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两翼才能振翅高飞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凭读几本薄薄的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停止于课堂、滞留于课本,而应该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
  笔者认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就像语文学习的两翼,只有展开两翼,鸟儿才能振翅高飞。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宽、调整、重构,抓准课内外的链接点,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整合起来。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的语文学习达到理想境界。
  一、课前整合——“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内外阅读在课前的有效整合,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让学生根据单元或课文主题,搜集相关资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这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打下基础。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
  1.搜集与作者相关的阅读材料
  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一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反之,通过了解作者这个人,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所以,课前引导学生去搜集与作者有关的阅读材料,是不可或缺的。
  如,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课文后,教材编者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便在“资料袋”中介绍了鲁迅的作品,并编写了这样一段话:“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这段话只是对鲁迅的笼统介绍,鲁迅在学生的心中只会留下一个极其模糊的印象。为此,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鲁迅的有关材料,如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名言、鲁迅作品中的人物身份、他人对鲁迅的评价等。通过阅读搜集的材料,学生就能较为容易地明白:为什么闰土口中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新奇;鲁迅为什么要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化作一支犀利的笔,同黑暗的社会作坚决的斗争。这既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作好了铺垫,又为学生以后的课外阅读开辟了更为长效的通途。当学生在课外再次阅读到鲁迅的作品时,就会感到内容熟悉、浅显易懂。
  2.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具有教学资源意识,针对某篇文章或某个单元专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前笔者了解到,学生对春节是熟悉、喜爱的,年年都在过,可对北京的春节却是陌生的,因为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笔者在授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在入选教材时有所改动,请找出原文读一读。
  (2)同是北京的春节,老舍的儿子舒乙也写了一篇《北京的春节》,请找来读读,感受两者的异同。
  (3)同是春节,自己的家乡或其他城市是怎样过的?
  
  此举,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又激发了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和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学生课外阅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搜集与课文同类体裁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的积累不在于外显的实用,而在于文化的传承。虽然只有几十篇古诗文被编入小学教材,但是编者希望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探寻到中华文化之根。教学古诗文,教师可以在课前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按类搜集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容量。
  如,《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王安石思念家乡的感情。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搜集思乡诗。当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张籍的《秋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以及余光中的《乡愁》等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进入学生搜集范围时,学生的阅读视野就会随之拓宽,情感体验也会得到提升。
  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搜集阅读材料的能力,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因为它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助推器。教师在课前布置搜集任务时,应该给出范围,提出要求;在学生交流阅读材料之前,应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整理和加工搜集到的材料;在课堂交流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再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述。这培养了新课标所强调的“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让课前搜集的阅读材料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也让阅读成为学生最为快乐轻松的事情。
  二、课中整合——“春水新生不满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整个对话过程,主体是学生,核心是理解。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时,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出来了。而此刻,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中间桥梁——教师,要紧扣文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研读文本,预测学生在研读时可能出现的疑点、难点,并提出多种假设和预设,选择能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并与教材形成合力的课外阅读材料,与文本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意义。
  1.在矛盾疑惑处整合
  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课内阅读,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实现了对文本知识的意义构建。
  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一句话:“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一句有一个矛盾点:作者仅仅看到总理一夜的工作,为什么却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也是学生的疑惑之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针对学生的这一疑惑点补充了相关的阅读材料——《总理在最后的日子里》。通过与拓展性阅读材料、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学生消除了对文本的迷惑不解,转而产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文本的感悟也逐渐深刻起来。王崧舟老师“链接”、整合的“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不仅诠释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让总理的崇高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高高耸立起来,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内心都充满了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这种教师根据预见,以疑惑处为链接点,将课外阅读材料与文本的相关段落进行整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2.在体验缺失处整合
  阅读教学的价值不能只在文字和形式的浅层次上做文章,而是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寻找生命的痕迹。但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发现,由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经历的不足或缺失,往往对文本的深刻内涵无法理解或领悟不深。整合相关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全力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把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形象化、直观化,感受其未曾感受的生活,体验其未曾体验过的情感,从而更容易走进文本,领悟文本,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
  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20世纪初周恩来总理看到祖国不振的屈辱事实,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人故事。学生不可能有那段历史的体验,也无法亲身去感受,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学生对旧中国那段屈辱历史体验的缺失,教师可以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华人与狗不准入内》。通过补充阅读,学生能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的猖獗和国家不兴的民族之辱。这种补充阅读体验与文本阅读体验的相互印证,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揭示了文本的内涵,而且使学生对那段被列强瓜分的屈辱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他们树立起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的历史责任感。补充性阅读对课内阅读的适当拓展与延伸,创造了“大语文”课堂情境,使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加强了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
  3.在主题深化处整合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字也正是文本主题所在。为了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教师有时需要拓展文本,整合相关阅读材料,引领学生努力贴近作者的思路,将视域与作者的视域自然融合,进而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情怀、积极的价值引领中活跃思维、涵养性情、提升品位。
  如,《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也可以说是诗人临终前的遗嘱。这首诗里既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叹,也有对祖国统一的全力呼唤。全诗有悲情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没有丝毫雕琢,真情自然流露。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超越文本,将搜集到的时代背景资料整合成一份阅读材料。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腐朽昏庸的北宋朝廷腐败无能,节节败退,东渡南逃,一直从首都开封逃到长江以南。后来,赵构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一个新的宋朝,史称南宋,都城在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兵占领,北方的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过着屈辱的生活,而南宋朝廷依旧只知道花天酒地,忘记了亡国之辱,忘记了收复失地。
  
  这份阅读材料与文本形成一组互文。通过阅读,学生越过理解语言、欣赏语言的层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深化主题,教师可以再引入陆游的另一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示儿》进行对比阅读。在“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反复吟诵中,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陆游看不到“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悲愤心情,体会到诗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爱国情怀。
  课堂是个有限的时空,将阅读资料与教材文本在课中整合时,教师必须注意把握好补充阅读的“度”。要明确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教科书上的文章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的,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必须精读、精学。学生只有通过课内的学习,扎实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准确把握好这个“度”,将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教师才能让课堂教学“春水新生不满塘”。
  三、课后整合——“万紫千红总是春”
  吕叔湘先生有一个精辟的观点: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教师只有适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补白点顺势而导,以课内阅读的“点”链接课外阅读的“面”,将课堂上学生生成的阅读兴致在课外阅读中延伸开来,才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课后关注作家的其他作品
  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可以采取荐读方式,即教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可以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相关书籍,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如,教学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后,教师可以将这位伟大的儿童作家介绍给学生,并列举安徒生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海的女儿》《拇指姑娘》《打火匣》《皇帝的新装》等,讲一讲这些故事的梗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如,教完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们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节目《人与自然》,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
  2.课后阅读原著
  小学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与缩写。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教完《鲁滨逊漂流记》,教师将课文中不曾讲到的精彩故事在课上给学生讲个开头,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戛然而止,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段时间后再召开“鲁滨逊故事会”,让学生交流感受最深的精彩故事。
  又如,学完《草船借箭》,学生感受到的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嫉贤之心和千方百计陷害强手的狭小度量。但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学生可以看到,周瑜决意要除掉诸葛亮,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是为东吴今后的发展扫清道路。学生们若不续读《三国演义》,就感受不到更完全的、深谋远虑的周瑜。引领学生课上读片段,课后读原著,可深化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3.课后阅读同一题材的作品
  在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同一题材的作品,并将同一类作品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材料。这种拓展阅读安排与新教材“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的编写思路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教师教完《和时间赛跑》后,可出示《明日歌》《今日诗》,让学生品读并交流感受。教完《白杨》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完《俗世奇人》的节选片段《刷子李》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泥人张》《快手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人物的感受,全面地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阅读得以拓展,思想才得以丰富,能力才得以提高。课堂阅读的适当拓展,能够打破封闭的教学状态,使阅读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面,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格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大语文观”的教学,它要求教师把语文教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思索和探究,用丰厚的教学资源去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是增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李奇志)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学校发展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张东娇:在办学实践中,学校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然后,要让公众了解你,因为只有了解你才能支持你——此为公共关系之精髓。现实中有些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除了学校的直接公众,其他人都不知道,甚至学校的直接公众都不太清楚。一个组织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公共关系工作开展得好才能在危机时刻得到各方公众的包容。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
我近期参加了学校的师徒课展示活动,主讲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桥之思》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从试讲到最后的展示,其间忙得不亦乐乎,整天周旋在听课、上课、说课、修改教学设计、再上课……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当中。作为学理论出身的人,每上完一轮课,或者听完别人的课,或者参加完评课之后,头脑中总会蹦出几个概念性的词语。这次展示课也不例外。其中,最让我难以释怀的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学生意识”和“
《中国教师》:曹主任,您好!浙江开展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了,目前浙江也是我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而且现在课程实施也很顺利,浙江是如何实现课程转变的?  曹宝龙:打破旧的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不是那么容易的。浙江省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前十年非常艰难,也不顺利。一是教师的适应性存在很大的挑战,单科出身的教师要站在一个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与宇宙等大综合的讲台上并
我不是画家,不能用鲜艳的色彩描绘我的生活;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旋律讴歌我的岗位;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语言赞美我的职业。我是一名平凡的特岗教师,只能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下我的特岗故事,与大家分享。  2009年夏天,我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回到家乡,参加了“特岗教师”的招聘考试,有幸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实现了做人民教师的理想。转眼来到北冶小学已近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从一个懵懂简单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较为
刘永胜: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督导评价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院校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兼职督学,获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模范校长、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称号。  学生时代从不守纪律到门门优秀;工作时帮别人练课没成想自己
宋代立于鼎唐之后,恰又是一个文学书事葳蕤繁祉的时代。有宋之别于唐,在于唐之欧、虞、颜、柳等众书家鲜有诗名,而宋之苏黄诸贤诗文与书法双臻妙境,实乃后不让于先者也。纵览两宋,行草大盛其事,韵意超唐入晋,名家辈出,恰又多无意于书,在宋人眼里,词乃诗之余,墨乃文之余,余事之余,反落大成。宋初儒林诸家成就昭著,自不待言,这里拈出一个陆游——爱国诗人、著名词人兼一代书人。陆游书法遒严温润、纵意洒脱,具有动态美
《中国教师》:王老师,据我所知,您是非常有名的博主,您曾因为在博客上发布了《教师节,别成讨伐教师收礼的节日》一文遭到诸多质疑。时至今日,您的观点有没有什么变化?您认为教师应不应该收礼,什么样的礼可以收?  王传宝:老实说,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我曾给某报社写专栏,是关于教师收礼的话题。一位编辑给我回话说:中国有些事情,可以做,不能说,比如送礼。我想可能他说的是对的。  教师能不能收礼,似乎这不应
你见过在地铁上哭的人吗?我见过。前一段时间下班的地铁上,我看见一个穿着正装的姑娘,一边紧拽着扶手,一边强忍着悲伤。没过一会儿,她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但她仍小心翼翼,不敢哭出声。  她哭泣的原因我不得而知,只是我明白,成年人的生活总是没那么容易,或是失恋,或是工作不顺……看似平静的日常下,总有一个又一个低谷需要跨过。  在网上看到一个提问:“37岁失业了,压力巨大,怎么办?”其中一个人的回答让我印象深
美国顶级大学挑选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美国顶级大学对于校友子女等特权群体是否会优先选择?这些话题对中国来说很有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4年中,美国大学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4倍,已达到40 000人。不仅如此,现在申请留美的大学生数量也在一路飙升,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已开始招收中国学生,甚至雇用中介来中国协助招生。前一段时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各大学所得捐助骤减,对国际留学生的资助有限。因此,他们非常
题记:  初识施建中先生是在去年的冬日,我们一行3人匆匆赶往丽泽区8号楼采访施建中先生。先生有午休的习惯,因此我们把采访时间约在了下午4点。门铃响后,开门的正是施先生——一位慈祥的老者,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先生很热情地把我们请到了会客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先生表现出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智慧、敏锐及独立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等后辈学子。  采访结束后先生再三叮嘱我们,采访稿写成后务必叫他看一下。几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