小说中,有不少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陈九的《常德道大胖》、肖复兴的《丁香结》、从维熙的《雪娃之歌》、邱华栋的《墨脱》等。短篇小说一直是《上海文学》的主打文体,去年本刊发表了近五十篇短篇小说,可谓百花斗艳,佳作迭出。作者中有刘心武、张炜、刘庆邦、残雪和邓一光等名家,也有不少名字陌生的新人。尤其要提一下的是本刊的“新人场”专号,推出了众多新人新作,包括“‘90后’诗选”。相信这些年轻的名字,会因为富有个性的文字被读者记住。
  我刊的专栏文章一直受读者的欢迎。陈文芬、马悦然夫妇的“斯德哥尔摩笔记”,域外人文风情里流泻着优雅的智慧。罗达成“煮字风云”,写出了1980年代编辑和作家的故事,让读者重温文学理想在那个时代碰撞出的激情火花。梁鸿的“云下吴镇”,描写乡镇的变迁,小人物悲欢,让人感受到当代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情状。李辉的专栏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出手不凡,叙述云南两位抗日志士的《腾冲硝烟处,名士风流时》,洋溢在文字中的慷慨和悲壮,曾让我泪流不止。
  去年本刊的散文、诗歌和理论版面,都有佳作推出。我的两位诗人老朋友北岛和杨炼,先后为本刊提供了力作,诚是诗坛佳话。小说家池莉的组诗,也是文坛新风景。程德培的《迟子建的地平线》,戴舫的《一个人的大师》,都是特立独行、识见不俗的文学评论。
  在此无法一一详列去年的文章锦绣,只能一笔带过。接着要说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本刊2016年1月号。
  又要提到王蒙先生。感谢他一如既往支持《上海文学》,让我们有机会继续向读者展现他的智慧和才华。今年,王蒙将推出新的专栏“凝视文学与人”,这是他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的对话录,两位文化背景不同的大家对话,谈历史,谈文学,谈人性,谈天地宇宙,将撞击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本期发表东西的话剧剧本《瘟疫来了》,值得一读。这是个有点滑稽的故事,无中生有,荒诞不经,昔日的面孔,当下的语辞,历史的长衫下,遮藏着今人的身心。那些针砭时弊的台词,应能引得读者会心一笑。读东西剧本,也勾起我的阅读记忆。我们这代人的阅读记忆中,有戏剧这一块:莎士比亚、莫里哀、果戈里、契诃夫、萧伯纳这些名字,都和戏剧连在一起,和文字连在一起,我们认识他们,不是在剧场里,而是在书本中,是捧读他们的剧本。我读过莎士比亚的所有剧本,但少有机会在剧场看他的剧,这并没有降低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他的剧本如此美妙,即便经过翻译,文字依然光彩夺目,直入人心。现今的文学刊物,大多不发表剧本了,在很多人眼里,剧本只能坐在剧场里欣赏,文学刊物上少见它的席位。然而《上海文学》发表话剧剧本,前几年我们发了沙叶新写蔡元培的剧本《幸遇先生蔡》,传诵一时。我们为剧本提供园地,并非企图与众不同,而是提醒读者,戏剧也是文学的一脉,不应被忽视。
  本期短篇小说,我们推出白先勇的新作Silent Night(《平安夜》)。白先勇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家,他已经十三年不写小说,这篇新作能在《上海文学》首发,诚是我刊的荣幸。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写出人间的怜悯和情爱,入骨三分,感人至深。白先生宝刀不老,让我钦佩。此外,张惠雯的中篇和周李立的短篇也各有特色,很可一读。
  今年本刊的专栏,将延续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如“海上回眸”、“心香之瓣”、“异域来鸿”、“译文”等。作家个人栏目仍是本刊亮点,王蒙专栏,陈文芬和马悦然夫妇专栏,李辉专栏,读者可继续期待。北大教授张颐武今年以“浮世侧影”开辟新专栏,在开场白中他说,这是“对当下纷纭的大众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做侧面的读解”,本期推出首篇《中产三态:从三部电影看当下》,由当红电影窥探现今的世相人情,给人不一般的启迪。
  本期“作家讲坛”刊发阎晶明的《一段情谊引发的歧义纷呈》,重读鲁迅的《藤野先生》,引出很多遥远的往事。鲁迅笔下的老师和日本人眼里的鲁迅,以及两者之间的种种重合和分歧,让人感觉到迷离扑朔的意味。阎晶明先生以他的睿智,在历史的迷宫中为读者指出一条通幽之径。
  诗歌和散文本期也有佳作。鲍尔吉·原野的新作《东北物候》,捕捉北方大自然的神奇气息,细腻的文字融合在气象万千的天籁之中。“新诗界”发表李娟的散文诗《火车快开》,这篇作品,写得灵动飘逸,天马行空,其中的意象和激情,让读者的思绪随之舞蹈。我曾参加过李娟的散文研讨会,我说她的散文是用一种平视的目光观察世界,真实地写出了在新疆感受到的天地自然。如果离开她熟悉的阿勒泰,还能写什么?李娟用她面目全新的文字,回答了我的疑问。
  理论栏目是本刊特色,今年我们仍会用可观的篇幅发表文学批评和各种形式的文艺讨论。本期范小青和舒晋瑜的访谈《写作慢慢地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优秀小说家的心迹披露。何平和丁璐的《一朵发光的云下兀自生长的“吴镇”》,展开了对梁鸿近年作品的深度评析。
  写到这里,发现有点饶舌,还是收声“不响”吧。
  所谓“不响”,并非失声失语,更非失去思想和精神的追求,而是一种沉静的姿态,面对人世喧嚷,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思索,所有的悲喜和憧憬,都酝酿于静静的沉思。沉静之中,自有繁花灿然绽放。
  2015年末于四步斋
其他文献
1  那哭声从哪里传来?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人表情稀松平常。哪张脸激越起来了,应该是遇到了熟人,或者是他正看着手机、平板电脑什么的。我们也习惯看到自言自语的了,只要有手机在耳朵上,我们就知道是在打电话,不是精神病。手机没按在耳朵上也可能是在打电话,端在嘴前的,捏着麦的,还可以用蓝牙。科技飞速发展。那么,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向你开口说话呢?也许他是问路,也许不是,那么他就是在推销。这也已经司空见惯。但如
北京——我的家,再自然不过,为什么要给“家”加上个引号?  在“家”这个字下面,我可以安上一连串地址:  最早,是我父母刚从瑞士回到中国时住过的我奶奶家,地点在现今最热闹繁华(昂贵!)的王府井,西堂子胡同15号。据老爸讲,那是我曾祖父从满清皇家后裔、画家溥雪斋手里买下来的,而溥雪斋之前,这个深宅大院,曾属于一个什么“英中堂”,无从考证哪朝哪代,反正从那左中右三路、前后五进的气派,能猜到当年官老爷的
摘 要: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之一,它凭借集音频、图片于一身的优势,使课堂图文并茂、焕然一新。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和多用,也已经充斥在教学过程中。本文笔者从运用多媒体的亲身体验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手段 小学数学 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
回顾  我始终主张应让我们的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教育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需要。我主编和参与编写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教材都包括程序设计内容。  我在《正确认识和处理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第46页)一文中重点论述了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必要性和如何处理好“语言和程序”的关系。  “计算机语言构成了计算机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与精力来进行习作教学,但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而科幻故事更是因其科学性、故事性的多重要求,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诸多困难。作者提出,在“互联网 ”时代,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的视角出发,进行预习、阅读等突破,并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整合、加强互动等策略,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让科幻故事教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关键
随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陆续出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实践能力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下面,笔者以《智能浇水小助手——做出判断的分支》为例(以下简称“案例”),介绍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如何在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 项目教学流程图(如下图)  ● 设计项目任务,解析实际问题  教师参考生活实际问题,创设一个完整的项目情境,让学生对项目情境中
《网络改变生活》一课内容涉及信息浏览、电子邮件、网络购物、即时通讯、博客与微博、个人图书馆等互联网应用,功能非常丰富。教师普遍感觉这种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很难驾驭,涉及的知识面广、容量大,学生熟悉程度各异,要上好这一课,对教师来说极具挑战性。2017年3月,在无锡市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示活动中,蠡园中学的汤巍楠老师和南湖中学的朱敏花老师就这一内容分别上了两节展示课,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  ●
即将迈入21世纪前夕,偶然和报馆的编辑聊天,谈到对新世纪有些什么寄望。当时不外乎国泰民安的念头,盖台湾地区政治意识分歧已然显现,不赞成“台独”就是“不爱台湾”、就是“亲中反台”,有心人士莫不摇头叹气。  我回去想想,个人其实早有些想法,于是藉一篇短文提出三个愿望:安乐死、树葬和减法生活。  当时有读者反应:“这三条就数‘安乐死’最难,中国人越老越怕谈生死呀!”  十七年了,“安乐死”已渐入人心,但
2019年1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经过遴选,公布了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18个项目中翻转课堂占6席,“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位列其中。  2019年1月28日,“共同体”成员单位齐聚上海,参加“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培训会”,标志着“共同体”项目正式启动。2月13日,“微课程教学法实践共同体”校长联席会议在风景如画的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项目牵头单位
● 创新整合点  1.努力创设基于PDCA的学习模式  PLAN:任务目标。DO:动手探究。CHECK:反思学习。ACTION:知识建构。  课前、课堂学习任务单都有指向性任务。课前任务紧扣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平行概念”和基本技能“在点子图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并完成相应的预习自测。课堂任务围绕预留问题展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深入探究“平行概念的本质”和“过直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