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看到能力圈的边界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j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世界。对某个个体的大脑来说,世界太复杂了。即使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只能理解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方面,但这一个小方面举足轻重,因为它正是你飞向高处、追求人生理想的起点。如果缺少了这个起点,你便永远无法离开地面。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补充道:“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的才华所在。有件事我几乎可以保证,如果你试图在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那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曾说过:“我不是天才,但我有自己聪明的地方,并且会坚定不移地守在这些地方。”
  请严格按照这个理念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能力圈的绝对专注,不仅能为你带来物质财富,还能赋予你同样重要的精神财富,即一种由卓越技能激发的、用金钱买不到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外,你还能省下很多时间。对能力圈的清晰划分,会令那些本不适合你却显得难以抗拒的请求突然变得可以抗拒。
  许多年前,一个富有的企业家出资100万欧元来请我为他写传记。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报价,但我拒绝了,因为写传记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内。为了写出一流的传记,作者需要与主人公进行无数次对话,并展开细致的研究。写传记需要的技能同写小说和专业书籍不同,而这些技能我并不具备。我会为此花费精力,并感到沮丧。更重要的是,即便这么做了,我最后也只能写出一本平庸的书,可这对我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迪伦·埃文斯所著的《风险思维》一书却绝非平庸,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名叫JC的职业西洋双陆棋选手。“JC会故意犯一些错误,并观察他的对手如何利用这些错误。如果对方展现出较高的棋力,JC就会终止棋局。否则的话,他就会不停地输钱。换句话说,JC知道很多别的棋手不知道的事情。他知道什么时候不该赌棋。”他知道哪些对手会将自己逼到能力圈之外,于是他学会了避开这些对手。
  除了想要跳出能力圈的冲动,我们还有另一个强大的意愿: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如果你在目前的圈子里很成功,如果你在圈子里感到如鱼得水,那么拓展能力圈的诱惑就会变得更大。请不要这样做!技能不会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技能是属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象棋大师在商界不一定能成為策略大师,而优秀的心脏医生也未必是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同样的道理,优秀的房地产经销商并不一定能做好总统的工作。
  如何创建自己的能力圈?仅靠查查维基百科是搞不定的,依靠传统的大学专业也同样不够。创建能力圈需要时间,而且是很多时间。“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对此请做好心理准备。”这是美国优秀设计师黛比·米尔曼所坚持的原则。
  能力圈还需要一个要素,就是“痴迷”。我们会在书中读到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视剧或飞机模型的年轻人。痴迷是一种瘾,所以人们在谈到“痴迷”时会展现出轻视的姿态。是时候来更积极地看待“痴迷”了!驱使人们花费成千上万个小时去做某件事的,正是这种“痴迷”。在年轻的时候,比尔·盖茨痴迷于编程,史蒂夫·乔布斯沉迷于书法和设计,而沃伦·巴菲特更是在12岁时便将自己的第一笔零花钱投进了股市,并在此后一直痴迷于投资。今天没有人会说盖茨、乔布斯或巴菲特挥霍了他们的青春,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痴迷于某种东西,才会为其花费成千上万个小时,而这个时间正是他们成为大师所必需的。“痴迷”是引擎,而绝非引擎故障。
  顺便提一句,“痴迷”的反义词并不是“厌恶”,而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含蓄的表达,其潜台词是“我并非真的痴迷于此”。
  为什么“能力圈”这么重要?它的秘密是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个卓越的程序员不只比一个不错的程序员强上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前者需要花的时间仅仅是后者的千分之一。律师、外科医生、设计师、研究员和销售员的圈子也是如此。圈内与圈外,二者之间存在着千百倍的差别。
  还有一点:生活会跟随计划——这个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有时其破坏力堪比飓风。只有一个地方会始终吹着温和的微风,那个地方就是你的能力圈。虽然那里的海面也不完全风平浪静,但激起的海浪至少还能允许你正确地航行。简单来说,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你在一定程度上会免受幻觉和思维错误的影响,你甚至可以冒险打破常规,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智慧来大致预测将会发生什么。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自责。如果你的双脚存在缺陷,请忘掉萨尔萨舞课;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画的是马还是牛,那就不要再梦想让他成为艺术家了;如果姑妈的来访已经令你难以招架,那就放弃自己开餐馆的念头。事实上,你在很多领域中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这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至少要在一个领域中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最好能成为世界第一。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你便为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项杰出的技能将会抵消无数个弱点。在能力圈内投入1个小时,会比在圈外投入1000个小时更加值得。
  (若 子摘自中信出版集团《清醒思考的策略》一书,黎 青图)
其他文献
一  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支教的两年里,郝琳硕走访过松桂、西邑两个镇30多个学生的家庭。跋涉在云南乡间的山路上,她偶尔会有恍惚之感,仿佛自己仍然在纽约的街头喝着咖啡,吃着三明治,姿态优雅。  第一天上课,郝琳硕穿了一身西装套裙,让学生们大为惊讶。在那之前的一个月,她还以交换生的身份在哈佛大学的校园里生活,更早是在罗切斯特大学读金融学本科。其他经历还包括在纽约瑞银公司做私人财富管理实习生,在金
期刊
独作异乡客,有时也想出个远门,走访好友。  每回一产生这般念头,我就选择在秋天出行。因为日本山多,秋风拂叶,金光清辉,令人心旷神怡。  从神户开车,乘轮渡抵达博多港,再驱车前往九州的山口县。好友说他住在山里,道路又陡又险,尽是上下坡,拐弯又急,开车危险,劝我换乘电车。于是,我照办了,准备从防府站上列车。  这是一个小站,只有几条乡村线路,大多数属于单车道,迎面对开的列车需要错车。而且,这些开往乡村
期刊
整个二月都在下雨,冷雨不断地把就要来临的春天打回去,春寒料峭,有时比冬天的严寒更令人沮丧。我坐在房间里,会想到年轻时的海明威,这样的早春冷雨,也是巴黎唯一令他觉得悲哀的时刻。他那时待在巴黎一个旅馆的顶层小房间里写作,写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坐在炉火边,剥个橘子,把橘子皮里的汁水挤在火焰上,看毕毕剥剥蹿起的蓝色火焰,然后,他会站在窗前眺望千家万户的屋顶,并对自己说:“别着急。你以前一直这样写来着,你现在
期刊
板栗园在洪庄到天桥之间,离洪庄大半里地,离天桥大概三百米。那时候,洪庄与天桥是一个生产队。板栗园里长年黑乎乎的,树都很高,很粗。树底下套种着一些豆子、油菜。早晨,南方的天光洒在板栗树头,那些新发的树叶,开始竖起一根根的小青刺。而天光,漏到地面上时,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就像村子里那些黑白相间的狗。板栗树不结果子的时光,整个板栗园里除了孩子,很少有人来往。孩子们把这里当作天堂,甚至,他们在这里“结婚、
期刊
阅读往往先于写作。写作的冲动几乎总是由阅读引发的。在你成为作家很久之后,阅读别人写的东西,以及重读过去喜爱的书,构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分心,使你不能集中精力写作。分心,安慰,折磨。没错,还有灵感。  并非所有作家都承认这一点。我记得,有一次跟V.S.奈保尔谈到我喜爱的一部19世纪英国小说,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也会像我一样欣赏它,就像我所认识的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那样。但是,他没读过这部小说,并且,当他看到
期刊
周末,看梅派弟子胡文阁的访谈,深有感触。胡文阁年轻时,梅葆玖先生向他亲传梅派男旦在唱腔、念白、姿态上清雅端庄、灵动深情的特质。每天,师徒俩对着一面墙那么大的镜子练功,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字一句,梅先生都为胡文阁逐一点拨。  《贵妃醉酒》为何能成为梅派的代表性剧目,感动一代又一代的戏迷?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演贵妃的是男子,他演女人不会照搬原生态的生活体验,而必须通过观察、提炼、去芜存菁,所以,贵
期刊
1954年之前,在4分钟以内跑完1英里(约合1.6千米),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事。不论是医生的推断,还是生理学家的实验,都判定4分钟跑完1英里已经是人体机能的极限。  各大赛事上的选手们,也不斷证实着这个观点。他们像被下了诅咒一样,有人最好的成绩停留在4分2秒,有人甚至跑出过4分1秒,但始终没人能突破4分钟大关。  罗杰·班尼斯特站出来说,我觉得跑进4分钟不是不可能的,我证明给你们看。当
期刊
1  接到电话时,正是陈扬一周中工作最忙的时候。母亲做了肠镜,结果显示是肠癌。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愣了一两分钟,随后决定请假回家。几乎所有的亲戚给她打电话时都会哭,但她觉得还远没到要哭的时候。  收拾自己和女儿的行李时,陈扬开始在心里列日程表——需要请几天假,带母亲去哪家医院就诊,回家要跟父母说什么。“因为所有的事情只能靠自己,所以没有时间崩溃,脑子特别清晰。”  她曾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自己可能遇到这
期刊
正宗的左岸当然是巴黎塞纳河的左岸,但是这几年来它被“光环化”,被随意移植到了追逐时尚的中国,这个词被无限复制。各个城市的楼盘、咖啡店、街边小书店等等,多喜欢跟风,谁都可以挂个标签,叫左岸。  左岸有什么好,是风不肯吹往右侧,还是太陽只照耀水的左边?  有一年春天,在西安老城墙外一家陕北风味店,提个茶壶的伙计专门被喊来唱完民歌出去了,同桌的女孩说,她一生的理想就是去一趟巴黎,找家酒店,在塞纳河的左岸
期刊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們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拥有的知识只是幻觉。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