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刍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在一些教师或学生印象中,
  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重视
  ,无法顺利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改革历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宏观把握并扎实实施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
  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
  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习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
  就重一些。
  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
  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至少应从单元的
  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
  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實施
  策略。
  二、让历史教学与生活和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
  ,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
  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
  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
  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
  知欲。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
  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
  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
  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
  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
  用接受学习。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
  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
  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
  。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比
  如,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
  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
  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
  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五、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脉络,有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史实比较重大,此时就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比如当讲到某些重要难懂的章节时,讲授时应该以历史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
  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对重要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预习、讨
  论、老师讲述和学生小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在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课本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
  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在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改变当前农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对农  村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历史教育更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历史教师的一件大事。本文拟  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  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  教育水平。  【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戰,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  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  教学实践中努力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改革  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精巧设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
【摘要】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有助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有  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第二课堂活动是把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活动纳入计划之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  动,使其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为此第二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结合,形式多种
期刊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  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  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现在的高考
期刊
初中历史新教材在素质教育的紧锣密鼓下出版了。历史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课型增多了,新增了阅读课和活动课。  2、课文的写法上有一些改动,留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删繁就简,突出了阶段特征,多角度展示历史信息。这主要表现在标题和课题提示,突出阶段特征,  概括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而正文内容,小字内容,原始图片,原始资料,课下注释则提供了丰富的历史  资料信息。  4、强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