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磷酸哌嗪类阻燃剂阻燃PLA性能

来源 :工程塑料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自制的焦磷酸哌嗪类阻燃剂(FR-1420)对聚乳酸(PLA)的阻燃效果及阻燃机理,添加不同含量的FR-1420阻燃PLA,采用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LOI)、热重(TG)分析、锥形量热(CC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FR-1420质量分数为15%时,可使PLA的LOI提高至31%,垂直燃烧测试后样条表面形成致密的膨胀炭层,阻燃等级达到V–0级;TG结果表明,无卤阻燃PLA与纯PLA的热分解过程相似,但残炭率大幅度提高;CCT结果表明,FR-1420可以有效地降低PLA的火灾危险性,当FR-1420质量分数达到15%时,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速率分别降低至123?kW/m2和22 MJ/m2,降低幅度分别为54%和50%,同时减缓了质量损失;残炭的SEM分析发现,FR-1420通过催化PLA形成封闭蜂窝状连续膨胀炭层,抑制可燃气体的挥发、隔绝氧气与热量的传递,从而达到优异的阻燃效果.
其他文献
以纤维素纳米纤维为基体,聚乙烯醇、木质素为增塑剂,戊二醛为交联剂,并引入聚乙烯亚胺(PEI),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了具有水和pH响应形状记忆性能的复合膜.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表征膜的结构,通过水响应形状记忆回复性能测试、湿度为70%的空气、盐酸及氨水刺激形变测试研究膜的水和pH响应性能;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表征复合膜在吸水前后的拉伸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PEI用量可调节复合膜的化学交联和氢键网络结构.添加PEI能有效提高膜的水响应性能和力学性能.当PEI质量分数为2.5%时复合膜在水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碳纤维表面沉积铜膜制备了高效的电磁屏蔽材料,并通过调整磁控溅射时间和碳纤维单向布铺层层数,分析了磁控溅射改性方式和铺层层数对碳纤维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控溅射碳纤维表面铜膜沉积有利于碳纤维电磁屏蔽性能的改善.经磁控溅射改性处理后,碳纤维电磁屏蔽效能最小提高了37.73%,且电磁屏蔽性能随着磁控溅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碳纤维电磁屏蔽效能增加率则随磁控溅射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增加碳纤维织物铺层层数有利于碳纤维织物集合体电磁屏蔽性能的改善,但织物层间的不连续性对织物
采用熔融共混工艺和熔融浸渍分别制备了短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PPS/SGF)和长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PPS/LGF)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玻璃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PPS/SGF和PPS/LG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分别为110 MPa和122 MPa;弯曲强度分别为175 MPa和208 MPa;弯曲弹性模量分别为8 GPa和9 GPa;缺口冲击强度和无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7.7,11.9?kJ/m2和31,37?kJ/m2.PPS/LGF复合材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PS)微球,以微波辐射加热方式代替传统油浴或水浴加热方式,研究了聚合体系中引发剂过硫酸钾的浓度、交联剂二乙烯苯与稳定剂α-甲基丙烯酸的体积比、微波功率大小对PS微球形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传统加热方式,微波辐射加热方式极大地改善了PS微球的球形度和表面形貌.PS微球粒径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随着交联剂与稳定剂体积比及微波功率的增加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引发剂浓度为6.06×10–3 mol/L、交联剂与稳定剂体积比为2:1、微波辐射功率为3
分析了具有复杂结构的汽车手套箱外盖的结构工艺性,选择聚丙烯(PP),同时结合Moldex3D软件,采用UG软件对产品进行建模,针对翘曲产生主要原因,设计了传统水路冷却+隔水板冷却的混合冷却方案,冷却效率达到45.41%,是传统冷却水路的8.97%的5.06倍.在保证产品充时填整体剪切应力均匀、型腔和型芯的整体强度及尺寸精度、成型加强筋及转轴支架等复杂结构要求的前提下,优化设计了浇注系统、整体式型芯和型腔、液压斜滑快抽芯机构、模具总装图等,重点进行斜抽芯滑块机构设计.模具采用热流道潜伏式浇口形式,确保产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