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律约束到精神陶冶:论训育观在19世纪的变革

来源 :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语Zucht(训育)原指人对动植物的培育或培植,后来发展成为德国普通教育学中关于德育活动的重要概念.在教育学语境中,Zucht(训育)最初与Disziplin(纪律)同义,指的是对儿童的训诫或纪律约束.但在19世纪上半叶经过赫尔巴特和施莱尔马赫等人的发展,纪律约束或训诫的内涵逐渐从训育中分离出来.训育从一项消极的、不以教化为目的措施转变为一项具有积极教化意义的措施,其行动方式也从纯粹的纪律约束发展为持续深入的精神陶冶,旨在促进学生的德行发展.训育与纪律相互分离的背后是师生间主体关系的变革.新型师生关系是康德伦理学精神在教育学领域的表现,它在教育互动中被强调为一种人作为其“自身目的”而得到相互承认的师生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特殊教育政策的颁布,融合教育成为普通学校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该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例,首先以访谈、评估及观察的方式收集个案的基本资料,然后在对个案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个别辅导计划,即通过家庭训练与学校融合教育支持,针对个案制订课堂常规,以帮助个案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幼儿哲学探究对其自身成长及人类精神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追踪一位幼儿近4年的哲学探究历程,揭示了儿童哲学的实然状态:幼儿哲学探索的内容丰富、全面,既有对日常概念含义的追问,也涉及对生命来源与去向的严肃思考;从产生困惑、寻求解释到得出结论,儿童的探究过程系统而不零碎、郑重而不似游戏;儿童哲学探究的内容及深度既依赖于动机与经验,更离不开“非日常知识”的启发及成人持续性而非偶尔的关照.因此,并不存在自发成长的幼儿;对幼儿而言,探究的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