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在采风基础上写成的外国音乐教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x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掌握平等的音乐价值观,认识、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价值和意义的时代要求。从那时起,欧、美各国的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世界音乐课,中、小学教材里也加进了世界音乐方面的内容。20世纪末,当我国音乐教育界总结过去一百年的经验和教训时,大家都觉得在外国音乐教学方面,用欧洲专业艺术音乐取代世界各国音乐的做法存在较大问题。这一方面使国人的音乐视野变得十分狭窄;另一方面还在中国音乐界培养了“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妨碍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时,我国音乐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加强世界音乐的教学,向学生全面介绍全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作品,是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21世纪的第一年,国家教育部便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①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②两个重要文件。文件中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的内容应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在内,这两个文件中所说的“外国民族音乐”,就是欧美国家称为“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流行在各国民间的各民族传统音乐。2006年,教育部又颁发《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③,规定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应当开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并规定了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应当达到的要求。此后,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学指导纲要设定的基本框架,国内随即出版了几种有关外国民族音乐的教材。由于时间紧,又要涉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状况,所以这些教材大部分是翻译的,和我国学生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由国人编撰的教材,大多也是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材料及他们提供的材料编写的,缺乏第一手资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实际联系也不够密切。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数年的努力,由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杜亚雄先生和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陈景娥女士合作编著的《外国民族音乐》一书出版发行(杭州西泠印社2009年版)。初览该书,即感到其中似乎散发着浓浓的异国泥土的芳香,这本书和过去已见诸多外国音乐相关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根据第二手资料,也不是根据外国出版的唱片、影片说明,而是在参考国外诸多出版物资料的基础上,主要根据编著者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的数十个国家中进行实地调查、采风过程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编写的。该教程由十一章构成,第一章全面介绍了世界民族的概况,分析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诸多基本要素。后十章由点及面,分别介绍了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黑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音乐。作为第一作者的杜亚雄先生,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出国学习、考察和教学,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过田野调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这些国家民间音乐的情况有亲身的体验和较深的了解。陈景娥老师多年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教学,非常了解我国师范院校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由他们合作编写的这本教材,既包括了从国外采风得到的最新资料,又非常符合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
  一本好教材除了要把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外,还要给学生明确的基本概念。由于20世纪我国音乐教育主要侧重欧洲艺术音乐,在内容上特别强调学生对欧洲古典音乐中各种音乐形态的了解和掌握,这使我国音乐界的音乐视野普遍比较狭窄,对非欧音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很熟悉。非欧音乐中常常出现的在音高方面有变化的“腔音”,比大音程小、又比小音程大的“中音程”,几种节拍在不同声部同时出现的“复节拍”和从不同起点进入的“复节奏”等,一般中国学生都不很了解。本书在第一章《世界的音乐和音乐的世界》中对这些概念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用具体的实例,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实例进行了讲解。这样便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些音乐概念。如在解释“复节拍”时,书中指出:
  “在音乐作品进行中,不同声部同时采用不同节拍,便可以构成复节拍(polymeter),如中国戏曲中的“紧拉慢唱”和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中旋律为2/4拍,而伴奏为6/8拍的歌曲,都是复节拍。“紧拉慢唱”中的伴奏部分为“紧拉”,用均分律动,而其声乐部分则为“慢唱”,用非均分律动。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中常出现复节拍,如鼓点为6/8拍,沙锤打出3/4拍,木梆子敲出12/8拍,歌曲的节拍却是2/4拍。采用复节拍时,人们所关心的不是每一个独立的节拍或节奏型,而是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组合起来的一种节拍和节奏形态,就像是欧洲音乐中的复调作品所关心的不是每个旋律的独立性,而是许多不同旋律的组合一样。”④
  这里,作者结合我国戏曲音乐中普遍存在的“紧拉慢唱”将复节拍这个概念解释得非常清楚,而翻译国外的课本和根据国外材料编写的课本就没有这样解释复节拍的概念。
  一本好的音乐教材除了要给学生明确的基本概念之外,在内容安排方面一定要循序渐进,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音乐风格和作品开始,逐渐引导学生去熟悉新的音乐风格和作品。按照教育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外国民族音乐这门课程应当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后进行。学过中国民族音乐课的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已有一定程度的熟悉,而由于在历史上深受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日本和朝鲜的民族音乐和我国民族音乐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这两个民族所用的乐器几乎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和我国民族乐器的形制相近或相仿,在音乐形态方面也和我国音乐有更多的共同之处。本书从内容安排方面,便从日本、朝鲜、蒙古等诸邻国的音乐讲起,然后讲和我国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音乐风格比较接近的中亚音乐,以后讲东南亚、南亚、西亚等亚洲国家的音乐,最后再讲学生不太熟悉的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民间音乐,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内容安排合理,能使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拓宽。此外,两位编者强调“中外结合”,认为外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应当和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相结合,因此在书中结合我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讲解阿拉伯国家木卡姆,由近及远、中外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也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外国民族音乐。
  这本教材虽然覆盖面很大,涉及到五大洲十个不同音乐文化区,但在讲解每个文化区时,只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重点。日本是东亚国家的重点,印度为南亚的重点,中亚的重点为哈萨克斯坦,西亚和北非的重点为突尼斯,俄罗斯为欧洲的重点,非洲的重点为加纳,北美洲的重点是美国,拉丁美洲的重点为厄瓜多尔,大洋洲的重点为新西兰。编者之所以把这些国家作为重点,一是因为它们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亲自在这些国家做过田野调查。在介绍一个重点国家的音乐文化特点时,一般又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加以深入的分析。通过深入分析日本尺八独奏曲《仙鹤筑巢》指出了散板、腔音、音色变化等东亚音乐的普遍特点。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岛流行的《红花曲》,讲解了佳美兰音乐的音阶、节奏、织体、结构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总结了东南亚音乐的特点。又如在介绍美国音乐时,通过分析一首典型的12小节布鲁斯歌曲,指出12小节循环是西非洲音乐的特点,而和声的运用则是欧洲音乐的特点。通过这首歌曲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了布鲁斯和爵士乐的结构。这种点、面结合,重点分析一首乐曲的方法,既全面介绍了世界各个地区的音乐概况,又能避免了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的倾向,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关系的科学。把音乐这种既具民族特点又具共同要素的文化事象放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去进行探讨,是民族音乐的基本研究方法。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民族音乐学家,从文化背景入手,对一个个民族的音乐进行分析和讲解是本书又一个特点。使用固定节奏型是阿拉伯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作者结合阿拉伯语诗歌的特点,解释了阿拉伯语诗歌格律和固定节奏型的关系。作者还结合西非的语言,说明了西非音乐为什么和中国传统音乐一样大量地运用音高方面有所变化的“腔音”。在讲解俄罗斯音乐时,作者首先指出俄罗斯音乐中三拍子、三段体、三和弦、三声部的重要性,然后又结合俄罗斯人和欧洲绝大多数民族信仰的基督教,指出这些音乐形态和基督教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义“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有密切关系。从结合文化背景进行的分析和解释可以看出,作者通过田野工作了解到这些情况,而这种分析和解释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从课程教学论与教学方法的角度,两位编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外国民族音乐课应当贯彻听看结合、中外结合和讲奏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法。”⑤“听看结合”,即认为听和看缺一不可,听看的范围包括图片、幻灯片和录音、录像和文字等。二者的结合,无疑可使学生在相对的时间空间内获取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信息。“中外结合”,即通过如前所述比对手法,使学生感知和加深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各民族音乐的个性与共性艺术文化特征。“讲奏结合”,即适时地加入实践性认知活动。希望任课老师不仅讲,而且领着学生一起来试唱、试奏。认为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变得更有趣。为了实现“听看结合”,两位编者准备了大量图片资料,这些资料中有不少是在国外进行田野考察时录制和拍摄的。图片和照片密切配合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乐器的形制和]奏乐曲的文化背景。为了能够实现“讲奏结合”,本书包括一百多首世界各国优秀民歌和民间乐曲。所选的一些作品是由编者在国外采访的过程中录制和记录的,为方便同学们]唱,编者将这些歌曲的歌词译成了汉文。为使同学们了解原文,同时又提供了不少歌曲的原文歌词。这些歌曲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得的外国音乐实例。
  概而论之,《外国民族音乐》一书的优点有三:其一,把音乐文化置于全球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予以解读,由点及面,全面铺开,理念新颖,方法得当,内容丰富多彩,论述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征。其二,以调查研究入手的实证性学术方法为基础,较多地使用了来自田野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使该书中的许多内容带有重要的原创性价值。其三,图、文、声、谱资料齐备,直观生动地展示了各国、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总体上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值得向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广大师生推荐,同时也可作为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诚然,虽说该书带有少见的异国他乡泥土的芳香,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看点和亮点,但毕竟金无足赤,器无全美,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为使之日臻完善,在此仅提出自己的一些希望和建议:其一,由于该书着重立足于一手资料来源,希望作者能继续涉足更多的国度和地区,不断地扩展和充实书中的内容和体例,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异国音乐风情。其二,多元文化视野已成为当今世界学术理论与学术实践的不竭思维源泉,对于各国、各民族音乐的共性与个性品质、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属性等方面的研究,仍处在探索与试验阶段,作为一部外国音乐教育的蓝本,建议能及时吸纳多学科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再版时力争在此领域做出更大的突破。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教育部《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6年11月颁。
  ④杜亚雄、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第一章,杭州:西泠印社2009年版第17页。
  ⑤杜亚雄、陈景娥《外国民族音乐》前言,杭州:西泠印社2009年版第6页。
  
  李荣有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涉足舞剧音乐创作的诸多中国作曲家中,郑冰的名字越来越受到关注。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极地回声》(文化部首届舞剧调演优秀作曲奖)、《二泉映月》(文化部第四届精品工程入选舞剧),至前不久由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与上海歌剧院合作出品、上海歌剧院舞剧团演出的舞剧《周璇》的音乐,郑冰的舞剧音乐创作已走入了他的成熟阶段。    一、特定的题材精心的创意    2010年春节前夕,上海大剧院上演了舞
2011年6月13日,顶着“世界首位电子管风琴专业博士”光环的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管风琴]奏家沈媛,在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首场题为“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对话”的毕业归国音乐会。对于这种形式独特的音乐会,即使是见多识广的音乐学院的师生也很少看到,因此当晚的]奏厅中座无虚席,很多慕名而来的听众更是站着听完整场音乐会。   沈媛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沈晓明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琴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我只是不断强调惩罚的副作用  当医生问诊时,通常先由患者述说症状,医生了解基本情况后开出各种检查单,等检查结果出来确诊后,医生着手开始治疗。  在教师工作坊中,教师列举了学生的种种行为问题,简单梳理如下:有的老师认为最严重的是伤害他人;有的老师认为这只是极端情况,扰乱课堂秩序最不能接受,因为日复一日地折腾老师和同学;有的老师最不能接受欺骗和偷窃,“这是品格问题……”你看,就哪些行为问题更严重,教师
记忆中的王羽佳仍是那个笑容恬淡,演奏风格从容淡定的天才儿童。时光荏苒,如今,22岁  的王羽佳早已破茧成蝶、声名鹊起。近年来,她先后与众多世界重量级指挥大师和乐团合作,签约著名的DG唱片公司,成为世界古典乐坛上一颗夺目的新星。从记忆中的天才少年,到生活中活泼随性的时尚女孩,再到音乐会上大气磅礴的钢琴家,这之间的形象转换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王羽佳1987年出生于北京,自6岁起学习钢琴,之后
2007年5月22日和24日,人民音乐出版社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推出了两台“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以下简称“曲库”)音乐会,并组织了“曲库”的学术研讨会,同时将刚刚出版的15部交响音乐总谱正式推向市场。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对这一系列活动表示赞许的同时,人们也提出疑问:作为习惯于在“幕后”工作的音乐出版社,这一次为什么要跑到“前台”来组织音乐会演出等系列活动呢?下面我从音乐出版人的角度谈
2008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年份,也是高为杰先生五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喜获丰收的一年。12月1日晚,北京音乐厅乐声飘扬,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民族音乐成果系列展演——高为杰作品音乐会”成功举办。音乐会演奏了他的弦乐四重奏《远讯》,钢琴曲《秋野》、《冬雪》,管弦乐《歌与舞》、《日之思》,中提琴与乐队《玄梦》,打击乐与管弦乐队《远梦》等10部作品。这些作品是从高先生的几十部作品中精心挑选出
2009年2月13日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先驱者蔡仲德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值此之际,追思和回顾蔡先生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开拓性的突出贡献,研究、借鉴蔡先生在此学科领域中的成果,并以此引起学界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这是寄托我们对蔡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最好的缅怀和纪念之情!  关于蔡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学科研究中富有开拓性的突出成果和贡献,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理解、感受,
蒙特·杨(La Monte Young,1935—)作为简约主义(Minimalism)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创作活动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持续到80年代初。在此期间,他的创作涉猎了他所能接触到和感兴趣的所有新式音乐创作媒介、手段以及观念。然而,杨一直坚持“持续音高”的使用,这种手法也一直贯穿他不同潮流创作的始终,这成为他划归为简约主义代表作曲家的主要原因。笔者将他的创作大致归纳为“寻找持续
坐在那里,带着一种真诚的温暖。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荣辱早已悄然沉淀于那沉静的笑容之中,而目光里的那份从容与执著则使这位耄耋老者的神采熠熠生辉,散发独特的感染力。他,就是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  美丽其格是蒙古族古老“潮尔”艺术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完善者——色拉西大师的得意门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音乐学院招收培养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更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派往苏联学习作曲的六位音乐家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作曲家。
中国有传统复调音乐吗?或者说,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复调吗?如此提问,也许会受以“幼稚”的嘲讽,因为答案似乎毋庸置疑:技术繁复、逻辑严密的复调是西方音乐的专长,与高度发展的西方音乐相比,中国多声音乐相当薄弱,充其量大多是一些支声复调的成分,或者是某些领域的一些片断的复调因素。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几乎极少存在有意识的多声音乐,更不要说符合基于特定逻辑思维的复调音乐了。  类似的观点长期且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