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话题之“表”,实施语用之“实”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c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教学,贯之以行动才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习作之间相似板块的链接,在归一中落实材料;强化同一习作不同话题价值,凸显不同侧面下的训练价值;关注纵横联系,以联系的眼光关注习作的训练重点。
  [关键词]习作教学 素材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7
  三年级作为学生习作练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作文起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编著者也将这一观点注入课程教材的创编过程中。笔者通过对三年级习作教材的研读发现,其习作内容以话题的开掘为原则,而将语用训练意识隐含其中,因而,解读习作教学,贯之以行动才是教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注重习作之间相似板块的链接,在归一中落实材料
  古人读书讲究提炼之法,将厚书读薄就是其中重要的方法。而对习作教材中的内容的解读也是同样的道理。一篇篇习作看似完全不同,但很多内容是同一种类型文本的分项训练。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五”布置学生选用相应的材料,对传统节日端午节进行介绍,而“习作六”紧接着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发表看法,并提供插图便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这两篇习作设置从表面上来看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习作本质的角度审视,它们却有着较为紧密的逻辑联系。“习作五”的习作训练指向于对现有资料的遴选和整合,而“习作六”则更注重根据需要收集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两篇习作是一脉相承的,将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作为训练的重点,具有较为长远的习作训练目光,为避免将来习作出现中心模糊、选材混乱的根本性问题起到了预防作用。
  撇开这种习作素材视角,仅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出发,“习作五”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对习作段落的意识,可以有效地使习作避免成为各种现有材料的机械组合,也顺势培养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段落连贯意识;而在“习作六”中,学生则可以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展现青蛙的作用,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亲身体验感知了方法积累的重要性。
  二、强化同一习作不同话题价值,凸显不同侧面下的训练价值
  面对教材中的习作安排,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教材习作要求的解读,明确每一篇习作的训练尺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每一篇习作的训练落实中有所收获。以“习作四”为例,教材出示了三幅图,要求学生进行对话描写,按照从难到易的顺序可为:“环保——采蘑菇——买文具”。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这三个题材,很多教师往往捉襟见肘。对环境题材,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写起来难度较大;“买文具”过于生活化,学生没有话题内容可写;“采蘑菇”虽然契合学生卡通童话的认知倾向,但由于故事老套,创编出来的内容也常常是千篇一律的。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局,其实质在于教师并没有正确认识每个话题本身所蕴藏的习作训练点。“买文具”侧重于对话内容的想象与创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每个细微方面,尝试以描绘性的语言展开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采蘑菇”则侧重作者自身的想象,其训练的言语点在于人物对话提示语位置的不同,并将与其相关的标点符号、表达心境和说话语气等元素融入其中。因此,选择不同的话题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语言价值训练点,只要教师坚持好方向,就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纵横联系,以联系的眼光关注习作的训练重点
  教师应该对习作教材体系有通透的了解,不能以逼仄的眼光看待即将教学的内容,而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对教材中习作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横向联系,就是在本册教学中对不同习作设置的体系进行构建,而纵向联系则是在各册的教学编排中感知编者的用意。
  三年级上册“习作四”要求学生对某一个景点进行自主发现,将动静结合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融入其中。三年级下册“习作三”中也有类似的要求,但视阈更加广泛,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也会更加深入。它们分布在不同的教材,需要教师将整个教材体系融入其中,始终以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和把握编者的用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类似的情况在苏教版教材中经常出现。“自我介绍”和“我的同学和家人”同属于对人物的描写,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写作体系的有序建立。
  如此一来,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在教材薄厚之间走上几个来回,借助教材中表层的话题意蕴拓展开去,将语用为本位的习作教学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写作基础夯实得更加牢固。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常常听到同行们说:“《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民间故事学生都能读懂,上课时没什么好讲的。”每逢这时我总会想:这两则故事承载着本民族文学的优秀特质,简单浅显却都出现在五六年级的教材里,编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高年级的孩子又该从中读些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才能用好这些故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民间文学宝库的窗户呢?这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践行。  一、从创作原点出发,指导民间故事的阅读  民间故事生动有趣,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教学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唯一的听众》《别饿坏了那匹马》等文章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印证等方法对这组文章进行探究性思考,让学生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理性化、成人化的现象,这导致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要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坚守儿童本位,回归儿童的情感、儿童的思维、儿童的生活,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成为儿童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儿童本位 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24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
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说过的话,古诗词亦画、亦情、亦理,简洁、短小,诗句的言外之意,要靠读者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许多时候,是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的,会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是“诗无达诂”的明显特征。文无定法,指写文章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可以不拘一格。对有的文章,可以说是不仅无定法,甚至无定意——没有固定的意义,可以有多种解读。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  最近,笔者在教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语文教学理应由关注“写什么”向关注“怎么写”转身。学生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  [关键词]言语形式 写什么 怎么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65  【背景描述】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
[摘 要]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认识和积累大量的汉字是学生实现无障碍阅读的前提。通过“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学生自主识字,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激励、评价,学生的识字量有了突破,短时间内达到了识字快、多、乐,无障碍阅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而成为现实。  [关键词]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 教学实施 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课程改革也正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将互联网应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让互联网植根于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姿多彩呢?笔者结合执教《二泉映月》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营造氛围铺垫共鸣根基  兴趣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作业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巩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时,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随堂练习的积极性,巧妙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快乐地完成课堂作业。下面,我以《伯牙绝弦》为例,谈谈优化课堂作业的具体方法。  一、新颖别致,激发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布置《伯牙绝弦
余同生教授在《语文教学的协同效应》一文中指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具有协同发展的特点,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某一种能力有缺陷,其他三种能力都会受影响。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大量听记、听说、听赏等多种形式的听力训练,同时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协同发展。  一、听写训练——语言积累的基石  听写训练是语言训练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应对听写
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获得了特等奖。张老师在课始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片断赢得了专家、学者的一致推崇。  【教学片断】  师:课前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日寇和西双版纳特种部队——战象打了一场恶战,战斗结束后,发现了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人们在旁边救了它,这头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