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学生阅读的双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语文老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笔者一直探索的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一些体会。
  一、破题引导,深入理解
  在很多课文中,题目就是点睛之笔。抓住题眼,进行破题引导,这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破题引导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加深理解。如,《小草和大树》一文主要描述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遭受文坛大师的讽刺和打击后,依然发奋愤图强,最终在文学之路上由一棵小草成长为大树的故事。如何让学生理解小草成长为大树的内在力量,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题眼中蕴藏的玄机。我引导学生解读题眼:想一想,小草有什么特点?在文中的夏洛蒂身上有哪些小草的特质?夏洛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看到:小草的特点在于平凡普通,不显眼,毫不出色;这也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外在环境的具体呈现。她从小失去了妈妈,生活非常艰难,没有享受过优越的条件,但她身上却具有小草的内在精神,那就是永不放弃的毅力。每一棵小草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夏洛蒂来说,遭受的生活磨难犹如燃烧的野火,只要心中充满对文学的热爱,充满坚定的信念,梦想的春风就会将她这棵小草吹绿,直至蓬勃生长。
  破解题眼,从小草和大树入手,让学生挖掘出夏洛蒂的精神特质,这样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理解了文本所传达的丰富内涵。
  二、资料引导,深化主题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个人认知的层面。如何将其深化,这就需要通过资料来引导。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典作品来说,更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文本、理解文本。
  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对苏格拉底,学生所知甚少。对于哲学家、思想家这一概念,学生并没有体会和认知。此时,我让学生先搜集资料,准备一些有关苏格拉底的故事,对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有所了解;然后,学生怀着对古希腊哲学家的崇拜,走进文本并开始思考:为什么要找最大的麦穗呢?为什么只准进不准退呢?为什么麦穗那么多,结果却人人都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呢?这样的追问,将学生带入探究的兴趣中。随后,我继续引导: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自我感知、体验,不知不觉认识到:人生只有一次,童年也只有一次,只有抓住当下的一刻,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资料的引入对学生思路的拓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教师善加利用,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感引导,提升效果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能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句入手,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这样透过文本的神来之笔,一步步体味文章的精彩之处,获得启迪和领悟。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如何让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是文章的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我特意进行了两次情感线索的梳理:
  首先,感受险情到来时船上人们的紧张、慌乱情绪。在课文的描写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乱哄哄的场景。同时,加上我播放的视频,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让他们体会到:就在那生死之间,如果没有哈尔威船长的淡定和从容,船上的所有人将会无一生还。
  其次,感受船长的冷静和冷厉风行。文中对哈尔威船长的描写并不多,只有寥寥几笔的对话描写。但正是这些对话,传神而又真实地展现出船长的临危不乱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我采用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在那一刻船长的精神世界。我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船长想到的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学生认为,在船长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一个信念:对船上的人负责,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活着离开,这就是他的使命和职责。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字眼,解读文本细节,理解了哈尔威船长要大副开枪打死那些急于逃生的男人们,从中体验到哈尔威船长的果敢和英雄气魄。
  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船长面前,灾难终于退去了,仿佛听从了他的指挥和命令。
  通过情感引导,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走近了哈尔威船长,走进了一个英雄的精神世界,积累了人文素养,获得丰富的情感积淀,为更深层次挖掘文本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点拨,重在引导。对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就好比是走路,已经过了蹒跚学步的稚嫩阶段,只要给他们双拐,就能够迈出属于自己的步子。只要我们教师积极探索,多加钻研,就一定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双拐,收获语文课堂的精彩。
  (责编韦雄)
其他文献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教学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等文章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印证等方法对这组文章进行探究性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理性化、成人化的现象,这导致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要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坚守儿童本位,回归儿童的情感、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生活,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成为儿童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儿童本位 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24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  最近,笔者在教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语文教学理应由关注“写什么”向关注“怎么写”转身。学生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  [关键词]言语形式 写什么 怎么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5  【背景描述】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
[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认识和积累大量的汉字是学生实现无障碍阅读的前提。通过“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学生自主识字,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励、评价,学生的识字量有了突破,短时间内达到了识字快、多、乐,无障碍阅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成为现实。  [关键词]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 教学实施 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课程改革也正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将互联网应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让互联网植根于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呢?笔者结合执教《二泉映月》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营造氛围铺垫共鸣根基  兴趣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作业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随堂练习的积极性,巧妙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快乐地完成课堂作业。下面,我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优化课堂作业的具体方法。  一、新颖别致,激发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布置《伯牙绝弦
余同生教授在《语文教学的协同效应》一文中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具有协同发展的特点,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某一种能力有缺陷,其他三种能力都会受影响。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大量听记、听说、听赏等多种形式的听力训练,同时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协同发展。  一、听写训练——语言积累的基石  听写训练是语言训练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应对听写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获得了特等奖。张老师在课始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断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推崇。  【教学片断】  师:课前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日寇和西双版纳特种部队——战象打了一场恶战,战斗结束后,发现了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人们在旁边救了它,这头象的
[摘 要]习作教学,贯之以行动才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习作之间相似板块的链接,在归一中落实材料;强化同一习作不同话题价值,凸显不同侧面下的训练价值;关注纵横联系,以联系的眼光关注习作的训练重点。  [关键词]习作教学 素材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7  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