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管理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承办或主办的各类体育赛事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各种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也都纷纷青睐于我国。这些大规模的体育赛事能否成功举办,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便是赛事志愿者的服务。本文从目前上海市大型体育赛事中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努力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工作管理体系,有序、科学地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周到、热情、高效的志愿服务,保障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
  关键词 大型体育赛事 志愿者 管理
  一、上海市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管理现状
  (一)志愿者管理模式
  我国的志愿者管理起步本就较国外发达国家晚,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摸索前行,形成了如今的一套管理模式,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到投入服务这一整套流程正趋于规范化,上海的大型体育赛事基本上都会按照这一模式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管理。比如,2001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残运会,有10069名志愿者执证上岗,另有3000名机动人员随时侯调[2]。
  (二)志愿者招募模式
  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我国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志愿者招募方式,主要是以“定向招募为主,社会招募为辅”,上海市的大型体育赛事所招募的主体主要是在上海市的各大高校,便于统一管理。同时,高校的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易于进行培训,并且有些高校的有些专业与赛事志愿者所需的岗位设置正好对口,这就降低了志愿服务时的难度。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上海市所举办的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组织和管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党团组织的倡导与推广我国志愿者的行动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资源.
  二、上海市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
  (一)招募和选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志愿者招募和选拔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对象相对集中,过程有待完善。上海市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基本都是在高校中选拔的,从招募结果看,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来社会,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
  (二)缺失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理论尚不成熟,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体育志愿者服务的国家级的法律法规,而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与1973和1998年通过了《志愿服务法》和《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德国也早在1964年制定的《奖励志愿社会年法》[3],同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理论。
  (三)志愿者的岗前培训不够充分
  目前的志愿者培训的计划更多地关注服务项目工作的自身需要,而较少考虑到志愿者本身的专业需求或兴趣,虽然都会对志愿者进行一些指导和培训,但很多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分工。
  (四)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来讲,组织者更注重“干得好不好”,而忽视志愿者“干得快不快乐”,上海的大型体育赛事对志愿者的表彰激励一般仅限于赛事完成后开表彰大会,授予荣誉称号或一张荣誉证书,在赛中,对志愿者缺少人文关怀[4],物质奖励也只是象征性的。
  三、上海市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管理对策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同时,完善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确立志愿者管理的目标
  目标既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制订计划的基本依据。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包括管理层的目标与志愿者本身的目标,对于管理层来说,其目标是希望能够建立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为赛事提供完善的服务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对于志愿者自身来说,其目标是能够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同时能够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激励。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流程
  一般的包括志愿者的招募与选拔、培训、配置与协调、激励与评估、遣散这几个环节,由于志愿者的构成复杂,因此,这几个环节的衔接与协调便显得尤为重要,基本上都是与赛前、赛中、赛后三个大部分配合开展。
  (四)完善志愿者招募与选拔方式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志愿者招募体系,严格按照志愿者的招募流程进行,尤其是规模庞大、社会影响深远的大型国际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招募与选拔,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选拔。
  (五)切实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志愿者的培训可分为四个阶段:普通培训阶段,定位培训,集中登记培训阶段和专业培训阶段,对志愿者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六)健全志愿者评价激励机制
  由于志愿者们的参与动机都不同,因此,就要明确志愿者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动机,建立一套合理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四、小结
  随着上海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管理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不断地积累经验的同时,志愿者管理体系也将更加完善,使志愿者能够更好地为赛事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涌.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0.12.
  [2] 郑晓慧.中国大型赛事志愿者管理现状研究[J].安徽文学.2009(1):325.
  [3] 王发昌.对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管理研究[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4] 周游.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5):206.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是一项运动员比较容易受伤的项目,为了解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员损伤情况,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对武术散打运动容易导致的操作部位、操作原因及预防和康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武术散打 损伤 预防 康复  一、散打导致的损伤部位分析  由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蓬勃发展,高校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教育也渐渐的从“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校园安全管理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校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众所周知,我国辽宁地区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地区,辽宁人口数量众多,经过历史变迁,形成了较强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精神。一些体育运动与民俗活动积极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并且将它们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以使其得到弘扬和传播。这些体育运动形式和活动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成因,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体育环境 体育行为 终身体育  一、研究方法  以鄂西少数民族地区3所高校非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重庆市高校排球课体育教师胜任力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重庆市高校排球课体育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涉及7个维度:理论知识、运动技能、 教学能力、学生表现、学习能力、个人性格、科研水平。最终结果与实际吻合,运用的模糊数学构建的重庆市高校排球课胜任力模型具有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终身体育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发展与进步,证明了终身体育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体育。  关键词 大学生 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主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科学锻炼,充分掌握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互联网产业与体育粉丝的发展与相互影响。论述了体育粉丝对于加快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提升体育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作用,指出目前我国互联网与体育粉丝发展中存在的同步发展失衡与体育粉丝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粉丝 网络文化  一、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上报教育部的中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分析,发现2013年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肺活量等测试指标较2010年有了明显的提升,但肥胖率和近视率有所上升。  关键词 西安 中学生 体质健康  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决定社会的发展,一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中考体育加试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已经实施了多年,它的出现给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改变,使得初中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帮助他们从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上重视体育锻炼。本文主要从中考体育成绩提升的制约因素出发,反思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思想看待中考体育加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