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①

来源 :中国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惠,大而言之来自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小而言之来自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人伦关怀。普惠金融倡导人人具有同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这不是简单的扶贫,是将对贫困人群的援助与商业可持续结合。援助体现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即强势群体给弱势群体以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转移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程序的力量弥补,但是因为转移支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制度成本和组织成本很高,对此,群体间的交叉互助更可行,农村合作金融和新型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与政府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不足,所以必须构建市场、政府、农村合作金融密切结合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金融伦理 农村合作金融 互联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c)-030-03
  1 农村普惠金融的内涵
  1.1 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会上提出的,其含义是能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服务的金融体系,所以建立为全社会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是普惠金融的宗旨。这个体系可以使企业和家庭只要支付合理成本就可以获得金融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同时普惠金融体系不是简单的扶贫,而是以政府援助和市场机制两个方面为内生动力完成的,在商业上是可持续的。因此,从市场上要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从政府层面要进行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政府干预,从金融机构层面要确保内控严密稳健运行,从监管部门层面要进行审慎性监督。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金融服务的可获性不断得到提升,保证贫穷人口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另外,普惠金融体系提供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不是一时的,是确保能够长期提供金融服务的。
  1.2 农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细化
  农村各群体基本都是弱势群体,由于地理限制、受教育程度以及观念落后等因素使这些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和方法接近金融机构,在利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排斥。农村金融排斥是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所以农村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是普惠金融的升级和细化。农村普惠金融强调能为农村广大居民提供有效的、低成本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主要通过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物理的、有形的服务网点、多层次的服务产品、优质的服务方式,同时通过宣传丰富农村居民金融知识,启动农村居民金融理念、拓寬农村居民金融理财渠道等。
  1.3 建立完整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
  首先,完整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和广覆盖的,要能满足或者适应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所以应保证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获得基础金融服务的程度,体现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广化和深化。其次,完整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要能使农村各群体特别是贫困、低收入农户获得合理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成本。最后,完整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要使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在商业上可持续,并将对农村各群体的金融援助与商业可持续相结合。
  2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2.1 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上有偏差
  我们对“普惠”的研究往往是要如何操作普惠金融,也就是为了让弱势群体能均等地获得金融服务,那么我们要研究如何设计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那么这就会使普惠相对于市场的某种矫正,也就是市场有普惠的也有非普惠的,将非普惠的矫正成为普惠的或者直接规避非普惠的就叫做“普惠”,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样普惠金融观念落实到实际中时会迅速异化为非普惠金融。另外,普惠是覆盖所有人,但我们对普惠的理解往往是针对弱势群体去设计金融服务和产品,认为弱势群体是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但当我们推行这种普惠金融时往往会牺牲另外一些群体的利益为前提,那么这样的普惠是不可持续的。
  2.2 禀赋差异导致农村获得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人生而不同,禀赋差异的客观存在会势必造成要素分配、收入和财富的差异。这种不同,先天会造成价值观及偏好不同,后天是在一定游戏规则下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等性。所以,农村各群体在获得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都不足。
  2.2.1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要求的一些抵押担保物品农村各群体没办法满足。许多农业大户的经营效益很好也非常有市场发展潜力,但比较缺乏资金,因而缺乏符合要求的抵押物,就没有办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首先由于诸多政策法规的约束,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等权益在进行抵押贷款时还会受到限制;其次在法律上,农产品、林业资源因为自然风险较大,所以不能作为抵押物,那么虽然规定贷款扶持农业、林业,但是符合要求的抵押物很难选择。最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落后,信用档案建设信息不全,信用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养殖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户个人在信贷时很难实行信用担保。
  2.2.2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在农业保险经营实践中,无论是植业保险还是养殖业保险,都是大规模或大面积投保与承保,一旦危机发生,需要大范围承保才能分散,也要投入大量精力处理,这就需要既有农业技术知识又有农业保险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农业保险的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农业保险在实践中,由于农民保险意识相对淡薄,保险热情缺乏,经济损失承受能力弱,对政府救济过度依赖,需要更艰巨的改进才能建立正式的保险关系。
  2.3 商业上不可持续导致实行普惠金融的动力不足
  普惠如果等同于扶贫或者特殊照顾,那么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应会出现说得多做得少,或者是试图去做,但因为各种问题无法真正推行的问题。另外,如果普惠等同于扶贫,那么这相当于将一部分群里的福利转移给弱势群体,这势必影响这部分群里的利益,如果转移的成本较高,那么商业上是不可持续的,动力和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   2.3.1 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理想的发展普惠金融的环境建设成本较高,比如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置,相关基础设置的全面建设与完善,网络的全面覆盖率等,所以目前这些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都还在理论层面建设,实际推行的还较少。
  2.3.2 提供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的动力不足
  从商业角度看,金融机构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农业经济因为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资金周转慢、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使得贷款的风险较高,这就导致金融机构进行支农贷款的内在积极性不高、缺乏开展涉农业务的动力。另外,农村主要金融机构为农村各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以信贷服务为主,缺乏很多创新业务,产品种类较单一,很难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3.3 建立农业保险机构难
  农业保险机构一般经营投入都比较大,所以开办保险机构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农业保险的理赔涉及农业上的很多技术,比如种植和养殖技术,所以必须具备农业生产技术背景的人才,而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奇缺。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得较少,已开办的农业保险机构赔付率也比较高,在经营中常常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境地。
  3 完整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的策略
  3.1 基于对普惠金融的正确理解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完整普惠金融体系框架的设计应基于对普惠金融的正确理解,普惠金融不是针对弱势或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是覆盖所有人的,更不是基于抑制某一群体以保护另一群体的狭义普惠。所以普惠金融不是矫正非普惠,其实现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这是资源配置的普惠;二是要素收入的公平性,这是收入分配普惠;三是像再融资或反哺机制的补充性金融投入,这是再分配普惠。
  3.2 提高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多层次和覆盖性
  3.2.1 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统一的涉农各群体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农业企业、农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等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管理。二是要建立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分散农村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
  3.2.2 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发展
  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风险较高,因为其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慢再加上市场变化快,所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应该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首先,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是发展农业保险的关键,所以应成立专项风险基金,对此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资金。其次,为了解决商业保险机构因为趋利性而导致覆盖面窄的问题,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最后,农业保险机构要探索开发新的农业保险产品,如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等。
  3.2.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信贷产品、信贷模式及信贷流程上有所创新。首先大力推广信贷产品创新,建立多层次的信贷产品,符合农民多层次的信贷需求。其次是优化业务流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流程不能像城市商业银行一样的信贷流程,应该简化贷款手续,创新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丰富涉农贷款可抵押的资产种类,解决农村各群体贷款时担保抵押物不足问题。最后是加快涉农金融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3.3 建立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3.3.1 引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制高点,因此,完善普惠农村金融体系的重点是使农业产业发展获得金融支持。但农村大量的闲散资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流向了非农部门及城市,这主要因为农业风险高回报低,而非农部分及城市的风险相对较低,回报率高。因此要使农村的存款用在农村,就必须引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浙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不是简单的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再生产进行信贷支持,他们注重对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注重优化品质、注重综合性金融服务。浙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培育专业金融服务团队,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优化了农业结构,凸显了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格局。
  3.3.2 引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普惠金融
  具有相同禀赋的人具有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伦理前提,弱势群体间通过互助、合作、众筹成为农村普惠金融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有助于摆脱对财政支付的依赖性,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供销社具有遍布全国基层的网络,金融机构可与供销合作,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点,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点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样农民客户通过服务点非常方便地就可以获得金融服务。
  3.3.3 推广互联网金融为载体的农村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共享信息、提高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与普惠金融有共通之处,互联网金融作为载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具有先天条件。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金融、数字化金融的集中体现,所以将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载体,必须加强产业引导和业务监管,加快推进在个人信息保护、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方面的立法。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助农取款终端和移动支付,解决农村地区物理网点不足等问题,提高农户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加强信用管理、风险管理和客户体验管理。
  3.4 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配套政策扶持
  建立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需要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共同发挥力量。政府要强化其引导作用,用一定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投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监管部门要发挥政策优势,支持金融机构发挥融资作用。
  3.4.1 发挥金融监管部门政策优势
  为加大对农业经济及农民的扶持,中央银行进行差异化币政策支持,如支农再贷款、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等。银监部门建立差异化监管政策,如对农村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探索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和责任考核机制,设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及风险容忍度。
  3.4.2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应对涉农金融机构进行有效激励,比如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奖励考核等方式进行激励。其次是现在还有一些农村的工商户厂房、农民住宅资产等产权不明晰,政府应积极引导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加速产权明晰工作,为涉农群体创造抵押贷款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颖,曾康霖.论普惠: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与史学简析[J].金融研究,2016(2).
  [2] 谭文培.基于“三位一体”视角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3] 杜晓山.构建完整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J].金融世界,2016(2).
  [4] 焦瑾璞.普惠金融六大计策与技术变革[J].中小企业金融, 2016(10).
  [5] 李巧莎,赵英英.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SJD409),项目名称《互联网金融视角下苏北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房地产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而异地项目开发使财务风险更加突出。本文提出了异地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方案,包括控制方案架构、运行机理等,通过方案的运行使异地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房地产异地项目 财务风险控制 控制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a)-079-03  房地产异地项目开发是指在房
期刊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大部分能源公司对海外项目投资尤为重视,掀起了一股资产并购及投资的热潮。一些资源类型收购在短时间内不开发不急于获得生产效益,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我国资源的储备,实施国家战略部署。但是有部分能源投资项目在投资成功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运营成本、审批障碍等。基于此,本文就对境外能源投资项目的商务架构设计进行研究
期刊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状况、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其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存在自然环境差、语言不通、教育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应通过制定合理的贫困测量指标、因地制宜精准帮扶、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等手段,促进其经济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 产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人力资源流动为视角,选取人员招聘、人员培训、离职率为影响因子,探究这些因子与企业双元技术创新选择的关系,并以青海省藏药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员招聘与探索性创新选择呈倒U型关系;人员培训促进应用性技术创新;在可控范围内,离职率正向促进探索性创新。  关键词:人力资源流动 探索创新 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
期刊
摘 要:天津市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以大气污染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亟需全社会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因此,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就成为促进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天津市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例,分析了建立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主要方式,以及在观念、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培训的接待设施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组织、人员经费、制度
期刊
摘 要:从培养未来社会人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隐性知识分为技术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和人文领域的隐性知识两大类型。技术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账务控制技术、财务团队管理3种类型。设计和组织包含隐性知识培养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网络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或者商品的一种商业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价值的创造。B2C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其发展程度也相对成熟。B2C通过减少交易环节来降低交易成本,激活消费市场,降低售后成本,促进企业资本的有效流动,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结构中,实现互联网商务模式的创新管理具有现实意义,而B2C也进行了渐进式的创新管理。基于此,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影响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与识别,综合考虑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特殊性,从提高全面风险意识、实施多元化战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安全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对策。关键词:煤炭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4(a)-105-02  煤炭资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中,国家将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能够共享普惠金融的覆盖成果。本文通过回顾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历程,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提出传统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及智能技术普及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普惠金融 探索 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从需求出发,我们不难引申出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关键要素,同样,对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创新的分析是研究供给侧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劳动力总量无法继续增加的大背景下,通过调整劳动生产率来改善供给侧的劳动要素势在必行。本文以劳动力要素为主线,分析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劳动关系的治理体制、法制保障来促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最后对改革浪潮中的大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