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禁忌是天下各民族之间遍及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差异,而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制止使用,便是禁忌语。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本文从宗教角度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内涵;宗教
禁忌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禁忌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而禁忌语从产生的开始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禁忌既具有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阶级差别的特点,不过英语更多地表现出宗教特征,而汉语则更多地表现出阶级差别的特征。再则,英语民族宗教的一元化与汉民族宗教的多元化也给禁忌语的生成和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宗教的角度对禁忌语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来浅析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一、禁忌语产生的社会根源
研究禁忌语的专家尼曼徊西尔弗指出:“禁忌语的最早主题无疑是宗教性的”。也就是说,禁忌语最早起源于宗教禁忌。有了禁忌语,就必须代之以禁忌语,两者指称的是同一事物,所以有人把它比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过,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例如英语中的“神鬼讳”与汉语中的“国讳”,“家讳”。英语中的禁忌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禁忌语”一词直至十八世纪才由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从南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波利尼西亚语中引进。英语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深远的社会根源。远古时代,人类处于婴儿时期,未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产生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以至恐惧,崇拜和恐惧便导致了迷信,宇宙间的一切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灵物崇拜”;语言也被神化了,即所谓“语言灵物崇拜”出于对鬼神的敬畏,神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天主的名字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天主的名字。
听说天主在西奈山议决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划定了以色列人必须屈从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此中第三戒为“Thou shah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尔等不行妄用我的名字),所以有的人通常避而不用God(天主)、hell(地狱)、devil(妖怪)、Christ(基督)、damn(该死)等词语,而代之以gosh,golly、for goodness sake or 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天主的份上)等;不用Jesus一词,而用Gee,Jeepers,Jiminy等。汉语禁忌语也发源于原始宗教迷信。不过,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未能对全民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关神鬼的婉称也就很少。对汉语禁忌语产生强大影响的是另一因素——阶级禁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名字的避讳至少起源于周代。不仅“皇帝”这一头衔,就连皇帝的名字,甚至皇帝名字的同音或同形字,都在禁忌之列。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名“赢政”,为避“政”名,“正月”遂改为“端月”。至唐朝,为唐太宗李世民既避“世”又避“民”,唐人行文以“代”指“世”,以“人”代“民”。唐高宗李治于贞观二十三年正式下令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连菩萨“观世音”也要避而简称“观音”。现代,众所周知,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无人敢于直呼“毛泽东”的姓名,他的书与画像连说“买”都属不敬,只能说“请”,甚至“敬请”。这些历史事实在人们心中还记忆犹新。
二、从文化背景看东西方禁忌语中蕴含的宗教因素
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由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而犯下“原罪”,原罪世代相传,人一出生就是罪人。因此,人唯有按上帝的旨意去赎罪,才能得到救赎,才能升入天堂与上帝在一起,获得永恒的生命。否则死后就会入地狱,受各种折磨。反映禁忌语上就有be in Heaven(本义)在天堂里,be with God(本义)与上帝在一起,be with the angels(本义)与天使们在一起,be taken to paradise(本义)被带入天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Jesus(本义)安睡在上帝,耶稣的怀中,be called t0God(本义)被上帝召唤去了,be promoted to glory(本义)荣升天国,with their Father(本义)与圣父在一起,the call of God(本义)上帝的召唤,the final call/summons(本义)最终的召唤/传唤。另外,表示死意的还有cross over the River Jordan(本义)渡过约旦河,cross the River Stynx(本义)渡过冥河,the Last Judgement(本义)(上帝的)最终审判,be among the immortals(本义)加入众神,等等。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家关系上,是以君统臣;在家族关系上,是以父统子、以兄统弟、以夫统妻。中国人受孔子头脑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外交运动中言语适度,不行妄语大概天花乱坠,天南海北。中国人重要是汉族,为了掩护一家老小生存幸福清静,还信仰家庭门神。“门神”,“财神”,“水神”等,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存清静喜乐。因此人们买来贴于派别或供于堂中。但“买”字是很隐讳的,于是换成“请”,以免侮慢神灵。在中国也有敬动物为神的习俗,这在一些评剧中得到了表现,在当时戏班子的人忌说五种动物的名字,它们分别是老鼠、刺猬、黄鼠狼、狐狸、蛇。如果有谁不慎说了这些动物的名字,就要受到处分,偶然照旧很紧张的处分。他们分别称这五种动物为“灰八爷”、“白五爷”、“黄大爷”、“大仙爷”、“柳七爷”。在东北长白山一带,自古有“祠虎以为神”的习俗。当地的老百姓以为虎是林中之王,能掩护人们免受其他野兽之害,给人们带来幸福。所以当地山民忌说虎名而把它称之为“山君”、或“山神爷”。因此,中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敬使人们对天主、鬼神等宗教信仰融入了一样平常生存,宗教上禁用侮慢性词语成为一种共鸣,在中西文化中,人们言语上都只管即便制止使用这些带有侮慢神灵的词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植根于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生活的反射,更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而从宗教因素入手能够能够更深一层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内涵;宗教
禁忌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禁忌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而禁忌语从产生的开始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禁忌既具有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阶级差别的特点,不过英语更多地表现出宗教特征,而汉语则更多地表现出阶级差别的特征。再则,英语民族宗教的一元化与汉民族宗教的多元化也给禁忌语的生成和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宗教的角度对禁忌语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来浅析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一、禁忌语产生的社会根源
研究禁忌语的专家尼曼徊西尔弗指出:“禁忌语的最早主题无疑是宗教性的”。也就是说,禁忌语最早起源于宗教禁忌。有了禁忌语,就必须代之以禁忌语,两者指称的是同一事物,所以有人把它比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过,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例如英语中的“神鬼讳”与汉语中的“国讳”,“家讳”。英语中的禁忌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禁忌语”一词直至十八世纪才由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从南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波利尼西亚语中引进。英语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深远的社会根源。远古时代,人类处于婴儿时期,未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产生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以至恐惧,崇拜和恐惧便导致了迷信,宇宙间的一切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灵物崇拜”;语言也被神化了,即所谓“语言灵物崇拜”出于对鬼神的敬畏,神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天主的名字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语。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说,不滥用天主的名字。
听说天主在西奈山议决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划定了以色列人必须屈从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此中第三戒为“Thou shah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尔等不行妄用我的名字),所以有的人通常避而不用God(天主)、hell(地狱)、devil(妖怪)、Christ(基督)、damn(该死)等词语,而代之以gosh,golly、for goodness sake or 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天主的份上)等;不用Jesus一词,而用Gee,Jeepers,Jiminy等。汉语禁忌语也发源于原始宗教迷信。不过,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宗教禁忌未能对全民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关神鬼的婉称也就很少。对汉语禁忌语产生强大影响的是另一因素——阶级禁忌。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名字的避讳至少起源于周代。不仅“皇帝”这一头衔,就连皇帝的名字,甚至皇帝名字的同音或同形字,都在禁忌之列。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名“赢政”,为避“政”名,“正月”遂改为“端月”。至唐朝,为唐太宗李世民既避“世”又避“民”,唐人行文以“代”指“世”,以“人”代“民”。唐高宗李治于贞观二十三年正式下令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连菩萨“观世音”也要避而简称“观音”。现代,众所周知,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几乎无人敢于直呼“毛泽东”的姓名,他的书与画像连说“买”都属不敬,只能说“请”,甚至“敬请”。这些历史事实在人们心中还记忆犹新。
二、从文化背景看东西方禁忌语中蕴含的宗教因素
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由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而犯下“原罪”,原罪世代相传,人一出生就是罪人。因此,人唯有按上帝的旨意去赎罪,才能得到救赎,才能升入天堂与上帝在一起,获得永恒的生命。否则死后就会入地狱,受各种折磨。反映禁忌语上就有be in Heaven(本义)在天堂里,be with God(本义)与上帝在一起,be with the angels(本义)与天使们在一起,be taken to paradise(本义)被带入天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Jesus(本义)安睡在上帝,耶稣的怀中,be called t0God(本义)被上帝召唤去了,be promoted to glory(本义)荣升天国,with their Father(本义)与圣父在一起,the call of God(本义)上帝的召唤,the final call/summons(本义)最终的召唤/传唤。另外,表示死意的还有cross over the River Jordan(本义)渡过约旦河,cross the River Stynx(本义)渡过冥河,the Last Judgement(本义)(上帝的)最终审判,be among the immortals(本义)加入众神,等等。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在国家关系上,是以君统臣;在家族关系上,是以父统子、以兄统弟、以夫统妻。中国人受孔子头脑影响较深。孔孟之道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外交运动中言语适度,不行妄语大概天花乱坠,天南海北。中国人重要是汉族,为了掩护一家老小生存幸福清静,还信仰家庭门神。“门神”,“财神”,“水神”等,他们能保佑一家人生存清静喜乐。因此人们买来贴于派别或供于堂中。但“买”字是很隐讳的,于是换成“请”,以免侮慢神灵。在中国也有敬动物为神的习俗,这在一些评剧中得到了表现,在当时戏班子的人忌说五种动物的名字,它们分别是老鼠、刺猬、黄鼠狼、狐狸、蛇。如果有谁不慎说了这些动物的名字,就要受到处分,偶然照旧很紧张的处分。他们分别称这五种动物为“灰八爷”、“白五爷”、“黄大爷”、“大仙爷”、“柳七爷”。在东北长白山一带,自古有“祠虎以为神”的习俗。当地的老百姓以为虎是林中之王,能掩护人们免受其他野兽之害,给人们带来幸福。所以当地山民忌说虎名而把它称之为“山君”、或“山神爷”。因此,中西文化中,对神的崇敬使人们对天主、鬼神等宗教信仰融入了一样平常生存,宗教上禁用侮慢性词语成为一种共鸣,在中西文化中,人们言语上都只管即便制止使用这些带有侮慢神灵的词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植根于社会生活中,是社会生活的反射,更是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而从宗教因素入手能够能够更深一层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