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什么途径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强语言的修养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多思索、多观察,必将有所见;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驾驭文字。”他并且强调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一种方法
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解决训练的方式、方法问题。我们在“作文三级训练”的前两级训练中,我们在表达能力训练中提出并实践了写语感随笔的训练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感随笔是专门记录自己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的随笔,是自我训练的一种作业。凡是自己在听、读中对语言(他人的或自己的)发生了敏感,哪怕只有点点滴滴,都可作为语感随笔的内容。举一小段语感随笔的例子看一看:
今天下午学校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是高三学生联队对教师代表队。解说员是想赞扬学生队员。可是,话一出口,却是“你不要小看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我听了觉得很不是滋味。立刻查查成语词典,见“乳臭未干”条中写着“讥刺人年幼无知”,足见“乳臭未干”不仅是贬义词,而且特别有轻视年轻人的意思。小时候,常听别人骂:“这群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说人“乳臭未干”是决不会让人感到亲切和体验出受到赞赏的滋味的。解说员当然不会有意骂人,偏偏一句并非由衷的解说词大煞风景。其实,改成“羽毛未丰”,不就行了吗!
不分褒贬地用词,常常事与原违,闹出不是笑话的笑话。
这一小段语感隋笔,达到了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它写的是作者自己品味语言的心得;第二,这心得写得具体,有结合语言环境、结合生活体验的分析;第三,这心得写得集中,就一个语言实例入开掘,终于取得了运用语言的真切经验;第四,讲究章法、语言,初步做到了边研究,边实践。初写语感隋笔,只需达到这四点要求。
用写语感隋笔的方法进行训练,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帮助学生养成喜欢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读报,讨论问题,促膝谈心,处处都能找到研究语言的对象,因而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言敏感性增强的快慰。语言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注意揣摩他人的语言转而注意审慎对待自己的言谈,听读说写的能力都得到子相应的提高。因此,这种训练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两个原则
所谓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于语言的感觉。敏锐的语感对于读书、作文的意义,许多作家和语言学家都作过生动的阐述。语感的养成有无规律可循呢?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也说出个所以然。……但作家或诗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容懈怠的,多读名人的的著作,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未完需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得法,……”郭老这段话不仅讲出了语感形成的基础与途径,而且为进行语感训练指出了两个重要的原则。语感的养成靠语文教师在训练语感时,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是进行语感训练的第一原则。语感的养成还靠“自己的努力”,其途径便是“多读、熟读、烂读”。不过这种读决不是停留在记忆和借用上,而是要“于无法之中得其法”。这就提示我们,在语感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变生吞活剥地接受语言为融会贯通地吸收吸收语言。这是进行语感训练的第二个原则。
三、三种结合
语感训练是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一环。在语感训练中,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研究分寸感,离不开对于构成语言准确性的诸因素—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学习;研究畅达感,也不能不对句式、语序、句型变换、句间的逻辑关系、句子的修辞表现等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事实上,在语感训练中知识的学习和能力、习惯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这是第一种结合。
训练语感,就要寻找语言研究对象。这就要经常观察别人的语言,审度自己的语言。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寻找一切可能捕捉到研究对象的机会。因而自然地冲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把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自然地联系起来。这是第二种结合。
训练语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但是训练一经展开,其影响所及就不再限于语文一科。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就已看到学生在语感隋笔中研究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语言问题。这就债主语言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数学自然联系起来。这是第三种结合。
四、四项内容
敏锐的语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在语感训练中,应该抓住哪些基本的内容呢?经过对中学生语言实际的调查研究,我选定了语感训练的四项基本内容。这就是: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语言的分寸感,概括地说,就是对语言运用准确的一种敏感。语言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首要的是准确。因此,分寸感的训练可以说是其他类型语感训练的必要基础,在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的畅达感,就是对语言的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畅达是通顺的高标准,它不仅要求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求用语言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顺畅。有了分寸感和畅达感,在说和写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清通”,就可以接近“渐能驾驭文字”的地步了。
语言的情味感指的是在听、读、说、写中对语言所包含的情味的敏感。语言表达感情,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而且,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语言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情味感,才能在“治事接物”中把握住语言的真实而丰富的含义。情味感的训练不但对于说话、作文,而且对于语言品格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语言的形象感,指的是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态、意境的敏感。夏丐尊先生在讲到语感时曾说“在语感受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 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为什么呢?因为在字面的背后还有意境和情味。语言的形象感与情味感,都意在探究语言学的最大容量。因此具有这两方面的语言敏感的人,无论吸收语言与运用语言,都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进行语感训练,只排列出基本内容还是不够的。在每一类型语感的训练过程中,还需做出具体的安排,提出具体任务的要求,使接受训练的人有所遵循。例如在进行分寸感的训练时,我们就从“符合对象、把握程度、划定范围、确认褒贬”这四个方面,结合语感隋笔的实例,具体分析说明了分寸感的主要表现。
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一种方法
进行语感训练,首先要解决训练的方式、方法问题。我们在“作文三级训练”的前两级训练中,我们在表达能力训练中提出并实践了写语感随笔的训练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感随笔是专门记录自己自己学习语言的心得的随笔,是自我训练的一种作业。凡是自己在听、读中对语言(他人的或自己的)发生了敏感,哪怕只有点点滴滴,都可作为语感随笔的内容。举一小段语感随笔的例子看一看:
今天下午学校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篮球赛,是高三学生联队对教师代表队。解说员是想赞扬学生队员。可是,话一出口,却是“你不要小看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我听了觉得很不是滋味。立刻查查成语词典,见“乳臭未干”条中写着“讥刺人年幼无知”,足见“乳臭未干”不仅是贬义词,而且特别有轻视年轻人的意思。小时候,常听别人骂:“这群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说人“乳臭未干”是决不会让人感到亲切和体验出受到赞赏的滋味的。解说员当然不会有意骂人,偏偏一句并非由衷的解说词大煞风景。其实,改成“羽毛未丰”,不就行了吗!
不分褒贬地用词,常常事与原违,闹出不是笑话的笑话。
这一小段语感隋笔,达到了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它写的是作者自己品味语言的心得;第二,这心得写得具体,有结合语言环境、结合生活体验的分析;第三,这心得写得集中,就一个语言实例入开掘,终于取得了运用语言的真切经验;第四,讲究章法、语言,初步做到了边研究,边实践。初写语感隋笔,只需达到这四点要求。
用写语感隋笔的方法进行训练,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帮助学生养成喜欢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读报,讨论问题,促膝谈心,处处都能找到研究语言的对象,因而也时时都能感受到语言敏感性增强的快慰。语言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注意揣摩他人的语言转而注意审慎对待自己的言谈,听读说写的能力都得到子相应的提高。因此,这种训练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两个原则
所谓语感,简单地说,就是对于语言的感觉。敏锐的语感对于读书、作文的意义,许多作家和语言学家都作过生动的阐述。语感的养成有无规律可循呢?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也说出个所以然。……但作家或诗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容懈怠的,多读名人的的著作,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未完需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得法,……”郭老这段话不仅讲出了语感形成的基础与途径,而且为进行语感训练指出了两个重要的原则。语感的养成靠语文教师在训练语感时,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是进行语感训练的第一原则。语感的养成还靠“自己的努力”,其途径便是“多读、熟读、烂读”。不过这种读决不是停留在记忆和借用上,而是要“于无法之中得其法”。这就提示我们,在语感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变生吞活剥地接受语言为融会贯通地吸收吸收语言。这是进行语感训练的第二个原则。
三、三种结合
语感训练是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一环。在语感训练中,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不能忽视的。研究分寸感,离不开对于构成语言准确性的诸因素—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学习;研究畅达感,也不能不对句式、语序、句型变换、句间的逻辑关系、句子的修辞表现等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事实上,在语感训练中知识的学习和能力、习惯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这是第一种结合。
训练语感,就要寻找语言研究对象。这就要经常观察别人的语言,审度自己的语言。多读书报,多听广播,寻找一切可能捕捉到研究对象的机会。因而自然地冲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把课内外的学习活动自然地联系起来。这是第二种结合。
训练语感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但是训练一经展开,其影响所及就不再限于语文一科。我们在训练实践中就已看到学生在语感隋笔中研究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语言问题。这就债主语言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数学自然联系起来。这是第三种结合。
四、四项内容
敏锐的语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在语感训练中,应该抓住哪些基本的内容呢?经过对中学生语言实际的调查研究,我选定了语感训练的四项基本内容。这就是: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语言的分寸感,概括地说,就是对语言运用准确的一种敏感。语言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首要的是准确。因此,分寸感的训练可以说是其他类型语感训练的必要基础,在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的畅达感,就是对语言的通顺以至畅达的敏感。畅达是通顺的高标准,它不仅要求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求用语言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顺畅。有了分寸感和畅达感,在说和写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清通”,就可以接近“渐能驾驭文字”的地步了。
语言的情味感指的是在听、读、说、写中对语言所包含的情味的敏感。语言表达感情,常常不是浅白直露的,而且,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语言所蕴含的情味也会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有敏锐的情味感,才能在“治事接物”中把握住语言的真实而丰富的含义。情味感的训练不但对于说话、作文,而且对于语言品格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语言的形象感,指的是对语言所表达的情态、意境的敏感。夏丐尊先生在讲到语感时曾说“在语感受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 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为什么呢?因为在字面的背后还有意境和情味。语言的形象感与情味感,都意在探究语言学的最大容量。因此具有这两方面的语言敏感的人,无论吸收语言与运用语言,都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进行语感训练,只排列出基本内容还是不够的。在每一类型语感的训练过程中,还需做出具体的安排,提出具体任务的要求,使接受训练的人有所遵循。例如在进行分寸感的训练时,我们就从“符合对象、把握程度、划定范围、确认褒贬”这四个方面,结合语感隋笔的实例,具体分析说明了分寸感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