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候,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他想给儿子请一位先生,让愚蠢的儿子变得聪明起来,可又舍不得酬金,因此,一直找不着。有一天早上,一位先生慕名找上门来,对财主说他愿意教他的儿子,不要报酬,只给一日三餐就行。财主听了很高兴,叫管家准备纸、笔、墨、砚,让先生立下字据,怕他反悔。先生笔走龙蛇,纸上跃然出现了16个字——“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行一碗青菜足矣”!
财主一看,大笑道:“行!行!先生快请署名吧!”
先生说:“老爷您先来!”
财主爽快地接过笔,小心翼翼地书上自己的大名,并连声催促先生:“快,快写上你的名号”。
先生二话没说,接过笔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随后在句中点了几点,接着对财主说:“老爷,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吃早饭了吧!”
“对,该吃早饭了。管家,看看早饭熟了没有,先生吃完早饭好早点忙活呢!哦!别忘了叫个青菜。”
“老爷,您弄错了,不只是青菜,还有鱼肉呀!”先生立即纠正。
“什么,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你还想反悔?”
“老爷,请您看仔细点。”先生展开了刚写的字据送上去说。
“不用,我记得很清楚,上面不是写着‘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行,一碗青菜足矣’么?那不是叫碗青菜还叫什么?”
“不,我们写的是‘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行,一碗青菜足矣’。二荤一素,不信?您瞧瞧。”
“嗯,我看看,天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上当了……”
多年过去了,这则故事却让我记忆犹新,不单是故事的情节有意思,先生对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更让人回味。
这位先生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错觉蒙蔽了财主,以为只要一碗青菜就够了。殊不知,先生借签名之机补上了几个标点,随即,字据的意思完全改变,由一碗青菜变成大肉、大鸭外加青菜。
如今,作为人师,我明白标点在语文学科中的“点金”之用,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还悟出了标点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点金”的效果。
现在就以两道应用题来作比较说明:
1.奥运村修一条水渠,上旬完成了全长的25%。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2.奥运村修一条水渠,上旬完成了全长的25%,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初看这两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甚至连字数都相同,但它们的意义差别很大,追其根源,就是题中那个小小的标点起了作用。
请看题1中的第一个条件:“上旬完成了全长的25%。”与第二个条件“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两个条件中有一个小小的句号,这个句号便把上、中两句完全分割,解题思路就可理解为200所对应的分率是,要求这条水渠的总长就是求单位“1”的数,即200÷。
再看题2中的“上句完成了全长的25%”与“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两个条件,它们中间都有一个小小的逗号,只是一个逗号的差别,但却与上题的解题思路截然不同。因为,这时题中200所对应的分率已不再是,而是25%与的和,于是,要求这条水渠的总长,只要用200÷(25%+)就可。
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题目,就因为中间小小的标点变化,却使单位“1”所对应的分率发生了变化,因此,整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差之千里。在这里,标点成了解题的关键。
可见,“标点”这支“点金”之笔不但可以在语文这块广阔的天地中“大展拳脚”,还可以在数学这片天地中“舞刀弄枪”,只要我们掌握标点,认识标点,巧妙地运用标点,语文的无穷趣味便可尽收眼底,数学解题的巧妙之门也会向你敞开。◆(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珠坑良高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财主一看,大笑道:“行!行!先生快请署名吧!”
先生说:“老爷您先来!”
财主爽快地接过笔,小心翼翼地书上自己的大名,并连声催促先生:“快,快写上你的名号”。
先生二话没说,接过笔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随后在句中点了几点,接着对财主说:“老爷,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吃早饭了吧!”
“对,该吃早饭了。管家,看看早饭熟了没有,先生吃完早饭好早点忙活呢!哦!别忘了叫个青菜。”
“老爷,您弄错了,不只是青菜,还有鱼肉呀!”先生立即纠正。
“什么,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你还想反悔?”
“老爷,请您看仔细点。”先生展开了刚写的字据送上去说。
“不用,我记得很清楚,上面不是写着‘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行,一碗青菜足矣’么?那不是叫碗青菜还叫什么?”
“不,我们写的是‘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行,一碗青菜足矣’。二荤一素,不信?您瞧瞧。”
“嗯,我看看,天啊!这是怎么回事?我上当了……”
多年过去了,这则故事却让我记忆犹新,不单是故事的情节有意思,先生对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更让人回味。
这位先生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错觉蒙蔽了财主,以为只要一碗青菜就够了。殊不知,先生借签名之机补上了几个标点,随即,字据的意思完全改变,由一碗青菜变成大肉、大鸭外加青菜。
如今,作为人师,我明白标点在语文学科中的“点金”之用,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还悟出了标点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点金”的效果。
现在就以两道应用题来作比较说明:
1.奥运村修一条水渠,上旬完成了全长的25%。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2.奥运村修一条水渠,上旬完成了全长的25%,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初看这两道题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甚至连字数都相同,但它们的意义差别很大,追其根源,就是题中那个小小的标点起了作用。
请看题1中的第一个条件:“上旬完成了全长的25%。”与第二个条件“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两个条件中有一个小小的句号,这个句号便把上、中两句完全分割,解题思路就可理解为200所对应的分率是,要求这条水渠的总长就是求单位“1”的数,即200÷。
再看题2中的“上句完成了全长的25%”与“中旬完成了全长的,正好修了200米”这两个条件,它们中间都有一个小小的逗号,只是一个逗号的差别,但却与上题的解题思路截然不同。因为,这时题中200所对应的分率已不再是,而是25%与的和,于是,要求这条水渠的总长,只要用200÷(25%+)就可。
两个几乎完全相同的题目,就因为中间小小的标点变化,却使单位“1”所对应的分率发生了变化,因此,整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差之千里。在这里,标点成了解题的关键。
可见,“标点”这支“点金”之笔不但可以在语文这块广阔的天地中“大展拳脚”,还可以在数学这片天地中“舞刀弄枪”,只要我们掌握标点,认识标点,巧妙地运用标点,语文的无穷趣味便可尽收眼底,数学解题的巧妙之门也会向你敞开。◆(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珠坑良高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