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en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熙载夜宴图》卷(宋摹本局部) /顾闳中/五代

  有时我翻看古代绘画(中国的或外国的),常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遐想:难道历史上真的有过这样的人和事吗——包括那些画家的存在。特别是在欣赏一些“高手”的“高作”时,这种遐想就更甚。因为关于它们(他们),有根据的记载实在是少之又少。比如出于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之手的《韩熙载夜宴图》,只在传至宋徽宗的宣和内府时,才有了记载画家顾闳中和画中主人公韩熙载的文字。从这里我们得知,韩熙载为南唐的中书侍郎,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后唐初年中进士,后避战乱南逃,随中主李璟为官。后主李煜想起用韩为相,而韩得知宋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自己再无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索性纵情声色乐舞,以放荡不羁的生活表示灰心失意的政治态度。后主李煜得知韩“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糅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便命宫廷画师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据《宣和画谱》)。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画家和作品的文字记载。但《宣和画谱》本是宋徽宗时的收藏索引,而宋徽宗时距五代又晚了120多年。况且,作于1119年后的《宣和画谱》离我们也有900年,有谁能证明它的真实性呢?晚清时有人把康乾时的官窑瓷器模仿得足以乱真,后人编写一部《宣和画谱》又有何难?至于摹刻一枚“天子宝鉴”的印章,更是雕虫小技了。那么,《夜宴图》的这段空白便无从考证。此外,关于顾闳中作此画的目的亦有多种说法。一说如上,算是正史,意思是李煜為“调查干部”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一说是李煜命顾闳中画成此画后交给韩,有“诚示讽劝之意”。另有野史云:顾闳中属于受贿小人,这画是无中生有,是佞臣攻击韩,使其贬谪丢官的证据。正史、野史众说纷纭,于作者和作品便都有了演义之嫌。再者,从艺术史的发展角度看,艺术总在不断前进,这一规律似乎是绝对真理。然而中国的人物画,从五代到20世纪初的近千年,为什么一直走下坡路?到晚清、民国时,中国的人物画已跌至“惨不忍睹”的地步,功夫和趣味皆被画家丢至九霄云外。我作为距此画千余年的一个观众和读者,对此存有疑虑,不是很自然吗?然而《韩熙载夜宴图》确又存在,它像一部从天而降的天书,把中国的人物画“拔”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它“千古至尊”的价值,直到今天仍未被超越。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部五段式的长卷,每段又可独立成章。第一段是描写韩与众宾客在听一女宾弹琵琶,据说弹琵琶者为教坊司李嘉明的妹妹,其余听众也各有其名,均为韩府的座上客。第二段为韩亲自击鼓,为跳六幺舞的歌伎王屋山伴奏。第三段是一个“幕间”休息场面,韩熙载正坐在罗汉床边洗手,大约是要洗去击鼓后手上的汗渍。第五段是曲终人散之后,韩熙载举手送客之场面。
  第四段是全幅宴乐情景的高潮:韩熙载筋疲力尽,加之天气炎热,他便不顾在众人前的尊严而袒胸露腹,全身心地在听五位歌伎的管乐合奏。他那右手举扇又突然静止的姿态,是作者在描绘此时此刻的韩熙载的绝妙之笔。这一段,无论对人物的刻画,还是构图、设色,均堪称中国人物画的经典。它那三组式的组合,设色的雍容华丽而不纷杂,人物的聚散稳而不呆板,尤其居中那五位歌女,在动作一致中的求变,都达到了中国画无与伦比的佳境。
  在西方绘画史上,10世纪正是拜占庭艺术的复兴阶段,它们以教堂壁画为主,把耶稣和他的门徒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其形式也是平涂勾线的手法。但无论构图、设色,还是对线的运用,都大大逊色于同时代的《韩熙载夜宴图》。500年之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油画的出现,才使西方绘画在人类历史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而西方进行文艺复兴时,正值中国明朝中叶,这时中国的人物画值得一提的,似乎只是美术史家为了填补中国美术史的空白而设置的。不知那时的唐寅和陈洪绶为什么不多研究一下顾闳中。
  我愿意相信五代时中国真的有位画家叫顾闳中,我愿意相信《韩熙载夜宴图》不是从天而降,它是中国古代画家大才情和大智慧的结晶。
  (心香一瓣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铁凝散文》一书)
其他文献
板栗园在洪庄到天桥之间,离洪庄大半里地,离天桥大概三百米。那时候,洪庄与天桥是一个生产队。板栗园里长年黑乎乎的,树都很高,很粗。树底下套种着一些豆子、油菜。早晨,南方的天光洒在板栗树头,那些新发的树叶,开始竖起一根根的小青刺。而天光,漏到地面上时,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就像村子里那些黑白相间的狗。板栗树不结果子的时光,整个板栗园里除了孩子,很少有人来往。孩子们把这里当作天堂,甚至,他们在这里“结婚、
期刊
阅读往往先于写作。写作的冲动几乎总是由阅读引发的。在你成为作家很久之后,阅读别人写的东西,以及重读过去喜爱的书,构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分心,使你不能集中精力写作。分心,安慰,折磨。没错,还有灵感。  并非所有作家都承认这一点。我记得,有一次跟V.S.奈保尔谈到我喜爱的一部19世纪英国小说,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也会像我一样欣赏它,就像我所认识的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那样。但是,他没读过这部小说,并且,当他看到
期刊
周末,看梅派弟子胡文阁的访谈,深有感触。胡文阁年轻时,梅葆玖先生向他亲传梅派男旦在唱腔、念白、姿态上清雅端庄、灵动深情的特质。每天,师徒俩对着一面墙那么大的镜子练功,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字一句,梅先生都为胡文阁逐一点拨。  《贵妃醉酒》为何能成为梅派的代表性剧目,感动一代又一代的戏迷?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演贵妃的是男子,他演女人不会照搬原生态的生活体验,而必须通过观察、提炼、去芜存菁,所以,贵
期刊
1954年之前,在4分钟以内跑完1英里(约合1.6千米),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不论是医生的推断,还是生理学家的实验,都判定4分钟跑完1英里已经是人体机能的极限。  各大赛事上的选手们,也不斷证实着这个观点。他们像被下了诅咒一样,有人最好的成绩停留在4分2秒,有人甚至跑出过4分1秒,但始终没人能突破4分钟大关。  罗杰·班尼斯特站出来说,我觉得跑进4分钟不是不可能的,我证明给你们看。当
期刊
1  接到电话时,正是陈扬一周中工作最忙的时候。母亲做了肠镜,结果显示是肠癌。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愣了一两分钟,随后决定请假回家。几乎所有的亲戚给她打电话时都会哭,但她觉得还远没到要哭的时候。  收拾自己和女儿的行李时,陈扬开始在心里列日程表——需要请几天假,带母亲去哪家医院就诊,回家要跟父母说什么。“因为所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所以没有时间崩溃,脑子特别清晰。”  她曾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自己可能遇到这
期刊
正宗的左岸当然是巴黎塞纳河的左岸,但是这几年来它被“光环化”,被随意移植到了追逐时尚的中国,这个词被无限复制。各个城市的楼盘、咖啡店、街边小书店等等,多喜欢跟风,谁都可以挂个标签,叫左岸。  左岸有什么好,是风不肯吹往右侧,还是太陽只照耀水的左边?  有一年春天,在西安老城墙外一家陕北风味店,提个茶壶的伙计专门被喊来唱完民歌出去了,同桌的女孩说,她一生的理想就是去一趟巴黎,找家酒店,在塞纳河的左岸
期刊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們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拥有的知识只是幻觉。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非常
期刊
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对某个个体的大脑来说,世界太复杂了。即使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但这一个小方面举足轻重,因为它正是你飞向高处、追求人生理想的起点。如果缺少了这个起点,你便永远无法离开地面。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
期刊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说,开始讲一个故事,就像是在餐馆里跟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调情。他提到了契诃夫的小说《带狗的女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古罗夫想跟一个刚到当地的女人搭讪。他正在公园里吃饭,那个女人带着一条小狗坐在旁边的一桌。他亲切地招呼那条小狗,但在小狗凑近之后又摇着手指吓唬它。直到那个女人脸一红:“它不咬人。”古罗夫趁机请求她,允许他给那条狗一根骨头。于是,两个人就搭上了话
期刊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的8位普通老人,从1980年起,在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的荒山上,造林13.6万亩。8个兄弟,因为相似的付出和坚守,被视作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当代愚公和一种精神符号,他们在当地被称为“陆良八老”。  刚开始种树时,“陆良八老”中最大的51岁,最小的40岁。整个陆良龙海乡,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荒山寸草不生、怪石嶙峋,乡里没有一条河流和一座水库,连年干旱,拉水的老牛都累得跪下。  “山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