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在一些教师或学生印象中,
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重视
,无法顺利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改革历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宏观把握并扎实实施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
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
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习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
就重一些。
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
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至少应从单元的
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
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實施
策略。
二、让历史教学与生活和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
,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
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
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
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
知欲。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
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
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
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
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
用接受学习。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
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
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
。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比
如,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
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
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
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五、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脉络,有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史实比较重大,此时就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比如当讲到某些重要难懂的章节时,讲授时应该以历史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
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对重要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预习、讨
论、老师讲述和学生小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在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课本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
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在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在一些教师或学生印象中,
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重视
,无法顺利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改革历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宏观把握并扎实实施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
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
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习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
就重一些。
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
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至少应从单元的
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
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實施
策略。
二、让历史教学与生活和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
,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
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
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
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
知欲。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
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
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
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
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
用接受学习。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
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
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
。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比
如,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
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
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
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五、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脉络,有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史实比较重大,此时就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比如当讲到某些重要难懂的章节时,讲授时应该以历史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
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对重要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预习、讨
论、老师讲述和学生小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在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课本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
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在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