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地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e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它是地
  理知识点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它是地理学科的独有语言,是各种地理知识的载体。如果在教
  学中地图的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地图地理教学运用
  地图是一种内容丰富,地形清晰,图例清楚的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学资源。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
  多地理特点,规律多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在教学中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在今天的地理教学
  中更离不开地图的辅助,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他能是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零星系統化。因而在初中
  地理教学过程中,使地图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做到生动具体、概念深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
  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教会学生阅读地图而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
  断、推理。对学生的各项地理知识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使用地图,优化初中地
  理教学,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人们一开始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慢慢地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在这一认知过程中,整体把握事物
  特征是其重要方式。若不能整体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侧面,就犹如瞎子摸象,产生错误的认知。而初中生
  学习地理又多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地理知识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地图
  就是表示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地图上标明的地理事物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较为困
  难,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如:中东地区的学习,先指导学生首先在两亚(中亚和西亚)的地图上找到两亚
  的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三洲(亚洲,非洲,欧洲)的位置,接着再利用地图
  指导学生找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就很自然的使学生把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大西洋和印度
  洋)的重要位置弄清楚了,再指导学生在西亚地图上左上角土耳其海山峡小图上,查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
  达达尼尔海峡的位置,学生很自然地懂得土耳其海峡 是以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了,接着讲解西亚"富饶的
  石油资源"教师首先介绍西亚是世界上的石油宝库,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石油带,接着就引导学生在地
  图上"西亚石油分布图"看西亚石油分布的国家,在启发中提问,学生就很不费解的答出,西亚的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石油的分布情况。再引导学生参看地图"世界土石油的海上运输路线图"粗细箭头的指向,学
  生们就能准确的指出,:从石油矿区的石油管道输送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是少量的,从波斯湾到红海至苏
  伊士运河输出的油量是较大的,从这里输送到世界较发达的国家,欧洲、北美洲、日本等地区。引发学生
  认识到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就不言而喻了,由于充分
  利用地图,本节这两个重点知识让教师不负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插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
  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
  上指出我过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平地,以及丘陵,山地等,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的四幅插图和
  图下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看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再如,谈到世界
  地理,"环太平洋大山,地震带的成图","西欧海洋性气侯的形成",如果只凭口头描述说、教,放弃指导
  学生阅读地图和课文插图,就很难讲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至于讲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和形成等知识,更不
  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
  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相关的可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
  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
  自大部分位于此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区。也可与耕地分
  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
  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
  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
  地图,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总之,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地理,地理教学对地理
  图要求很高。地理课堂挂图要求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符号醒目,色彩鲜明。要注意收集复制各种有用的
  地图,同时运用好学生手中的地图册,把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相结合。必要时教师可当堂绘制简易的板图,
  简单明了的板图板画是对课堂挂图的有利补充。这不仅激发同学们对地理课的兴趣,还能加深对地图的印
  象,促进学生们更深入的学习地理学科。
其他文献
【摘要】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有助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有  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第二课堂活动是把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纳入计划之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  动,使其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为此第二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结合,形式多种
期刊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  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  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现在的高考
期刊
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下出版了。历史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型增多了,新增了阅读课和活动课。  2、课文的写法上有一些改动,留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删繁就简,突出了阶段特征,多角度展示历史信息。这主要表现在标题和课题提示,突出阶段特征,  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而正文内容,小字内容,原始图片,原始资料,课下注释则提供了丰富的历史  资料信息。  4、强化
期刊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在一些教师或学生印象中,  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重视  ,无法顺利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改革历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期刊
【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收集、  整理、编制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司马迁历史文献学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在我国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  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使提问有效,教师就要深化对历史教材  的理解,在备课前充分运用教材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设置  有效问题呢?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