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武当文化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将儒、道、释三种理念进行融合,这也是武当文化鲜明的特点,对后代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武当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进行研究,并明确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 武当武术 文化 精神
  文化是最基本的精神表现,以思想基础来激发人们的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精神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武当文化通过历史的演变发展至今有着一定的依据,所以应该对武当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进行研究。
  一、武当武术文化的概述
  武术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技击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虽然我国对武术文化规划到文化的范畴,但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过程中难以全面的对武术文化的内涵进行正确的反应。
  武当武术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分类,但应该明确的是,武当武术的概述应该具有两方面内容,首先就是对武术的内涵进行正确的展示,简单的说就是将道家思想与少林武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其表现出来的形式主要有功法、格斗以及套路三大优势,其还具有一定的养生理念;其次,就是武当武术的外延得到了全面的概括。
  二、武当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武当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的思想中就有以柔克刚的理念,而武当地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道教的内丹文化,受到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就产生了武当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以静制动的特点。同时,在对文化传统、氛围与武当武术技击风格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时,应该明确武当武术文化最为基本的精神特点就是拳打自然,在拳法中来对“道”进行领悟。“道”是中国道家思想最高的哲学范畴,其对中国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道”的基础上所滋生的悟道、问道、修道等等成为道教教徒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并在我国传统的武术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出这一特点。也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以柔克刚的观念在民间武术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女之剑等,其通过对虚实之间的变化进行展现来对以柔克刚的思想进行表述。
  在明末清初的时期,史学家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首次提出武当武术应该是以静制动的内家拳法,当然这也是与少林武术进行对比来讲的,在当时少林武术以拳勇名天下,而武当武术则是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由此可见,武当武术主要的体现就是以柔克刚和以静制动两种理念。但在当时武当武术与外家拳进行比较又是如何战胜呢?面对这一问题就应该关注武当武术内部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张三丰是武当武术的代表,想要明确武当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应该从张三丰入手,首先,张三丰对于少林武术比较了解,对其技击特点掌握的程度相对较深,少林武术的特点就是拳打一条线、一力降十会等特点,其与历史的军事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是受到战事的影响,少林武术比较重视速度与力量,简单的说少林武术比较重视以强胜弱,张三丰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有所认识与感悟。其次,张三丰属于武当丹士,这也是探索少林武术局限新的关键,道教所使用的内丹术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的思想,由于这一原因,张三丰对当时的道家思想有着很深的领悟。同时,老子主张的道法自然也为武当文化精神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是由于受到社会状况的影响,希望人们从欲望中走出来,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老子所谓的“道”是对两极思想的领悟,是两极之间保持相应的平衡。一味强调力量与速度的少林武术处于两极中的一端,其与老子所提出的道家思想相违背,由此,为张三丰创建武当武术带来一定的灵感,通过以静制动来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少林武术过于强调主于博人,这也就使民间的武术逐渐向着不自然的方向发展,想要对其进行改善就需要将不自然的武术转化回自然的状态,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张三丰创立了武当武术,这也是武当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主要精神。
  由内而外、由术入道也是武当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张三丰在拳法自然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静制动的内家拳,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思想依据就是由内而外、由术入道的文化精神。张三丰在《太极行功说》中阐述了先性后命的观点,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道教内丹的秀良方式 与思想进行阐述,也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达到以道合一的程度。同时,道教的内功与外功应该有效的结合,是两者有效的融会贯通,以此形成技击术方面的文化精神。总而言之,张三丰所代表的武当武术文化是在道教思想的基础上,与少林武术训练进行融合,制定由内而外,由术入道的思想理念,这也是武当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武当武术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渐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以上主要对武当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明确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这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加大对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龙行年,陈莉.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04).
  [2] 龙行年.文化视野下武当武术与武当武术文化的定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3] 陈玲,岳武.浅析武当武术文化基本特征[J].湖北成人教育.2013(0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璀璨艺术瑰宝,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武术拥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极高的养生价值以及观赏价值,又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意义。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将武术列为课程,传授学生武术相关知识和技能,应该说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开展已经具备了传统习惯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角抵是我国古代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角抵”一称始于秦代,之后朝代更替,名称亦随朝代更替而变化,先后出现了角力、相搏、相扑、争交、布库、摔跤等诸多称谓,直至今时的中国式摔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角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角抵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湖湘文化发展至今,其基础性文化精神主要分为淳朴重义精神和勇敢尚武精神以及经世致用精神,而自强不息精神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视野下的体育文化含义主要是从文化结构层次角度而言的,本文针对现下高校体育文化人培养现状和相关培养特点等,对构建湖湘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文化人的具体培养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成绩举世瞩目,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这一领域却表现出了滞后性,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花腰傣作为傣族的分支,其所释放于外界的直观文化却完全不同于傣族文化,不论从抽象视角的分析或是从逻辑对比视角的审视,二者所含点滴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从人类意识形态发展角度来看,无宗教、无信仰的花腰傣的意识形态却成为研究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民俗体育作为直观的意识体现,成为了研究花腰傣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随着世界一体化的不断加深,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其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为此保护好体育民族文化,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广西在保护民族体育文化方面表现突出,常年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
棚户区改造是中央为改造城市老旧住房、改变和提高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助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经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2  摘 要 目前,武术在高校公共体育实际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对武术课兴趣普遍不高。从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结合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将大大改善武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 武术教学 兴趣 培养  一、兴趣对武术教学的重要性探讨  (一)兴趣对人的影响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