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素材、书信、话剧剧本是构成《蛙》这部作品的三种文体。结构纵观全文,可以将文章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叙述不同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同样饱受“政治压迫”的生命故事;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学素材,创作蝌蝌期待已久的话剧剧本,通过文学的方式,将日常的琐碎融于艺术的美感中。因此,《蛙》不仅仅是对计划生育政策得失的深刻反思,更是历史与文学的一种转化,如何处理文学素材中中国人的起起落落、繁杂经历和多变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蛙;生命;政治;结构
《蛙》全文有一个主线,即生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鼓励生育,家长去公社落户口,可以领到一丈六尺五寸布票、两斤豆油,生了双胞胎的还可以获得加倍的奖励,这给平民百姓一个传统的观念:国家缺人呢,国家等着用人呢。可到了1956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给社会带来了压力,毛主席说:“人类应该控制自己,做有计划的增长。”而这里所说的“控制”“有计划”,即意味着“政治”开始掌控“生命”,使“生命”服务于现代国家的“政治”目的。按现代性的逻辑思考中国历史的发展,“计划生育”便是其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奈何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要先控制人口,因此,我们不能将“计划生育”视为集权国家对人性人权的侵犯和戕害,而应理解为政治对生命的一种控制和压制。《蛙》也是触及了这一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展开了五部内容的叙述。
从时间的纵向观察,不难发现在蝌蝌写给日本衫谷义人的文学素材中,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一段时期赋有时代特点的经历,并伴随着笔者蝌蝌对自我的反省,也是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面反思的镜子,体现了蝌蝌由一只长尾小蝌蚪变成一只硕大的青蛙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中,时间段为1955—1957年:
“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黄金时代,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姑姑双眼发亮,心驰神往地说: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
这段话充满抒情意境,将姑姑那段春风得意接生的日子写得活灵活现。然而,却以姑姑在批斗大会中被认为与走资派杨林姘居,与叛徒王小倜秘密联络,而残酷逼问之时,冰层塌裂,许多人落入水中的场面收尾。剧情发展得有条不紊,却离奇丰富,经历的巨大反差让这个人物形象逐渐饱满。第二部是毛泽东控制生育的时期,以蝌蝌的第一任妻子怀上二胎却被姑姑强行做人流,但由于出血过多身亡手术台为结尾。第三部讲述的是姑姑搜寻王胆,并与王胆一家在湍急的河流中的“木筏追击”,王胆为了能生下胎中的婴儿,争取一切拖延时间的办法想把孩子提前生下从而让孩子获得公民身份的保障,但不幸的是,王胆在木筏追击战中死在了血泊之中,但其女儿陈眉存活了下来。从前三部看,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计划生育下无数妇女饱受着政治的压迫,“政治”像一把沾满血腥的锋刀间接地扼杀了一个个胎中鲜活生命,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掌控人口出生率,并造成了大量生命被残酷扼杀的过程。“政治”已逐渐融入到“生命”之中。前三部分的黑纸白字间充满着血腥压抑的气氛,在第四部分,则不再突出“死亡”,转而描述新生命的诞生,时代在不断发展,于是有了“代孕”这种新的生育方式,这似乎有悖于伦理道德,蝌蝌也纠结于自己代孕而来的儿子的出生,但最终以其儿子的顺利出生并且获得中国公民的身份结束了整个文学素材的部分。
但从这样的结构来看,貌似前三部分叙述的是“生命”受“政治”压迫不断被扼杀,而第四部分则是“生命”摆脱了“政治”掌控的魔爪,踏上了生育的新时期。但事实上,第四部分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正如蝌蝌在给衫谷义人的信中写道:
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显微镜下……至于我自己,确实是想用这种向您诉说的方式,忏悔自己犯下的罪,并希望找到一种减轻罪过的方法。
这是蝌蝌赎罪的一种方式,我们不禁疑惑:蝌蝌赎什么罪?他没有像姑姑一样用自己的沾满鲜血的双手扼杀生命,又何谈赎罪?他认为是自己是杀死第一任妻子王仁美和她胎中孩子的凶手,于是他需要以这个孩子的出世作为弥补,即便他是陈眉代孕出来的孩子。在确定这个想法前,他反复纠结过,但最终向自己妥协了,“不是社会出现了问题,而是我自己出现了问题。”在此部分,主人公不再是姑姑,内容大概讲述了牛蛙养殖场场主袁腮暗地里经营的代孕中心里,小狮子求子心切,悄悄把蝌蝌的精子交给了代孕中心,由蝌蝌同学陈鼻的女儿陈眉代孕,蝌蝌得知这一消息时难以接受,执意打掉陈眉胎中自己的孩子,觉得代孕有悖于伦理道德,也违反了法律,在自己良心上过不去。但紧接着情节反转,他认为这是老天赐给他的宝宝,他的苦,都是为他而受,生下他,就能将罪过弥补。
总而观之,《蛙》中的五个部分划分得有依有据,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每一个部分的重点相互递进衔接,都反映着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莫言是作者,但这本书看似就是另一个笔者——莫言笔下的叙述者蝌蝌——写的,为了给衫谷义人写下完成伟大剧作的生活材料,蝌蝌在前三部都以描写姑姑为主,而蝌蝌自身也同时在经历着计劃生育带给人心的痛苦压抑,他的心理逐渐变得扭曲,写出来的文章、主角也随故事情节的突变而转换。这样一看,就如同蝌蝌在写日记,因为自己内心的扭曲,文章的重点和目的也因此转移。事实上,蝌蝌心理的变化也是整本小说要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浅阅则怪,但细品则能悟出它所表达的意思,出神入化,不禁让人感叹于莫言将历史中、生活中的日常琐碎融于文学美感的高超技法。
参考文献:
[1]左秀.制度困境下的生命追思[D].西南大学,2013.
[2]王春林.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评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0,03:46-48.
[3]张勐.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J].南方文坛,2010,03:52-54.
[4]刘郁琪.莫言小说《蛙》的书信体叙事[J].学理论,2010,20:185-188.
[5]张洁.浅析莫言《蛙》中的罪与救赎[J].作家,2013,14:4-5.
[6]廖先怀.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莫言《蛙》之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6:68-70.
[7]许冉君.莫言《蛙》的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9:60-62.
关键词:蛙;生命;政治;结构
《蛙》全文有一个主线,即生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鼓励生育,家长去公社落户口,可以领到一丈六尺五寸布票、两斤豆油,生了双胞胎的还可以获得加倍的奖励,这给平民百姓一个传统的观念:国家缺人呢,国家等着用人呢。可到了1956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给社会带来了压力,毛主席说:“人类应该控制自己,做有计划的增长。”而这里所说的“控制”“有计划”,即意味着“政治”开始掌控“生命”,使“生命”服务于现代国家的“政治”目的。按现代性的逻辑思考中国历史的发展,“计划生育”便是其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奈何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壮大,就要先控制人口,因此,我们不能将“计划生育”视为集权国家对人性人权的侵犯和戕害,而应理解为政治对生命的一种控制和压制。《蛙》也是触及了这一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展开了五部内容的叙述。
从时间的纵向观察,不难发现在蝌蝌写给日本衫谷义人的文学素材中,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一段时期赋有时代特点的经历,并伴随着笔者蝌蝌对自我的反省,也是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面反思的镜子,体现了蝌蝌由一只长尾小蝌蚪变成一只硕大的青蛙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中,时间段为1955—1957年:
“那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黄金时代,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姑姑双眼发亮,心驰神往地说: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
这段话充满抒情意境,将姑姑那段春风得意接生的日子写得活灵活现。然而,却以姑姑在批斗大会中被认为与走资派杨林姘居,与叛徒王小倜秘密联络,而残酷逼问之时,冰层塌裂,许多人落入水中的场面收尾。剧情发展得有条不紊,却离奇丰富,经历的巨大反差让这个人物形象逐渐饱满。第二部是毛泽东控制生育的时期,以蝌蝌的第一任妻子怀上二胎却被姑姑强行做人流,但由于出血过多身亡手术台为结尾。第三部讲述的是姑姑搜寻王胆,并与王胆一家在湍急的河流中的“木筏追击”,王胆为了能生下胎中的婴儿,争取一切拖延时间的办法想把孩子提前生下从而让孩子获得公民身份的保障,但不幸的是,王胆在木筏追击战中死在了血泊之中,但其女儿陈眉存活了下来。从前三部看,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六十年,计划生育下无数妇女饱受着政治的压迫,“政治”像一把沾满血腥的锋刀间接地扼杀了一个个胎中鲜活生命,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掌控人口出生率,并造成了大量生命被残酷扼杀的过程。“政治”已逐渐融入到“生命”之中。前三部分的黑纸白字间充满着血腥压抑的气氛,在第四部分,则不再突出“死亡”,转而描述新生命的诞生,时代在不断发展,于是有了“代孕”这种新的生育方式,这似乎有悖于伦理道德,蝌蝌也纠结于自己代孕而来的儿子的出生,但最终以其儿子的顺利出生并且获得中国公民的身份结束了整个文学素材的部分。
但从这样的结构来看,貌似前三部分叙述的是“生命”受“政治”压迫不断被扼杀,而第四部分则是“生命”摆脱了“政治”掌控的魔爪,踏上了生育的新时期。但事实上,第四部分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正如蝌蝌在给衫谷义人的信中写道:
我觉得还应该写人生中最尴尬的事,写人生中最狼狈的境地。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显微镜下……至于我自己,确实是想用这种向您诉说的方式,忏悔自己犯下的罪,并希望找到一种减轻罪过的方法。
这是蝌蝌赎罪的一种方式,我们不禁疑惑:蝌蝌赎什么罪?他没有像姑姑一样用自己的沾满鲜血的双手扼杀生命,又何谈赎罪?他认为是自己是杀死第一任妻子王仁美和她胎中孩子的凶手,于是他需要以这个孩子的出世作为弥补,即便他是陈眉代孕出来的孩子。在确定这个想法前,他反复纠结过,但最终向自己妥协了,“不是社会出现了问题,而是我自己出现了问题。”在此部分,主人公不再是姑姑,内容大概讲述了牛蛙养殖场场主袁腮暗地里经营的代孕中心里,小狮子求子心切,悄悄把蝌蝌的精子交给了代孕中心,由蝌蝌同学陈鼻的女儿陈眉代孕,蝌蝌得知这一消息时难以接受,执意打掉陈眉胎中自己的孩子,觉得代孕有悖于伦理道德,也违反了法律,在自己良心上过不去。但紧接着情节反转,他认为这是老天赐给他的宝宝,他的苦,都是为他而受,生下他,就能将罪过弥补。
总而观之,《蛙》中的五个部分划分得有依有据,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每一个部分的重点相互递进衔接,都反映着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莫言是作者,但这本书看似就是另一个笔者——莫言笔下的叙述者蝌蝌——写的,为了给衫谷义人写下完成伟大剧作的生活材料,蝌蝌在前三部都以描写姑姑为主,而蝌蝌自身也同时在经历着计劃生育带给人心的痛苦压抑,他的心理逐渐变得扭曲,写出来的文章、主角也随故事情节的突变而转换。这样一看,就如同蝌蝌在写日记,因为自己内心的扭曲,文章的重点和目的也因此转移。事实上,蝌蝌心理的变化也是整本小说要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浅阅则怪,但细品则能悟出它所表达的意思,出神入化,不禁让人感叹于莫言将历史中、生活中的日常琐碎融于文学美感的高超技法。
参考文献:
[1]左秀.制度困境下的生命追思[D].西南大学,2013.
[2]王春林.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评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0,03:46-48.
[3]张勐.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J].南方文坛,2010,03:52-54.
[4]刘郁琪.莫言小说《蛙》的书信体叙事[J].学理论,2010,20:185-188.
[5]张洁.浅析莫言《蛙》中的罪与救赎[J].作家,2013,14:4-5.
[6]廖先怀.生殖崇拜视角下原始生命的回归——莫言《蛙》之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6:68-70.
[7]许冉君.莫言《蛙》的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