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隆尧秧歌是河北省隆尧县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之一,又名隆平秧歌,包含了戏曲中歌、舞、故事情节这三要素,属民间音乐戏曲类。它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从产生、发展至现今的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对其现今传承人的实地调查采访考察,发现其发展状态令人堪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隆尧秧歌的发展、传承尽自己的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隆尧秧歌;传承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48-3
一、秧歌与隆尧秧歌
众所周知,秧歌是我国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劳动人民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讲究的是群众性和娱乐性,因此参与的人数众多,场面热烈非凡。发展到现在更成为了一种具有健身功能的舞蹈种类,大家在街头公园、社区的健身场所都能看到大爷大妈们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兴高采烈地舞起大秧歌。从字面上看隆尧秧歌就是流传在隆尧一带的秧歌,实则不然,隆尧秧歌实际指隆尧秧歌戏,又名隆平秧歌,属民间音乐戏曲类,包含了戏曲中歌、舞、故事情节这三要素,是河北省隆尧县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至今,冀南一带仍流传着:“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民谣佳话。隆尧秧歌在民间有“包袱戏”的说法,百姓们常说:大秧歌戏演出简单,只要背一个包袱就能上演。
隆尧秧歌从它的产生、发展至现今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隆尧秧歌萌芽的种子即稻歌,是农民在稻田劳作之时或是休息之余,常以自编自曲的小曲挂在嘴边,用以消除劳累缓解疲乏,这种歌谣小曲称为稻歌。从它早期的演出形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農民在田间劳作的影子,这个时期隆尧秧歌音乐的特点即是徒歌干唱,一人一调。第二个阶段是稻歌在由田间地头向街头道旁挺进,由于是劳作休憩之余,不免几人聚在一起,说说唱唱,为稻歌摆脱枯燥的徒歌干唱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稻歌与当地的其他一些乡艺形式逐步融合,加进了简单的伴奏或是帮腔。因此这个时期的隆尧秧歌的表演多是一人台或是二人台的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三个阶段是隆尧秧歌在音乐唱腔上也大胆吸收采用了民
歌中一些因素,随着秧歌剧情的发展,剧中的人物也逐渐增多起来,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增加了青衣、老生、花脸等人物。表演也由二人台向三人台乃至多人台过渡。隆尧秧歌在由稻歌向秧歌发展的路上,不断地向当地的民间文艺学习,吸取百家所长,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在板式、唱腔、角色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隆尧秧歌传承人现状
隆尧秧歌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时间内才是隆尧秧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班社数量猛增,名家名段层出不穷以及剧本、剧目类别繁多,内容丰富多彩的状况。这一时期的隆尧秧歌分三路竞相发展:南路秧歌艺人多为任县安庄人,业余成家者居多,功底欠缺,但以唱功见长,故多演文戏,重唱乏武。先是以刘梅为代表,她主工青衣,形象秀丽,身条较好,尤以嗓音嫩气、甜脆、响亮出众,其表演活泼伶俐,动作表情异常传神。继刘梅之后是吴秋贵,他自幼学戏,工彩旦、小旦,功底深厚,唱腔优美动听,动作细腻大方,他还善于观察模拟现实生活细节,并运用于舞台表演之中,使表演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中路以隆尧、巨鹿班团为主,此路秧歌队伍,阵容整齐,人员搭配合理,实力雄厚,既重唱功,又擅武打,可谓文武兼备,因此名声最大。主要以段三桃和其妻孙金梅为代表,孙金梅主工彩旦,其形象秀丽,表演自然得当,不拘泥于形式。文戏、武戏样样拿得出手,唱法花哨轻快、有板有眼。其后是段胜月,主工青衣,其吐字清晰、唱调稳准、嗓音甜美,最大的特点是板眼准确无误,字正腔圆,甩腔之处委婉动听具有典型正统的隆尧秧歌的特点。她在艺术上极力拼搏,对于传统秧歌唱腔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北路秧歌以柏乡、宁晋、赵县、元氏一代为基地,较知名的艺人要数坤伶名角安平淑,她的先天嗓音条件极好,号称“十里音”。其唱腔婉转多韵、板头严准,表情飘逸自然,唱法多俏音巧腔,表演豁度大方,以彩旦见长。随着文革的到来,这些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都止步不前。
现今的隆尧秧歌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形势日趋见好,尤其是2006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是给隆尧秧歌艺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与信心,重振秧歌的雄心壮志在以郝江申同志为团长的隆尧秧歌剧团里每一位秧歌艺人的心里翻腾跳跃。

以上演职人员共计24人,但在实际演出之时则根据剧团的需要增减人数,一方面是为了择优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节减开支。根据调查,全团30余人,只有3人属国家退休人员,有一定的收入保障,其他人员均为半农半艺职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给秧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在一起共谋秧歌的发展。“一个群体在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能够有文化的自主权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方李莉研究员这样反问。这样的现状对于隆尧秧歌来说谈创新发展是有相当难度的。令人惋惜的是郝江申同志已于今年年已经离世了,这对隆尧秧歌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综上所述,通过对隆尧秧歌传承人现状的考察,笔者发现有几点共同之处:1、这些隆尧秧歌的班社及传承人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而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组织、成立了班社;2、这些传承人都没有经过音乐理论上较为系统的学习,大都是凭借自身条件的优越性进行表演的;3、他们基本上都是以半务农半职业演出的形式存在着。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多多少少地阻碍了隆尧秧歌的发展。
三、隆尧秧歌的发展对策
面对着“现代化”这一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的影响,每个人、每件事都无法回避,也无法逃避。因此,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如何使隆尧秧歌继续生存、得到发展,甚至走向奢望中的繁荣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在守传统的前提下去创新,并在创新中保留传统是需要做出抉择的。要切实地做好保护发展隆尧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我们还应在以下方面下大力气: ①稳步推进立法程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样对于那些忽视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地方政府有了政策性的约束,使之逐步走向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模式上来。正如田青老师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根。”
②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落实到位。现存的文化遗产,大都是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经济拮据,资金不足,发展便无从谈起。加之当代人对于这些古老艺术的淡漠,也加剧了他们的消亡进程。笔者通过对河北隆尧秧歌的深入调查发现:隆尧秧歌剧团全团演职人员30余人,只有两三人有财政上的生活保障,其余全是半农半艺的状态,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的心情将全部精力放在共谋秧歌发展的事业上。这样的现状对于隆尧秧歌来说创新发展是有相当难度的。如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加大经济的投入,让这些艺人们能够后顾无忧,才能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隆尧秧歌的发展上来。
③保护隆尧秧歌工作,传承是关键。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呼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但是经过调查现实的情况是:众多的艺人由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另谋出路,或专心务农或外出打工,现实生活使他们无奈的放弃或半放弃自己所钟爱的艺术。而作为后来者,看到这些老艺人的实际生存状况,也就不愿再从事这些民间艺术了,造成了后继无人的后果。
④加大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力度,努力做到全民参与。大力宣传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而做到全民参与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现代文明对于新生一代影响深重,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无兴趣。正是这新生一代,却担负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引导他们怎样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几千年文明,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将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用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去。
愿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隆尧秧歌及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都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小满.中国民间音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新西兰]孙玫.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宋锋,李雁云.隆尧秧歌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4]唐景胜.隆尧秧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段学军,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李伟伟,邢台学院音乐系;
段晓军,石家庄学院音乐系。
关键词:隆尧秧歌;传承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48-3
一、秧歌与隆尧秧歌
众所周知,秧歌是我国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传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是劳动人民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讲究的是群众性和娱乐性,因此参与的人数众多,场面热烈非凡。发展到现在更成为了一种具有健身功能的舞蹈种类,大家在街头公园、社区的健身场所都能看到大爷大妈们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兴高采烈地舞起大秧歌。从字面上看隆尧秧歌就是流传在隆尧一带的秧歌,实则不然,隆尧秧歌实际指隆尧秧歌戏,又名隆平秧歌,属民间音乐戏曲类,包含了戏曲中歌、舞、故事情节这三要素,是河北省隆尧县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至今,冀南一带仍流传着:“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哼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民谣佳话。隆尧秧歌在民间有“包袱戏”的说法,百姓们常说:大秧歌戏演出简单,只要背一个包袱就能上演。
隆尧秧歌从它的产生、发展至现今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隆尧秧歌萌芽的种子即稻歌,是农民在稻田劳作之时或是休息之余,常以自编自曲的小曲挂在嘴边,用以消除劳累缓解疲乏,这种歌谣小曲称为稻歌。从它早期的演出形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農民在田间劳作的影子,这个时期隆尧秧歌音乐的特点即是徒歌干唱,一人一调。第二个阶段是稻歌在由田间地头向街头道旁挺进,由于是劳作休憩之余,不免几人聚在一起,说说唱唱,为稻歌摆脱枯燥的徒歌干唱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稻歌与当地的其他一些乡艺形式逐步融合,加进了简单的伴奏或是帮腔。因此这个时期的隆尧秧歌的表演多是一人台或是二人台的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三个阶段是隆尧秧歌在音乐唱腔上也大胆吸收采用了民
歌中一些因素,随着秧歌剧情的发展,剧中的人物也逐渐增多起来,最初只有小生、小旦、小丑,增加了青衣、老生、花脸等人物。表演也由二人台向三人台乃至多人台过渡。隆尧秧歌在由稻歌向秧歌发展的路上,不断地向当地的民间文艺学习,吸取百家所长,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在板式、唱腔、角色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隆尧秧歌传承人现状
隆尧秧歌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时间内才是隆尧秧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班社数量猛增,名家名段层出不穷以及剧本、剧目类别繁多,内容丰富多彩的状况。这一时期的隆尧秧歌分三路竞相发展:南路秧歌艺人多为任县安庄人,业余成家者居多,功底欠缺,但以唱功见长,故多演文戏,重唱乏武。先是以刘梅为代表,她主工青衣,形象秀丽,身条较好,尤以嗓音嫩气、甜脆、响亮出众,其表演活泼伶俐,动作表情异常传神。继刘梅之后是吴秋贵,他自幼学戏,工彩旦、小旦,功底深厚,唱腔优美动听,动作细腻大方,他还善于观察模拟现实生活细节,并运用于舞台表演之中,使表演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中路以隆尧、巨鹿班团为主,此路秧歌队伍,阵容整齐,人员搭配合理,实力雄厚,既重唱功,又擅武打,可谓文武兼备,因此名声最大。主要以段三桃和其妻孙金梅为代表,孙金梅主工彩旦,其形象秀丽,表演自然得当,不拘泥于形式。文戏、武戏样样拿得出手,唱法花哨轻快、有板有眼。其后是段胜月,主工青衣,其吐字清晰、唱调稳准、嗓音甜美,最大的特点是板眼准确无误,字正腔圆,甩腔之处委婉动听具有典型正统的隆尧秧歌的特点。她在艺术上极力拼搏,对于传统秧歌唱腔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北路秧歌以柏乡、宁晋、赵县、元氏一代为基地,较知名的艺人要数坤伶名角安平淑,她的先天嗓音条件极好,号称“十里音”。其唱腔婉转多韵、板头严准,表情飘逸自然,唱法多俏音巧腔,表演豁度大方,以彩旦见长。随着文革的到来,这些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都止步不前。
现今的隆尧秧歌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形势日趋见好,尤其是2006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更是给隆尧秧歌艺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与信心,重振秧歌的雄心壮志在以郝江申同志为团长的隆尧秧歌剧团里每一位秧歌艺人的心里翻腾跳跃。

以上演职人员共计24人,但在实际演出之时则根据剧团的需要增减人数,一方面是为了择优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节减开支。根据调查,全团30余人,只有3人属国家退休人员,有一定的收入保障,其他人员均为半农半艺职业,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给秧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在一起共谋秧歌的发展。“一个群体在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能够有文化的自主权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方李莉研究员这样反问。这样的现状对于隆尧秧歌来说谈创新发展是有相当难度的。令人惋惜的是郝江申同志已于今年年已经离世了,这对隆尧秧歌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综上所述,通过对隆尧秧歌传承人现状的考察,笔者发现有几点共同之处:1、这些隆尧秧歌的班社及传承人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而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并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组织、成立了班社;2、这些传承人都没有经过音乐理论上较为系统的学习,大都是凭借自身条件的优越性进行表演的;3、他们基本上都是以半务农半职业演出的形式存在着。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多多少少地阻碍了隆尧秧歌的发展。
三、隆尧秧歌的发展对策
面对着“现代化”这一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的影响,每个人、每件事都无法回避,也无法逃避。因此,面对着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如何使隆尧秧歌继续生存、得到发展,甚至走向奢望中的繁荣才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是固守传统,还是在守传统的前提下去创新,并在创新中保留传统是需要做出抉择的。要切实地做好保护发展隆尧秧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我们还应在以下方面下大力气: ①稳步推进立法程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样对于那些忽视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地方政府有了政策性的约束,使之逐步走向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模式上来。正如田青老师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根。”
②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落实到位。现存的文化遗产,大都是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经济拮据,资金不足,发展便无从谈起。加之当代人对于这些古老艺术的淡漠,也加剧了他们的消亡进程。笔者通过对河北隆尧秧歌的深入调查发现:隆尧秧歌剧团全团演职人员30余人,只有两三人有财政上的生活保障,其余全是半农半艺的状态,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的心情将全部精力放在共谋秧歌发展的事业上。这样的现状对于隆尧秧歌来说创新发展是有相当难度的。如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加大经济的投入,让这些艺人们能够后顾无忧,才能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隆尧秧歌的发展上来。
③保护隆尧秧歌工作,传承是关键。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呼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该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但是经过调查现实的情况是:众多的艺人由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另谋出路,或专心务农或外出打工,现实生活使他们无奈的放弃或半放弃自己所钟爱的艺术。而作为后来者,看到这些老艺人的实际生存状况,也就不愿再从事这些民间艺术了,造成了后继无人的后果。
④加大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力度,努力做到全民参与。大力宣传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而做到全民参与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但是现代文明对于新生一代影响深重,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无兴趣。正是这新生一代,却担负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引导他们怎样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几千年文明,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将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用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去。
愿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隆尧秧歌及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都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繁荣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小满.中国民间音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新西兰]孙玫.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宋锋,李雁云.隆尧秧歌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4]唐景胜.隆尧秧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段学军,河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李伟伟,邢台学院音乐系;
段晓军,石家庄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