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醇酯交换对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耐迁移性影响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油酸甲酯与硬脂酸甲酯混合物为原料,经高碳醇酯交换、环氧化处理,制备了一系列环氧脂肪酸高碳醇酯生物基增塑剂.在此基础上,将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联用,确定了产物组成和结构,并将实验与分子模拟相结合,对比了高碳醇烷基链长及支链结构对这类增塑剂在聚氯乙烯(PVC)中耐迁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碳醇烷基链增长,环氧脂肪酸酯增塑剂的耐挥发性显著提高,耐萃取性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环氧脂肪酸甲酯塑化PVC膜的雾化值约为环氧脂肪酸正辛酯塑化PVC膜的2倍,而前者萃取质量损失率约为后者的一半.此外,高碳醇烷基链长对酯交换后增塑剂产物耐析出性能的影响规律则较复杂.最后,高碳醇烷基支链结构对这类增塑剂的耐挥发、耐萃取和耐析出性能的影响均较小.上述实验结果可为PVC用高物性增塑剂的分子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和熔融浸渍分别制备了短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PPS/SGF)和长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PPS/LG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PPS/SGF和PPS/L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10 MPa和122 MPa;弯曲强度分别为175 MPa和208 MPa;弯曲弹性模量分别为8 GPa和9 GPa;缺口冲击强度和无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7.7,11.9?kJ/m2和31,37?kJ/m2.PPS/LGF复合材
为探究丙烯基弹性体(PBE)对聚乳酸(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性能影响,以PBE共混改性PLA制备了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对其形貌结构、直径分布、力学性能、透气和过滤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BE含量的增加,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平均直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平均直径是3.96μm,且直径分布区间变宽;相对于纯PLA熔喷非织造材料,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韧性以及强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大,其中当PLA:PBE质量比为80:20时,PLA/PBE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强度
首先进行了低温耐磨材料选型,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碳纤维增强耐磨材料、玻璃纤维增强耐磨材料等四种耐磨材料中,通过性能对比优选聚四氟乙烯作为耐磨材料,其次运用模压一体化成型方法将耐磨材料与耐低温复合材料复合研制了一种耐低温承载耐磨复合材料座.最后对产品进行各种性能测试,低温下摩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优异,性能测试结果满足技术要求.产品界面强度优异,经过10000次低温承载疲劳试验后,耐磨层与复合材料的抗拉载荷大于7?kN;产品模拟实际工况通过了10000次低温承载摩擦疲劳试验,且试验后质量、尺寸稳定,
针对气压挤出3D打印方法打印高黏度材料(黏度>1000 Pa·s)时存在挤出缓慢、易堵塞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超声辅助的高黏度材料3D打印方法.首先,对超声辅助3D打印振动减摩机理进行分析,并模拟仿真了超声振动对高黏度材料打印速度的影响.然后,设计并搭建了超声辅助3D打印平台,并进行了高黏度材料挤出速度测试,研究了超声振动作用下振幅与喷嘴直径对于挤出速度的影响规律.最后,检验了打印成型精度,打印样件整体误差控制在1%内,结果表明,所提出高黏度材料超声辅助3D打印方法在大幅提高打印效率的同时,能够保证较高的打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以微波辐射加热方式代替传统油浴或水浴加热方式,研究了聚合体系中引发剂过硫酸钾的浓度、交联剂二乙烯苯与稳定剂α-甲基丙烯酸的体积比、微波功率大小对PS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传统加热方式,微波辐射加热方式极大地改善了PS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形貌.PS微球粒径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交联剂与稳定剂体积比及微波功率的增加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引发剂浓度为6.06×10–3 mol/L、交联剂与稳定剂体积比为2:1、微波辐射功率为3
分析了具有复杂结构的汽车手套箱外盖的结构工艺性,选择聚丙烯(PP),同时结合Moldex3D软件,采用UG软件对产品进行建模,针对翘曲产生主要原因,设计了传统水路冷却+隔水板冷却的混合冷却方案,冷却效率达到45.41%,是传统冷却水路的8.97%的5.06倍.在保证产品充时填整体剪切应力均匀、型腔和型芯的整体强度及尺寸精度、成型加强筋及转轴支架等复杂结构要求的前提下,优化设计了浇注系统、整体式型芯和型腔、液压斜滑快抽芯机构、模具总装图等,重点进行斜抽芯滑块机构设计.模具采用热流道潜伏式浇口形式,确保产品成
为研究自制的焦磷酸哌嗪类阻燃剂(FR-1420)对聚乳酸(PLA)的阻燃效果及阻燃机理,添加不同含量的FR-1420阻燃PLA,采用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LOI)、热重(TG)分析、锥形量热(CC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FR-1420质量分数为15%时,可使PLA的LOI提高至31%,垂直燃烧测试后样条表面形成致密的膨胀炭层,阻燃等级达到V–0级;TG结果表明,无卤阻燃PLA与纯PLA的热分解过程相似,但残炭率大幅度提高;CCT结果表明,FR-14
以己内酰胺为封闭剂对聚氨酯(PUR)预聚体进行封闭,将制得的封闭型PUR对酚醛树脂(PF)进行增韧改性.先探究了不同封闭率对封闭型PUR力学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改变封闭型PUR的添加量对PF进行改性,探究不同添加量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封闭型PUR的封闭效果和解封温度进行探究.利用热重(TG)分析仪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仪对封闭型PUR改性PF的热性能进行分析.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单臂摆锤冲击试验机对不同封闭率的封闭型PUR和不同添加量的改性PF进行
分析了某汽车灯饰面盖零件热流道双色注塑模具的设计过程,同时针对塑件的成型特性,以及双色注塑模的浇注系统设计难点(包括塑件内部碰穿多,容易有夹线缺陷;其四周滑块多,布置浇口、设计流道困难,产品外观表面品质要求高,正面外观不能有浇口痕迹),采用了热流道转冷流道和产品表面直接浇注的方法及热流道斜方向针阀热嘴点浇注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塑件浇注困难及热塑性硫化橡胶(TPV)软胶部位脱胶问题.为了解决塑件多方向倒扣脱模问题,采用两方向后模滑块、两方向隧道滑块、两方向后模先抽滑块的抽芯机构来实现脱模,同时设计了扣机来控制
为探究“金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承载组合的人工关节在体外的摩擦学性能,根据ASTM F732–2011标准,采用多种医用金属(316L不锈钢、钴基合金Stellite 21-S21和Stellite 22-S22)与PE-UHMW进行配副,利用“销-盘”摩擦试验机在牛血清润滑条件下进行了2百万次循环(Mc)磨损试验.同时,探讨了金属表面硬度与初始粗糙度对PE-UHMW磨损的潜在影响.PE-UHMW与S21,S22和316L配副的平均磨损因子分别为(1.33±0.19)×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