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魂铸就豪墨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立于鼎唐之后,恰又是一个文学书事葳蕤繁祉的时代。有宋之别于唐,在于唐之欧、虞、颜、柳等众书家鲜有诗名,而宋之苏黄诸贤诗文与书法双臻妙境,实乃后不让于先者也。纵览两宋,行草大盛其事,韵意超唐入晋,名家辈出,恰又多无意于书,在宋人眼里,词乃诗之余,墨乃文之余,余事之余,反落大成。宋初儒林诸家成就昭著,自不待言,这里拈出一个陆游——爱国诗人、著名词人兼一代书人。陆游书法遒严温润、纵意洒脱,具有动态美,充满生命力,沉雄郁勃,寄托着饱受精神压抑而欲一吐为快的强烈感情。
  一、陆游书法渊源、代表作及其艺术成就
  书品即人品,宋代书坛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书以人贵”的品鉴标准。陆游爱国如一的高尚情操铸就了诗人的伟大人格,尽管诗名掩去了书名,把陆游的书法置于古今书坛,却足以抗鼎名宿,巍然千秋。
  从《山阴陆氏族谱》和陆游所作的《家世旧闻》中可以推断出,陆游家族一支源于晋唐时陆氏一脉。陆游虽出生于一个不幸的年代,却落脚于一个幸运的家庭。山阴陆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藏书极为丰富,时值朝廷建秘书省,征求天下遗书,陆宰家奉诏献书竟达“万三千卷有奇”。丰富的家庭藏书,大大拓展了陆游的视野。陆游正是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小受到家风、家学的深刻熏染,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思想上爱国忧民。陆游的书法成就当然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早在晋代的陆机一幅《平复帖》传世,书史有名,祖辈留下的大量先贤笔札为陆游学习书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又大力收集碑拓墨迹,以至能在嘉州取家藏前辈笔札刻石,在建宁集中原及吴蜀真刻成《汉隶》十四卷。陆游正是在学习大量家藏法书的基础上,才得此成就的。
  陆游的书法,结体以杨凝式书迹为本,参杂欧之险势,其体态天真稚拙,又来自李北海《岳麓寺碑》及颜鲁公的《麻姑山仙坛记》等,其章法多有杨凝式《神仙起居法》之意趣,尤其富有特色的书法体态的天真稚拙常表现为重心偏下的点画组合,这种结字在钟繇一系的书法中常见,苏东坡就是一个,但其字形外廓表现为扁平之状,而陆游却一反此规律,变为长方形。并且,上下结构之间和左右结构之间又常错位安置,欲离不离,笔势相应,饶有风趣。其晚年诗中谈到过自己的学书渊源:“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暇日弄笔戏书》)“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正复不能到,趣乡已可观。养气要使完,处身要使端。勿谓在屋漏,人见汝肺肝。”(《自勉》)他书学此三家,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也有所学者人品的影响。陆游的传世书迹,除少量的摩崖题名和碑记外,主要是笔札和自书诗卷。代表他楷书艺术成就的是《焦山题名》和《重修智者广福寺碑记》,前者雄强厚重而近颜体风韵,后者遒逸强健而近欧阳询、褚遂良神采;《玉京行》和《怀成都诗卷》等自书诗迹是他行书艺术上的成就,前者学杨凝式而肖似,后者学张芝和羲献,遒严温润;以《纸阁帖》等为代表的自书诗迹是他的草书艺术上的成就,纵逸而不失洒脱,有所取法而又不失自家风神;以《野处帖》《奏记帖》等为代表的书札,虽随意而不失精妙,一下笔便不同凡响,当是他人品、意致、学问的综合体现。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放翁最早的书迹,是镇江焦山的摩崖大字,是乾道元年(1165)任镇江通判时写的。当时《隆兴和议》刚刚生效,前线的战备状态仍未松驰,他题云:“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存烟霭间,慨然尽醉。”他愤然于胸的正是南宋统治者认贼作父,甘于偏安,诸将没有像李光弼、郭子仪那样“手枭逆贼清旧京”,可见他的《中兴颂》笔法,自有深意在此。他的经典之作《怀成都十韵诗》书于54岁,点画厚重不失灵动,轻灵之处不显单薄,章法上字字独立,却通篇气势连贯,有苏黄遗风。更能表现陆游富有创造力的是在此幅基调为行书的作品之中,加入了章草的成分,把行书与章草在一贯的气势中和谐统一起来,古拙中含妍媚,风韵独具。
  二、陆游书学思想
  提到宋代书法,人们会自然想到北宋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旁开堂庑,才得以推衍南宋的陆游、范成大、张即之等人。尚意书风笼罩两宋,南宋书坛虽难以再抛臣谰,但它是尚意书风的余绪和补益。陆游才气超迈,擅长诗文,诗集一百四十余卷,平生作诗一万余首,在中国诗坛是很少见的。以诗论,陆诗意境豪迈清新,纤丽雄慨;以字论,尤其是陆游的行草书,也是奇拓劲逸,姿态横生。
  1.时临阁帖杂真行
  陆游在书法上取法《阁帖》,包括钟繇、二王、诸遂良、怀素等,尤其是对晋帖的取法和学习,如他的传世名迹《怀成都十韵诗》流露出较多的张芝、二王笔法。同时他还受当时去逝未久、声明正隆的前贤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的影响颇多。元代的胡昊在题陆游的《晨起诗卷中》云:“其笔力雄健,又类苏子美,宜乎得辰宝藏,永为家宝。”他的《草书歌》反映其时临阁帖的情形:吾庐宛在水中沚,车马喧嚣那到耳。一堂翛然卧虚旷,蝉声未断虫声起。有时寓意笔砚间,跌宕奔腾作诙诡,徂徕松尽玉池墨。云梦泽干蟾滴水。心空万象提寸豪,睥睨醉僧窥长史。联翩昏鸦斜著壁,郁屈瘦蛟蟠入纸。神驰意造起雷雨,坐觉乾坤真一洗。小儿劝我当自珍,勿过门生书辈几。他用的墨把徂徕山上的松树都烧尽了,他研墨用的水,使云梦泽都枯竭了!也正是他的勤学苦练才达到了“联翩昏鸦斜著壁,郁屈瘦蛟蟠入纸”这样的气魄。除了从《草书歌》中反映的事实以外,他的《剑南诗稿》中的一些论书诗句也反映了这一信息。“幸是元无了事痴,偷闲聊复学儿嬉。午窗弄笔临唐贴,夜几砚朱勘楚词。”(《冬日》)“日阅藏经忘岁月,时临阁帖杂真行。”(《新治暖室》)从以上诗句中不难看出,陆游从“儿嬉”时代就十分用功,尤其到了晚年更是无一日闲过。
  2.不知笔在手,而况字落纸
  陆游这一观点,与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无意于佳乃佳”的尚意书风是相吻合的。陆游是南宋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此时的社会可以说是北宋的一种延续。处在这么大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他不可能不受尚意书风的影响。“古来翰墨事,着意更可鄙。跌宕三十年,一旦造此理。不知笔在手,而况字落纸。三叫投纱巾,作歌识吾喜”(《睡起作帖数行》)。可见他的作书不是意在翰墨,而是把书法作为一种工具,来抒写自已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其在诗中干脆说:酒为旗鼓笔刀槊(《题醉中所做草书卷后》),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唐人折钗股……直用毛锥惊杀汝。(《醉中作行草数纸》),作书笔力千钧,大气磅礴,呼风唤雨。他要用笔杀虏,要用笔阵歼敌。
  3.一朝此翁死,千金求不得
  他在《学书》一诗中说:“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陆游“闭门学书”当在晚年,在今人眼里,西晋的“永嘉之乱”与北宋的“靖康之耻”均系时代悲剧,王羲之过江南迁的境遇在陆游身上重演。漫漫山阴道,王羲之的主动归隐成就了一代书圣,陆游似乎也不应该辜负众多期待的眼神。但陆游毕竟是爱国诗人,他壮岁忧国,力主抗敌,面对南宋朝廷的软弱腐败和金兵的侵扰、国土的沦丧,诗人陆游已不可能再像欧阳修的“窗明几净,拈笔自适”,也不能如苏东坡那样细细推敲书法的“神、气、骨、肉、血”了。一向坚持主张抗金灭虏的陆游,又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与排挤,难酬壮志,愤而学书。历史毕竟是公正的。放翁的书迹虽以人传,然而其真实的水平确实超出于同时代名噪朝野的范成大和张即之之上。范成大多写田园诗,比陆游少了几份社会责任感;张即之以专精楷书为能事,对一代尚意书风的余脉也只能是鼓弩而振。而陆书不随潮流,自谓“老蔓缠松”“瘦蛟出海”,确是大家气象,他不以媚态取容,以至遭到世俗的讥笑。但他非常自信:人愈笑我,我愈练习。所以他说,“世间谁许一钱直,窗底自用十年功”,坚信自已的道路是正确的,“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在其《四日夜未鸡鸣起作》中,又说:“放翁病过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蛰龙,青天飞霹雳。虽云堕怪奇,要胜常悯墨。一朝此翁死,千金求不得。”虽然诗句中带有一些“狂”气色彩,其书法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后五百年”的明清两代受到了公正的评价。明人李日华在见到陆游自书《大圣乐》后,就认为:“陆放翁词稿,行草烂漫,如黄如米,细玩之,则颜鲁公、杨四师精髓皆在。”(《六砚斋笔记》卷一)
  可以说,陆游写的书法与他豪放的人格、满腔的悲愤、坚定的信念、感情的升华是分不开的。正由于此,他才能达到落笔时如势从天落,银河泻地,着纸时若蛟龙入海,雷火腾空,达到“不知笔在手,而况字落纸”的境界。当他神驰意造起雷雨的时候,想必他是以“气吞残虏”之势,直驱金兵阵营,纵横驰骋,横扫千军了。每当他掷笔坐下来的时候,满腔的热枕充于笔端,摆脱一生的忧郁之情,感到的是“乾坤一洗”,以至于笔下生风,淋漓尽致!这种把生命溶于笔墨中的字,怎能不飞动,不让人惊叹不已呢?
  参考文献:
  [1]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4]万文武.从陆游的诗看他的书法[A].书法研究[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
  [5]孔凡礼,齐治平.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04重印).
  (作者单位:山东省金乡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英国一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困境?  特纳:在英国,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可以在每年三月提出申请,同时可以申请五个院校。申请之后,就要参加大学举办的考试。七月,大学会给出录取结果。之后仍然会有很多学生没有申请到心仪的大学,也有一些大学没有找到足够的学生。但最终,每个申请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但未必能进入自己的第一志愿院校。  英国的适龄学生人数也在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当教师”。[1]《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
尽管国内外教育界关于学习指导的内涵界定及其实践框架的表述众说纷纭,但基本一致的是,学习指导的实质就是通过指导者的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简而言之,学习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中小学学习指导的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班主任、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等,在校学习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可见,师生关系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广泛重视。很多学校把“写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基本功的硬性要求。尽管反思被研究者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却感到反思是“无效的、浪费时间的”。教学研究者在阅读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时,也经常有类似的遗憾。为什么教学反思在实践和理论效果上有时会出现矛盾呢?笔者试图通过对一则反思案例[1]的剖析,探讨影响教学反思有效
班集体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个“家”,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当前,在教育应该“学会关怀”的时代诉求下,积极在班集体中创设一种充满关怀的环境和氛围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试图以“家”为视角探讨关怀型班集体应该具有的某些特质,主要从家的开放性、家的包容性和家的梦想性这三个层面来论述家之于班集体建设的启示,以期对在中小学中积极倡导与建设关怀型班集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家的开放性——“我的班级
《中国教师》:学校发展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张东娇:在办学实践中,学校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然后,要让公众了解你,因为只有了解你才能支持你——此为公共关系之精髓。现实中有些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除了学校的直接公众,其他人都不知道,甚至学校的直接公众都不太清楚。一个组织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公共关系工作开展得好才能在危机时刻得到各方公众的包容。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都
我近期参加了学校的师徒课展示活动,主讲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桥之思》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从试讲到最后的展示,其间忙得不亦乐乎,整天周旋在听课、上课、说课、修改教学设计、再上课……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当中。作为学理论出身的人,每上完一轮课,或者听完别人的课,或者参加完评课之后,头脑中总会蹦出几个概念性的词语。这次展示课也不例外。其中,最让我难以释怀的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学生意识”和“
《中国教师》:曹主任,您好!浙江开展综合科学课程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了,目前浙江也是我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而且现在课程实施也很顺利,浙江是如何实现课程转变的?  曹宝龙:打破旧的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不是那么容易的。浙江省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前十年非常艰难,也不顺利。一是教师的适应性存在很大的挑战,单科出身的教师要站在一个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与宇宙等大综合的讲台上并
我不是画家,不能用鲜艳的色彩描绘我的生活;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旋律讴歌我的岗位;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语言赞美我的职业。我是一名平凡的特岗教师,只能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下我的特岗故事,与大家分享。  2009年夏天,我怀揣着梦想和希望,回到家乡,参加了“特岗教师”的招聘考试,有幸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实现了做人民教师的理想。转眼来到北冶小学已近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从一个懵懂简单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较为
刘永胜: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市教育督导评价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院校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兼职督学,获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模范校长、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称号。  学生时代从不守纪律到门门优秀;工作时帮别人练课没成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