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成长中的孩子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希望给孩子们更多相关的辅导和引导,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压力;改进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成长中的孩子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中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最近几年,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当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既是家庭、学校、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和竞争大,小学生身边的環境也随之急剧地变化。艾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父母、邻居、师生、伙伴、异性、合作或竞争的人们对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但是重要的影响,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要多。审视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向是良好的,但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小学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学习焦虑、厌学、孤独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给予学生有效的辅导和引导。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为学生创设安定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室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生活的环境,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家庭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表率行为,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教养等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支配的、干涉的,则孩子就会形成胆小、被动、依赖、消极的性格;相对来说,父母对孩子是关心的、支持的、宽容的,则孩子是乐观的、积极的、主动的、开朗的性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都在家庭的第一教室里学习知识,形成认知。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孟母三迁”“良禽择木而栖”这都很好地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热情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不惜花钱择校、择师,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正好说明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小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尤其是班级中度过的,所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世纪已经是一个用科技来说话的时代了,学生的自觉性和抵抗能力可以说非常低。电脑游戏的诱惑和电视广播中的不良宣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他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上绿色网站,合理有效地使用科技产品。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洁净的蓝天,让他们幸福、愉快、健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学生心理辅导,聆听学生的心声
在工作中,笔者特别注意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尽量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友谊、尊重、支持,获得安全感。尤其是对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帮助与关心的学生,更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诚恳、鼓励的态度面对他们,以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他们。例如,我们班的小郭同学,作为家里的“小皇帝”,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导致他非常自我,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摩擦,上课不听讲。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和与其家长进行了解,知道家人对他的溺爱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是他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导致有点多动,经过多年的求医后总算好了。另外,小郭同学总觉得父母对他不够好,经常埋怨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在学校也经常与同学敌对。笔者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把自己当成他的知心姐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他面对面沟通,课堂上有意识地向他提问,让他在班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同学们对他改观。笔者还请来小郭同学的家长,三方坐下来好好谈谈。经过多次的思想工作,他为班集体做的好事多了,在家对待父母的态度也缓和多了,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了。
(二)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小提问,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忽视孩子的微小提问。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因为不明白数学中的三角形如何证明,利用下课的时间去问老师。老师把沉甸甸的眼镜摘下来对我说:“你刚才上课的时候想什么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走开,去问明白的同学去。”自那以后,笔者再也不敢向数学老师提问了。当然笔者遇到的其实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也是极个别的,但当时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来说,却影响了其一生的决定。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经常以此时警醒自己要聆听孩子,注意孩子的提问,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即使是极小的一个问题,对孩子心灵的碰撞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老师不应该忽视孩子的提问。
(三)不断提高个人修养,重视学生的发展
有人说过,孩子跟谁长大,样子就像谁。简单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行为素养,除了教学生知识、文化、学习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所谓言传身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次在教学生字“拔”和“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记牢这两字,笔者特意编了一个小笑话:从前有一对双胞胎,一个非常臭美,一个非常朴实,臭美的孩子经常喜欢拨弄头发,结果一天天过去了,头发变光了,朴实的孩子长着乌黑的头发,请猜猜,哪个是“拔”和哪个是“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教育孩子识字的多一个方法,也可以让孩子积极向上,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去。
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境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当老师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也要一如既往地、充满自信地面对一切,以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认识领域比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教师必须对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感易知的灌输和引导。比如我们在进行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方法把困难解决。他们在解决难题的时候,发挥互助的精神及团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使他们具有广阔的胸怀,学会控制情绪,增强合作的意识。同时,活动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从而对症下药,找到疏导其心理问题的方法。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地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我们应当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老师、父母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端正教育思想,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压力;改进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成长中的孩子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中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最近几年,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当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既是家庭、学校、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和竞争大,小学生身边的環境也随之急剧地变化。艾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因素决定了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父母、邻居、师生、伙伴、异性、合作或竞争的人们对人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但是重要的影响,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要多。审视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向是良好的,但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小学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学习焦虑、厌学、孤独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给予学生有效的辅导和引导。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为学生创设安定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教室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生活的环境,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家庭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表率行为,以及父母对儿童的教养等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支配的、干涉的,则孩子就会形成胆小、被动、依赖、消极的性格;相对来说,父母对孩子是关心的、支持的、宽容的,则孩子是乐观的、积极的、主动的、开朗的性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都在家庭的第一教室里学习知识,形成认知。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孟母三迁”“良禽择木而栖”这都很好地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热情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甚至不惜花钱择校、择师,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正好说明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小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尤其是班级中度过的,所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校环境有助于学生获取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世纪已经是一个用科技来说话的时代了,学生的自觉性和抵抗能力可以说非常低。电脑游戏的诱惑和电视广播中的不良宣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他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尽量引导学生上绿色网站,合理有效地使用科技产品。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洁净的蓝天,让他们幸福、愉快、健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学生心理辅导,聆听学生的心声
在工作中,笔者特别注意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尽量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友谊、尊重、支持,获得安全感。尤其是对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帮助与关心的学生,更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诚恳、鼓励的态度面对他们,以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他们。例如,我们班的小郭同学,作为家里的“小皇帝”,要什么就有什么。这导致他非常自我,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摩擦,上课不听讲。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和与其家长进行了解,知道家人对他的溺爱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是他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导致有点多动,经过多年的求医后总算好了。另外,小郭同学总觉得父母对他不够好,经常埋怨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在学校也经常与同学敌对。笔者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把自己当成他的知心姐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跟他面对面沟通,课堂上有意识地向他提问,让他在班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让同学们对他改观。笔者还请来小郭同学的家长,三方坐下来好好谈谈。经过多次的思想工作,他为班集体做的好事多了,在家对待父母的态度也缓和多了,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家庭关系明显改善了。
(二)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小提问,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忽视孩子的微小提问。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因为不明白数学中的三角形如何证明,利用下课的时间去问老师。老师把沉甸甸的眼镜摘下来对我说:“你刚才上课的时候想什么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明白,走开,去问明白的同学去。”自那以后,笔者再也不敢向数学老师提问了。当然笔者遇到的其实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也是极个别的,但当时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来说,却影响了其一生的决定。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经常以此时警醒自己要聆听孩子,注意孩子的提问,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即使是极小的一个问题,对孩子心灵的碰撞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老师不应该忽视孩子的提问。
(三)不断提高个人修养,重视学生的发展
有人说过,孩子跟谁长大,样子就像谁。简单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行为素养,除了教学生知识、文化、学习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所谓言传身教,老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一次在教学生字“拔”和“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记牢这两字,笔者特意编了一个小笑话:从前有一对双胞胎,一个非常臭美,一个非常朴实,臭美的孩子经常喜欢拨弄头发,结果一天天过去了,头发变光了,朴实的孩子长着乌黑的头发,请猜猜,哪个是“拔”和哪个是“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教育孩子识字的多一个方法,也可以让孩子积极向上,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去。
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乐观的心境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当老师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也要一如既往地、充满自信地面对一切,以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
(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认识领域比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教师必须对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感易知的灌输和引导。比如我们在进行学习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方法把困难解决。他们在解决难题的时候,发挥互助的精神及团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使他们具有广阔的胸怀,学会控制情绪,增强合作的意识。同时,活动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从而对症下药,找到疏导其心理问题的方法。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孩子的身心得以更健康地发展,能够使孩子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我们应当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老师、父母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要端正教育思想,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