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其原因多种多样,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产出缺口、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经济结构因素变动、汇率的变化以及通胀预期造成的,国家有关部门虽然采取多项措施,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文章从分析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入手,从而提出对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数,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一、浅析我国新一轮通胀的原因及走势分析
(一)全球主流货币的超发
次贷危机爆发后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特别是美联储,美元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差不多七成以上,美元在零利率和不断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大规模泛滥因而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大量资本流动性泛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元泛滥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汇率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中国,被动的增加货币供给,造成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引起物价上涨。
(二)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的输入型通胀
近几年来中国对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同时在美联储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了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另一方面大量热钱进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成为中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外部输入因素。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俗称"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消费占的比重很小,呈现哑铃型。政府要保持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如房地产,铁路,水利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货币投入才行,所以就有了四万亿和央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这剂猛药挽救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的风险,但因此带来的货币的超发所导致的后遗症通货膨胀也是明显的。
(四)民众对通胀预期的加剧
民众对通胀的预期是加剧通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社会公众已经普遍形成"外推的"通货膨胀预期。"钱不值钱"的概念越发明显,公众对货币信任下降,开始从银行提款扩大当前的支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使正常情况下存在银行中的货币存量的部分就会转变为当前的需求支出,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将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
(五)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当前的中国已经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由于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稍有减缓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的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 实行合理的货币政策
面对通货膨胀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几乎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教科书式的做法。但是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泛滥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更不能过于紧缩,应保持在稳健合理的水平。因为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次生灾害"。一方面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就会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越发强烈,就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就这样越加息,升值压力越大,升值压力越大资本流人越多,资本流入越多升值压力越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其所增加的购买力预期就会形成一种对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的推动力,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严重。最后连续加息,人民币不断升值就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因为资金使用成本大幅增加而出现倒闭潮中小企业的倒闭,会直接导致大量失业,大量失业又会导致大量民生问题。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使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大力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对冲热钱的影响。同时加强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使得贷款流向继续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流动。
(二) 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减少和淘汰或者升级和整合掉那些科技含量低经济产能效益低下且高耗能高污染对外部资源依赖性极强的产业,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就是这一类产业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业,如国家最近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以往的经济增长中主要有三部分:外贸出口、投资及内需。这三部分外贸出口与投资明显占比比内需大得多,这也决定了这种哑铃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比较容易受经济周期以及外围市场的影响。而且,无论投资还是外贸都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方式最终会造成经济内分泌失调使得经济发展不再健康并最终无以为继。那么,为了能够继续保持高活力、健康的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必须将内需调动起来,使得哑铃型经济变成均衡的柱子型。客观上,也只有这三方平衡了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降低经济周期及外围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三)加大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干预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保障整个市场有序的发展。动用国家物资储备,平抑价格上涨,对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要化解这次通货膨胀的危机,就需要我们的中央银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维护适度的货币供给,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通胀给民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减轻他们生活的压力。
因此,要想控制通货膨胀,根本之计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必须停止"疯狂地印钞",民生远远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人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民众的剥削上!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只会使中国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表面的繁华都是假象,要想经济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民众的购买力问题,没有消费哪来的发展?更大的问题是,中国超发的货币,基本上被用于规模大得惊人的投资,这些项目一旦铺开,又需要更多货币来维持,否则,就将产生烂尾工程。于是,纸币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民众财富被悄悄的持续的转移、稀释,购买力进一步降低,而物价的快速上扬,进一步抑制了民众的消费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万丈深渊。
物价飞涨,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加息、提高准备金率,都仅仅是一种补偿性的政策,从根本上来看,要想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必须加强对民生的投入,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作风上更加节约,同时收缩投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去建立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这次的通胀危机。
参考文献:
[1]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2010(1)
作者简介:陈希(1989-),女,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数,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一、浅析我国新一轮通胀的原因及走势分析
(一)全球主流货币的超发
次贷危机爆发后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特别是美联储,美元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差不多七成以上,美元在零利率和不断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大规模泛滥因而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大量资本流动性泛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元泛滥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汇率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中国,被动的增加货币供给,造成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引起物价上涨。
(二)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的输入型通胀
近几年来中国对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同时在美联储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了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另一方面大量热钱进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成为中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外部输入因素。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俗称"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消费占的比重很小,呈现哑铃型。政府要保持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如房地产,铁路,水利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货币投入才行,所以就有了四万亿和央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这剂猛药挽救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的风险,但因此带来的货币的超发所导致的后遗症通货膨胀也是明显的。
(四)民众对通胀预期的加剧
民众对通胀的预期是加剧通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社会公众已经普遍形成"外推的"通货膨胀预期。"钱不值钱"的概念越发明显,公众对货币信任下降,开始从银行提款扩大当前的支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使正常情况下存在银行中的货币存量的部分就会转变为当前的需求支出,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将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
(五)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当前的中国已经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由于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稍有减缓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的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 实行合理的货币政策
面对通货膨胀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几乎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教科书式的做法。但是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泛滥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更不能过于紧缩,应保持在稳健合理的水平。因为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次生灾害"。一方面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就会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越发强烈,就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就这样越加息,升值压力越大,升值压力越大资本流人越多,资本流入越多升值压力越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其所增加的购买力预期就会形成一种对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的推动力,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严重。最后连续加息,人民币不断升值就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因为资金使用成本大幅增加而出现倒闭潮中小企业的倒闭,会直接导致大量失业,大量失业又会导致大量民生问题。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使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大力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对冲热钱的影响。同时加强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使得贷款流向继续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流动。
(二) 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减少和淘汰或者升级和整合掉那些科技含量低经济产能效益低下且高耗能高污染对外部资源依赖性极强的产业,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就是这一类产业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业,如国家最近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以往的经济增长中主要有三部分:外贸出口、投资及内需。这三部分外贸出口与投资明显占比比内需大得多,这也决定了这种哑铃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比较容易受经济周期以及外围市场的影响。而且,无论投资还是外贸都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方式最终会造成经济内分泌失调使得经济发展不再健康并最终无以为继。那么,为了能够继续保持高活力、健康的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必须将内需调动起来,使得哑铃型经济变成均衡的柱子型。客观上,也只有这三方平衡了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降低经济周期及外围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三)加大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干预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保障整个市场有序的发展。动用国家物资储备,平抑价格上涨,对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要化解这次通货膨胀的危机,就需要我们的中央银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维护适度的货币供给,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通胀给民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减轻他们生活的压力。
因此,要想控制通货膨胀,根本之计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必须停止"疯狂地印钞",民生远远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人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民众的剥削上!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只会使中国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表面的繁华都是假象,要想经济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民众的购买力问题,没有消费哪来的发展?更大的问题是,中国超发的货币,基本上被用于规模大得惊人的投资,这些项目一旦铺开,又需要更多货币来维持,否则,就将产生烂尾工程。于是,纸币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民众财富被悄悄的持续的转移、稀释,购买力进一步降低,而物价的快速上扬,进一步抑制了民众的消费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万丈深渊。
物价飞涨,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加息、提高准备金率,都仅仅是一种补偿性的政策,从根本上来看,要想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必须加强对民生的投入,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作风上更加节约,同时收缩投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去建立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这次的通胀危机。
参考文献:
[1]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2010(1)
作者简介:陈希(1989-),女,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