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辽宁省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众所周知,我国辽宁地区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主要地区,辽宁人口数量众多,经过历史变迁,形成了较强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精神。一些体育运动与民俗活动积极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体育项目,并且将它们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以使其得到弘扬和传播。这些体育运动形式和活动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播特性,对后来体育的发展和形式的多样性变化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本文就结合辽宁省体育发展的实际,简单阐述一下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并根据实际找到切实有效的对策加强继承传播,从而将体育运动进行弘扬,满足人们的运动文化需求。
  关键词 辽宁省 体育 非物质文化 传承发扬
  我国辽宁地区地处高纬度,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播,辽宁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更好的征服了自然,并将这些活动与实际结合,形成了体育运动。一些民俗活动与体育的有机结合也使得国家体育运动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当然,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过去体育活动的传承,是人们的精神财富,如何保存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根据辽宁省体育运动发展传承的真实情况,谈谈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避免其丧失意义,做好保护和传播工作,为现代化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辽宁省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舞蹈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人民生活在一片广袤的黑土地之上,北方秧歌吸收了农歌、民间武术、舞蹈艺术等多种元素,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该种舞蹈体育形式属于一种多人活动,以走阵的形式表达情感,与满足传统舞蹈的有机结合更是形成了丰富的秧歌种类。与此同时,龙舞也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种类,通过舞龙运动,手持龙具的人们伴随鼓声载歌载舞,以人体姿势展现龙的翻越、跳动,是祥和的象征,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
  (二)传统体育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术是辽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地方特色项目,北方人善骑射,武术代表了北方人民的豪爽性格。早在1931年,辽宁省国术馆就已经成立,鼓励发扬武术精神,是人民群众健身锻炼的主要形式,也是辽宁体育非物质遗产的代表运动。
  (三)民俗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是广大百姓在历史传承和优秀文化继承过程形成的伟大的艺术形式,社火作为辽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狂欢活动,形式多样,也被称为高台、舞狮、旱船、高跷,是随着祭祀活动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该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本溪社火和朝阳社火两种类型,本溪地区被当地人民叫做“武秧歌”,在正月初五进行演出,代表纳福求祥的意思。朝阳社火则与山东、山西等地的秧歌活动较为相似,形式古朴,多以高跷秧歌为主,十分具有地方特色。
  二、辽宁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我国辽宁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了更好的传播体育文化,使后人继承民间特色体育项目,将其真正的发扬光大,就要做好它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将特色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
  (一)建立专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国相关保护单位要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严格管理,制定一系列严谨科学的保护政策,将民间传统知识纳入产权保护之中。此外,国家还要逐步完善相关的保护环境,提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
  (二)制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级管理制度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体育远动源远流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扬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项目众多,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势必不符合要求。因此,我国相关机构要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工作原则,并由文化部门牵头建立保护制度,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让地方机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机构还要做好调研工作,考察地区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样式,明确申报数目、遗产名录等内容,打造保护责任制体系,从而逐级进行保护,提高文化的传承水平。
  (三)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
  随着民间文化的逐渐衰落以及历史变迁的影响,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入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理念日趋下降,社会各界对其的认识度不断降低,文化传承人的数量更是趋于减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部门一定要做好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积极抢救优秀文化。我国文化部门要公布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传承人,给他们良好的待遇,并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并建立长期的保护方针,避免文化失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辽宁体育是国家体育的代表地区,由于地域特征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越来越多。我国文化部门一定要明确辽宁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做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严谨的保护措施,并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从而做好体育非物质遗产的传播,更好的发扬我国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 孙昊亮,王静.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58-62.
  [3]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1.
  [4] 周莹,申萍,张博,田英,王晓松,宁雷,吴秀峰,刘海燕,车树国,李春阁.辽宁体育现象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21-23.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花腰傣作为傣族的分支,其所释放于外界的直观文化却完全不同于傣族文化,不论从抽象视角的分析或是从逻辑对比视角的审视,二者所含点滴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从人类意识形态发展角度来看,无宗教、无信仰的花腰傣的意识形态却成为研究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民俗体育作为直观的意识体现,成为了研究花腰傣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其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为此保护好体育民族文化,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广西在保护民族体育文化方面表现突出,常年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
本文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突显,这就有赖
棚户区改造是中央为改造城市老旧住房、改变和提高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助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经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目前,武术在高校公共体育实际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对武术课兴趣普遍不高。从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将大大改善武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 武术教学 兴趣 培养  一、兴趣对武术教学的重要性探讨  (一)兴趣对人的影响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武当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将儒、道、释三种理念进行融合,这也是武当文化鲜明的特点,对后代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武当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进行研究,并明确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 武当武术 文化 精神  文化是最基本的精神表现,以思想基础来激发人们的动力,推动社会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蒙古族健身操和安代健身操的运动文化进行课探究。主要结论:蒙古族健身操是对安代健身操的继承和发展,不仅继承了传统安代健身操的民族特色,同时紧密与时代潮流融合,是内蒙古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具有时代性与普及性,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对外交流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选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以及访谈法对当前的陈氏太极拳做了调查,以理论为核心。先研究了什么事太极拳额陈氏太极拳,在此基础之上对陈氏的太极拳进行了风格特点的分析,包括其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而帮助中老年人进行长期练习陈氏太极拳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陈氏太极 特征 习练方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武术散打运动是一项运动员比较容易受伤的项目,为了解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员损伤情况,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对武术散打运动容易导致的操作部位、操作原因及预防和康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武术散打 损伤 预防 康复  一、散打导致的损伤部位分析  由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蓬勃发展,高校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教育也渐渐的从“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校园安全管理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