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元素 审美意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典型元素,审美意境,扇形元素在不同的景观艺术空间中所体现的意境美各不相同,或音乐的灵境,或情感的思绪,或思想的碰撞,所有的一切追求无外乎“美”。景观空间之意境美也正是通过传统元素的艺术升华加以构境之手法,设计出具有扇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环境,使景观空间具有强烈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设计艺术中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蕴。
  关键词:典型 意境 扇文化 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每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都会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独有文人文化色彩的扇文化便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缩影。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扇文化的梳理,从中找出隐含其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将这些扇文化要素运用到环境景观空间设计的创作实践中,利用扇文化这一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元素,设计出具有扇文化特色的扇形空间和亲水空间环境,使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气息,从而体现出设计艺术中的时代精神和审美体现。
  一 典型之境,意境于形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折叠扇。扇子,最大的功能是起到驱赶蚊虫和清凉的作用。到了唐朝,就逐渐演变成大扇子置于皇帝宝座的身后,作用也不单单是驱赶蚊虫和风凉了,成了尊贵与威严的象征。同时,以前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手持扇子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表现出美的情致和神韵。这种在扇面上作画的形式,或者这种平面艺术的静态形式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思想境界,在摇曳之间,动静之中以此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这样的“意境”也是我们在做景观设计的惯用手法。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常常将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如扇形元素,并将这一“典型”元素进行文化内涵的升华,或砖,或瓦,或门洞、或窗洞等的“形”融入整体设计中,这种“天人合一”之境所折射的基本精神也是我们在做景观设计中所追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典型”与“意境”这两个词在实际的景观空间设计中所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意思呢?又有何区别及联系呢?
  1 典型之释
  “典型”一词,通常来讲就是某一元素的再现,或者注重写实性,具有典型的形象,放在景观空间里说就是每一个元素的造型,例如,扇形元素。通常我们会直接想到用于清凉的扇子本身,当这一元素被设计师运用于景观设计中的窗洞、门洞、桥洞、剧场、屋顶等,就形成了具体的典型艺术形象。只是这种艺术形象通过不同的手法来表现而已。
  2 意境之界
  “意境”一词,前人及现今对此词进行阐述的大家比比皆是,其中《〈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一书中就收录了中国历代大家对“意境”一词的各种汇评。如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金开诚《〈人间词话〉的“境界”说》、黄昭彦的《重读〈人间词话〉》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广义上说,大多是对人生,对诗歌、绘画之境界的情、境、景的感悟描写。人生、诗歌、绘画的意境主要是借助语言、线条、色彩,而当把“意境”置入景观空间的话,则是借助实物构成的。景观设计中的意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典型(扇形),也不是一座孤立的景观墙或建筑,更不仅仅是一片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简单的说,就是扇形这一典型的物象所能表达的文化层面及文化内涵。同时又能使游客不由自主地赋予文化内涵更多的想象空间。狭义上说,是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客观各元素的有机统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观艺术的意境则是在情境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通过有限的典型元素,把握无限意境,这也正是景观艺术的极致境界。因此,这两点在景观艺术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 向外之向、景外之景之意境美
  中国的景观空间,它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周到明清,以至于在当代,我们都能品味到扇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上的体现,不管是北方的大型园林景观,南方的小型园林景观,还是现代的公共景观空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将扇形元素与自然美,建筑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深远的意境及文化氛围,并将这样的元素与山水桥、花木、亭台楼阁、厅堂廊榭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吸取这种传统元素的精华,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从而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及文化氛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扇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承以及这一文化精髓对后世景观艺术的影响。那我们在实际艺术创作中如何把握景观设计的向外之向、景外之景的意境美呢?
  1 元素之分景、隔景、借景
  首先,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把“典型”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去,通过元素对景观采取虚实相生、分景、隔景、借景等手法,从而组织空间,扩大空间,文化空间,丰富美的空间感受。
  (1) 花窗之分景
  在拙政园里,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由“典型”元素扇形瓦片组合成的花窗,这是一种在构成学中将数个元素连续排列的手法,瓦片本身所散发的文化氛围就组合成一幅完美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花窗典型的艺术美融入景观中就会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作为景观墙的一部分,对现实中的景观起到分景、隔景、借景等作用。通过扇元素的花窗对墙体两边的景色分开,每一个扇形组成一幅景色,连成一片又组合成一幅更大的景色,如此可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使景色的趣味多样化,同时又把景与景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分隔空间会起到扩大空间感的作用。对于游客来说,面对如此具有文化特色的花窗,可以体会“移步易景”“景随人动”“景随人移”变化无穷的乐趣,体现了中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审美情趣。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传统元素手法对景观设计,尤其是空间的划分,景观层次的组织和处理,前后景的关系以及对景和衬景的应用,视景的布局上,都有着深刻影响。
  (2) 园林之借景
  苏州拙政园在借景上可以说是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将拙政园之外的“报恩寺塔”收入园中,可以说是很好的借景文化表现。所谓借,直观理解就是将游客的目光引向园林景观之外的景色,从扇形的窗洞中将远处的景色收入眼中,从而突破有限的空间而达到无限的空间。由此可以体会出景与景、景与情、景与园交织的审美意蕴。   也许对观赏者来说,为何要借园外的“报恩寺塔”,何不直接在园内造一座塔呢?具体还得从古代的制度略说起。“报恩寺塔”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母亲吴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称通玄寺,后易名为报恩寺塔。其实王献臣在建拙政园的时候,曾想在园内建造一座塔,但在当时的制度下,塔之类的建筑只有官方可以建造,作为一个私家景观园林来说,是不允许建造的。所以王献臣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这一借景之手笔,以此满足建塔的心愿,同时又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到达“景外之景”的意境。
  此时的“景外之景”的意境,即在扇形的花窗造景中体现构图的“小中见大”,园内景为实景,园外塔为虚景,主次分明,虚实得体。既将自然景色浓缩于园中,又糅合人文之气,“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如此创作出建筑物与景观融为一体。
  (3) 扇亭之虚境
  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意会出它是典型的以扇形为元素的造景形式,亭顶、地面、扶栏、石桌、花窗等造景上处处运用扇形元素之手法。此亭临水面东,中国式的扇形亲水凉亭,更加宜于赏月,其横匾题名曰“与谁同坐轩”,以此构成诗情画意的静境,给人以逸远之感。当游人置于扇亭,臂卧扶栏,扶坐石桌时,你的思绪一定与“谁”产生共鸣,这不就是我们造景所要之“境”吗?换言之,为象(景)之外“境”,此时的“谁”到“境”的时空中,游人置身于扇亭中,思绪早已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即“身未动,心已远”之心境。“静扶扇轩绪没处,与谁同坐虚景来。”如此若远若近、若有若无的虚景幻象中,蕴含着自然与生命的本真,真正体现造景中的“天人合一”之境以及扇文化在时空穿梭中意蕴的虚景与虚情。默会中感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此虚幻空间的视觉效果与心灵体验融于一体的境界,给人一种似幻似真的艺术感受。
  2 虚景之声音、光影、水影
  其次,我们不仅要把典型元素融入景观实景中,体现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与景观实景共生的虚景,如声音、光影、水影等虚景。
  (1) 虚实相间之声、影、光
  南京莫愁湖在造景上多处引用了扇形元素,其环湖路偶凸的“亲水平台”的设计理念便是典型的扇形元素,造景上使用此元素,可以增加游人对景观艺术文化氛围的体会,同时使得景观空间环境更能符合人的审美感受,提供给人们与水域联系的视觉空间,让观赏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明朗,尤其符合人与自然文化相融合这一生态学层面上的要求。扇堤垂柳,海棠相间、湖水碧绿、构成一幅极佳的静态立体实景。当微风拂过扇台,碧波丝影、斜阳绦影、风起丝摇时,又构成一幅动态立体虚景,倒影随风荡漾,树影随光而移,水声随浪而欢。一实一虚,虚实相间,相互包容,相互转化,以扇形平台为主体,构成直接的文化审美感兴及无限的审美意象。
  (2) 虚实共生之情感、心灵
  当然,扇文化在造景上所散发的文化及意境美不仅影响中国景观空间,同时也影响国外一些大师的艺术作品。如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芬兰理工学院和塞纳约基市图书馆,其顶在造型上具有明显的中国扇形这一典型元素。由此可以体会扇文化对世界景观建筑影响之深远。当然,文化没有国界,这也引出每一件艺术作品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感情,即我们所说的文化意境对情感的渗透。艺术家从扇形元素之中激发出情感冲动与心灵感受,设计出具有典型扇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观,将文化,自然、情感融入一体,让每一位读书人在思想、情感与古代文人文化在空间、时间上进行情感的碰撞。亨利·詹姆斯曾说:艺术作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的投影,因此艺术作品也就有情感形式,或者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元素文化对每个人在“情感生活”的虚影,这也体现了建筑景观实景与虚景的共生。
  三 感受山水灵气,聆听自然之声之灵境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如此精妙的文化语言正体现南京音乐台景观建筑之精妙所在。南京音乐台由著名设计师关颂声、杨廷宝所设计,平面如一把张开的扇面,圆心处建造舞台照壁汇集声音,扇形草坪可容纳3000多名观众。游人可置于扇形舞台集会,演讲、表演文艺节目。那扇形的露天观众席,利用前低后高的自然坡地,地面绿草如茵,似一块巨大的绿地毯,观众可坐、可卧、可蹲,观众席外圈有花架、花坛和坐凳。花架上紫藤遮天蔽日,花坛里百花竞放,花架后绿树环绕,这一切形成了五彩缤纷、飞金流霞的屏障,又好像给音乐台营造了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围墙,弥漫着中国扇文化的无穷韵味,让人深切感受扇文化的无穷魅力。当音乐响起,景观实景与声音虚景在深谷中碰撞时,你的心灵在扇文化的洗礼下得到升华。“烟雨扇弄舞乾坤,音绕深谷显空灵”,如此景观在表现上由内向外和生命力的动感中,大大拓展了艺术空间的文化氛围,音乐的感情在记忆的文化空间中跳跃,生命瞬间定格在文化空间之中。“感受山水灵气,聆听自然之声”,在有限的景观空间之中去感受无限的音乐灵境,在遥望与梦幻的构境空间之中去体验虚实相生,幻中见真的“意境”。
  典型元素,审美意境,扇形元素在不同的景观建筑空间中所体现的意境美各不相同,或音乐的灵境,或情感的思绪,或思想的碰撞等,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扇文化所赋予的空间构境中的艺术升华。如此构境也正体现景观空间中的扇文化再现,也是吸引我们向艺术的无限时空追寻的光源。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扇子史话》,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2] 王国维、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 计成,胡天寿译:《园冶》,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6] 姜耕玉:《艺术辩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王冰,男,1975—,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印度音乐文化作为世界民族音乐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极具神秘色彩,这缘于它同宗教、民族、西欧文化紧密相连。印度人钟情于传统的古典音乐,传统音乐文化根深蒂固。本文探索了印度古典音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并对其发展和传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繁荣和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印度音乐文化 特点 原因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提到南亚的印度,我们首先就会联想
期刊
摘要 油画艺术自传入中国以后,在短暂的时间内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呈现出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创作动机。作品中的自画像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自画像作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画家的了解,而且还有助于对画家所生活的时代进行研究与分析。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选取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岳敏君等一些当代画家的自画像作品,论述了他们自画像创作的一些特点及价值取向,旨在加深我们对自画像作品的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绘画与音乐的渊源和联系,介绍了绘画因素拓展音乐艺术审美空间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关键词:绘画因素 审美空间 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绘画因素可以拓展音乐艺术的审美空间,这是由于它们可以相互融合和沟通,正确掌握和运用一些规律对提高审美情趣来说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此之前首先要真正认识到音乐艺术和绘画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
摘要 在日益更新的媒介环境下,以传统纸媒为根本的儿童书籍设计正面临着科技化的冲击,要达到有效的价值传播,势必要寻求新的设计语言。本文试图借助书籍结构、视觉元素、材料等设计内容构建出以行为、感官、情感互动为主的儿童书籍互动性设计,以多变的互动形态和立体化的互动空间,震撼心灵,让阅读教育、情感关爱、认知发展等多种价值在单一媒介与多元媒介的有效融合中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媒介 儿童书籍
期刊
摘要 视觉心理引导在图形创意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图形创意设计重在作品与观众之间所产生的共鸣,它运用人们的直觉思维等视觉心理引导,将相关事物进行表述与联想。设计师要通过对图形形式语言与设计法则的运用,将共性的认知与体验传达出来,到位的视觉心理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视觉心理引导不仅带给观众富有新意的审美享受,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帮助设计师完成对图形创意的内涵诠释。  关键词:视觉心理
期刊
摘要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突飞猛进地发展,其数字技术被用于社会各界。尤其是在艺术空间,成为技术家创作的平台,不仅如此,数字媒体艺术还出现在高校数字化教学、数字电影、虚拟游戏,甚至广告制作中,成为科学传播中的新生力军。本文主要通过了解数字艺术的形式内容,分析它的科学传播形式与运用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艺术地位。  关键词:科学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 电子信息
期刊
摘要 人们所说的材质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材料与肌理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对各种材料、肌理结构的认知和写真特写的表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甚至现代造型艺术的思考也源于材料、肌理的启迪。因此,在设计中要能发现材料的美感并加以充分合理的应用,在创造自然美、形态美、层次美、抽象美的同时,使文化感、历史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关键词:材料 肌
期刊
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在颁奖词中,诺贝尔委员会称其“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随着此奖项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位在公共领域几乎是沉默者的作家。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
期刊
摘要:铁凝是中国新时期的优秀女作家,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笔触细腻而尖锐,作家通过对各种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详尽的描述以及透视人物心理的各种方法,渗透到个体无法窥测的潜意识领域,以此来展示人物的心理轨迹,使人物的性格更加深邃、明晰,向读者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  关键词:铁凝小说 方法 心理活动 潜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铁凝是当代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铁凝小
期刊
摘要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阻断”式的情节是经常被采用的结构模式。本文从“推进情节发展”“彰显‘边缘人’生的悲哀”和“以死亡直击黑暗”三个角度,阐释“阻断”事件在情节结构方面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迟子建 “阻断”的情节结构 推进情节 彰显悲哀 直击黑暗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迟子建的小说经常以“阻断”来结构小说。所谓的“阻断”,就是一些突发事件和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