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活动”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改革提倡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当今世界教育潮流的趋势,同时也适应了培养现代创造性人才的新要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但是由于它与我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在操作过程中对于“探究”的认识均存在不少误区,其中有几点误区是共同的。
误区之一:探究主角变配角
所谓的探究,就是在没有预先了解的情况下对未能知领域进行的探索研究。初中新教材提倡“探究”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学生亲自、独自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对前人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作一种尝试性的探究与了解,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经验。因而在这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浪费一定时间,也有可能会多走些弯路,甚至也有可能会得不到什么结果。但这并不影响学生能从中体验到知识的获得过程,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但这些对一些脑子里仍烙印着“应试”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太能容忍的,他们为了克服这一现象,自然地他们就会使“探究活动”变味而成为“形式探究”。比如他们给学生设定特定的环境、情景,给予特定的器材,并设计特定的路径与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某一探究教学活动。这使本来能很好地体现自我的“探究活动”变成了过去任务式的“分组实验”,学生也从探究活动的主角变成配角,这样既省时,又轻易得到结果,学生的成绩也不错,是老师们十分希望的结果。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有现成的指定的探究路径步骤,对于探究自然只是任务式的完成,而根本不用“探”,没有“探”也就没有了发现,没有了体验,从而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涵义。
误区之二:探究步骤教条化
在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中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一步骤模式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些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定式化步骤,成为教条标本,无论大小的探究均让学生严格按照这一定式步骤进行。其实这是对新教材探究导航的一种误解,上述步骤只不过是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就初中阶段来说,我们大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步骤方式,而不必拘泥于定式化的步骤。有些探究可遵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有些探究只需进行其中的一些步骤即可,而不必进行所有的步骤。甚至有些探究只需进行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可以了。比如有些问题的探究只需要进行一个步骤: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即可,而不必用实验去验证,而且有些问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是无法验证的;同理,有些问题的探究我们只要对现有的结果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即可,既不用“猜”也不用“论”。
误区之三:探究内容定式化
在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中,只是在某一些教学内容中安排了探究活动。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就误认为这些探究活动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想尽一切的办法去完成,而对其它的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的探究就觉得可有可无而忽略了。这也是一种误解,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既非非要完成不可的教学任务,也非全册教材需要探究的全部。它只不过是为在新教材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活动而作出的一种指引。因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开展探究活动,切勿造成有条件开展的而不去开展,无条件开展的反而想方设法刻意地去开展,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根本意义是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不在于探究活动的本身。因而不必受教材的内容定式探究所限制。
误区之四:搞结果式探究
时下大部份的教师或是受考试成绩的压力,或是对探究活动的意义理解得不深,在探究活动中注重的是让学生最终获得什么样的探究结果,而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则缺少关注。其实探究的真正意义在于“探与究”,即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新教材提倡的探究活动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困难,提出了什么方案,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培养自我的创造、创新个性能力,为他日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新教材提倡的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至于探究的结果,那是我们前人的积累,我们通过“探究”的活动形式来对它进行承接就已达到了目的。
误区之五:偏重探究忽略其它
这次的初中物理教材改革可谓自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教改会、研讨会、公开课接连开展。给人的感觉是要我们把过去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变。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更被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主要的、惟一的、最好的传授方式。由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識大都采用探究式;几乎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也都是采用探究性形式,甚至连物理习题、试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性试题,开放性试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现象。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历史渊源流长,也必然有它的优势和发扬光大的理由。况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也不只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一种方式,我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科技仍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说明它有不可被取代的理由。由此可见所有知识传授、所有实验操作都是采用探究形式,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些练习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如都做成探究性实验,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条件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培养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那种凭着冲动、凭着热情、凭着潮流在教学中动不动就将学生没有目的的分组、动不动就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有害无益的作秀,也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
误区之一:探究主角变配角
所谓的探究,就是在没有预先了解的情况下对未能知领域进行的探索研究。初中新教材提倡“探究”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学生亲自、独自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对前人的知识积累的过程作一种尝试性的探究与了解,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经验。因而在这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浪费一定时间,也有可能会多走些弯路,甚至也有可能会得不到什么结果。但这并不影响学生能从中体验到知识的获得过程,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但这些对一些脑子里仍烙印着“应试”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太能容忍的,他们为了克服这一现象,自然地他们就会使“探究活动”变味而成为“形式探究”。比如他们给学生设定特定的环境、情景,给予特定的器材,并设计特定的路径与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完成某一探究教学活动。这使本来能很好地体现自我的“探究活动”变成了过去任务式的“分组实验”,学生也从探究活动的主角变成配角,这样既省时,又轻易得到结果,学生的成绩也不错,是老师们十分希望的结果。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有现成的指定的探究路径步骤,对于探究自然只是任务式的完成,而根本不用“探”,没有“探”也就没有了发现,没有了体验,从而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真正涵义。
误区之二:探究步骤教条化
在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中列出了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一步骤模式很容易就会成为一些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活动的定式化步骤,成为教条标本,无论大小的探究均让学生严格按照这一定式步骤进行。其实这是对新教材探究导航的一种误解,上述步骤只不过是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就初中阶段来说,我们大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步骤方式,而不必拘泥于定式化的步骤。有些探究可遵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有些探究只需进行其中的一些步骤即可,而不必进行所有的步骤。甚至有些探究只需进行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可以了。比如有些问题的探究只需要进行一个步骤: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即可,而不必用实验去验证,而且有些问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是无法验证的;同理,有些问题的探究我们只要对现有的结果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即可,既不用“猜”也不用“论”。
误区之三:探究内容定式化
在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中,只是在某一些教学内容中安排了探究活动。因此会有不少教师就误认为这些探究活动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想尽一切的办法去完成,而对其它的教学内容教学问题的探究就觉得可有可无而忽略了。这也是一种误解,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既非非要完成不可的教学任务,也非全册教材需要探究的全部。它只不过是为在新教材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活动而作出的一种指引。因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开展探究活动,切勿造成有条件开展的而不去开展,无条件开展的反而想方设法刻意地去开展,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根本意义是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而不在于探究活动的本身。因而不必受教材的内容定式探究所限制。
误区之四:搞结果式探究
时下大部份的教师或是受考试成绩的压力,或是对探究活动的意义理解得不深,在探究活动中注重的是让学生最终获得什么样的探究结果,而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则缺少关注。其实探究的真正意义在于“探与究”,即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新教材提倡的探究活动核心目标是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困难,提出了什么方案,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培养自我的创造、创新个性能力,为他日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新教材提倡的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至于探究的结果,那是我们前人的积累,我们通过“探究”的活动形式来对它进行承接就已达到了目的。
误区之五:偏重探究忽略其它
这次的初中物理教材改革可谓自上到下都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教改会、研讨会、公开课接连开展。给人的感觉是要我们把过去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变。而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更被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是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主要的、惟一的、最好的传授方式。由此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就产生了一种效应: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識大都采用探究式;几乎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也都是采用探究性形式,甚至连物理习题、试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性试题,开放性试题。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现象。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历史渊源流长,也必然有它的优势和发扬光大的理由。况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也不只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一种方式,我们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科技仍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说明它有不可被取代的理由。由此可见所有知识传授、所有实验操作都是采用探究形式,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些练习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如都做成探究性实验,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条件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培养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那种凭着冲动、凭着热情、凭着潮流在教学中动不动就将学生没有目的的分组、动不动就进行没有意义的探究,只能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和有害无益的作秀,也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