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神圣任务。符合新课程理念,活泼而紧张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是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堂。如何打造这样的课堂,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操作习惯;任务设计;临时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7-0223-0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但是我渐渐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容易在电脑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而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以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一、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
案例:四年级WPS文字处理,我的基本授课过程如下:(1)点击打开WPS文字处理软件,给学生演示在什么位置找到该软件的执行文件;(2)讲述窗口中常见按钮、菜单及工具的功能;(3)输入一段文字,一会儿将文字变成红色,一会儿把文字放大,一会儿将文字变成楷体;(4)在文字中插入一幅画;(5)保存文件到D盘;(6)安排学生练习。
思考:回忆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几乎从没抬头看大屏幕上我的演示,都在“埋头苦干”,这节课几乎都是我在演示,然后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现在回忆起来,这节课好像我是在培训学生们如何使用好WPS文字处理这个软件,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沾边。
对策:我对这一课的教案进行了重新的修改,从一个故事——国产软件“金山WPS”的成长到衰败,再重新崛起到振兴的经历引入,以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训,在微软word的冲击下,WPS完成了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界面的蜕变,从而顺应了国际潮流,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并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二、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巩固业务知识
案例:常常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对话:“老师,画画好了,要不要保存?”“随便。”“那文件保存在哪里?文件名呢?”“随便什么地方、什么名字。”或者“保存到桌面上。”
思考:案例的情况在教学中时常出现,将文件保存在桌面或者随便保存到一个地方,文件名乱取(“123”、“111”)。有的老师缺乏良好操作习惯,语言不规范,殊不知很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操作,会导致学生在下一次需要该文件时找不到,学生长期不注意文件保存和命名的规范,最终结果必然是资料的乱七八糟,难以整理、难以查找,文件系统一片混乱。
对策:教师在演示时,要变无意为刻意,应注意保存路径,并恰当取名,尽量做到见名知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保存,有效整理信息资源的习惯。
三、合理设计任务
案例:四年级word文字处理,在进过一番讲解和演示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在word中随便打几行字或者打一些语文课中背过的课文,然后用刚才老师用过的一些处理文字的方法将这些段落进行美观,在下课前,我会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
思考:在课前我让学生们将他们的作品递交上来,发现学生们的作品“五花八门”,一时间,让我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的段落“五彩缤纷”,有的則是各种字体都有,像在书法展,更有甚者,连段落都是乱打上去的。在教学结束后,我仔细反思,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1)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没有体现出其合理性,造成了为设计而设计,无法很好地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很多学生无从下手。(2)在布置完任务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做练习,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没有做到教师的导向作用。
对策:基于出现的两个问题,我将教学的任务进行了重新设计,同样的“WPS和word之争”这样一个任务,从不同角度对比两种软件,找出区别,并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要求这份报告用WPS撰写。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在一起,整节课控制在教师的节奏中,让学生有目的的完成任务,当学生碰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和教师或者同学的交流来解决。而不是放手让学生无目的性的单干。
四、课堂临时性问题的解决
案例:三年级画图教学过程中多次出现有学生不小心把画图里面的“工具栏”取消了。于是大叫:“老师,我的画图怎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啊?”“老师,怎么边上的工具箱没有了啊?”
思考:这样的操作在教材中是没有涉及到的,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错误的操作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变废为宝”,用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对错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只有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才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错误,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对策:在几个学生都出现将“工具栏”取消掉的误操作后,我认识到这个误操作可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错误的操作,顺势教学“菜单”及“画图界面的调整”。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现错误了?”学生讨论,梳理结果。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躲在哪个菜单里面了。”此时,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练习,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有许多内容需要教给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神圣任务。现在的情况是,当我们追求新课程的一些理念的时候,把基本的东西忘记掉了。所以,符合新课程理念,活泼而紧张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是我心中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操作习惯;任务设计;临时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7-0223-0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要教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操作,但是我渐渐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盲目,学习目的不明确,操作比较机械化,容易在电脑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了吗,学生的能力真的提高了吗?而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目的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追求的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以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一、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
案例:四年级WPS文字处理,我的基本授课过程如下:(1)点击打开WPS文字处理软件,给学生演示在什么位置找到该软件的执行文件;(2)讲述窗口中常见按钮、菜单及工具的功能;(3)输入一段文字,一会儿将文字变成红色,一会儿把文字放大,一会儿将文字变成楷体;(4)在文字中插入一幅画;(5)保存文件到D盘;(6)安排学生练习。
思考:回忆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几乎从没抬头看大屏幕上我的演示,都在“埋头苦干”,这节课几乎都是我在演示,然后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现在回忆起来,这节课好像我是在培训学生们如何使用好WPS文字处理这个软件,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沾边。
对策:我对这一课的教案进行了重新的修改,从一个故事——国产软件“金山WPS”的成长到衰败,再重新崛起到振兴的经历引入,以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训,在微软word的冲击下,WPS完成了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界面的蜕变,从而顺应了国际潮流,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并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二、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巩固业务知识
案例:常常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对话:“老师,画画好了,要不要保存?”“随便。”“那文件保存在哪里?文件名呢?”“随便什么地方、什么名字。”或者“保存到桌面上。”
思考:案例的情况在教学中时常出现,将文件保存在桌面或者随便保存到一个地方,文件名乱取(“123”、“111”)。有的老师缺乏良好操作习惯,语言不规范,殊不知很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操作,会导致学生在下一次需要该文件时找不到,学生长期不注意文件保存和命名的规范,最终结果必然是资料的乱七八糟,难以整理、难以查找,文件系统一片混乱。
对策:教师在演示时,要变无意为刻意,应注意保存路径,并恰当取名,尽量做到见名知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保存,有效整理信息资源的习惯。
三、合理设计任务
案例:四年级word文字处理,在进过一番讲解和演示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在word中随便打几行字或者打一些语文课中背过的课文,然后用刚才老师用过的一些处理文字的方法将这些段落进行美观,在下课前,我会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
思考:在课前我让学生们将他们的作品递交上来,发现学生们的作品“五花八门”,一时间,让我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的段落“五彩缤纷”,有的則是各种字体都有,像在书法展,更有甚者,连段落都是乱打上去的。在教学结束后,我仔细反思,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1)我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没有体现出其合理性,造成了为设计而设计,无法很好地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很多学生无从下手。(2)在布置完任务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做练习,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没有做到教师的导向作用。
对策:基于出现的两个问题,我将教学的任务进行了重新设计,同样的“WPS和word之争”这样一个任务,从不同角度对比两种软件,找出区别,并提交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要求这份报告用WPS撰写。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在一起,整节课控制在教师的节奏中,让学生有目的的完成任务,当学生碰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和教师或者同学的交流来解决。而不是放手让学生无目的性的单干。
四、课堂临时性问题的解决
案例:三年级画图教学过程中多次出现有学生不小心把画图里面的“工具栏”取消了。于是大叫:“老师,我的画图怎么和别人的不一样啊?”“老师,怎么边上的工具箱没有了啊?”
思考:这样的操作在教材中是没有涉及到的,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错误的操作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被放错地方的“宝贝”。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变废为宝”,用慧眼去发掘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去审视其教学价值。对错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只有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才可以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面对错误,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对策:在几个学生都出现将“工具栏”取消掉的误操作后,我认识到这个误操作可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错误的操作,顺势教学“菜单”及“画图界面的调整”。于是,我问学生:“你觉得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现错误了?”学生讨论,梳理结果。有学生提出:“有可能躲在哪个菜单里面了。”此时,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练习,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有许多内容需要教给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也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神圣任务。现在的情况是,当我们追求新课程的一些理念的时候,把基本的东西忘记掉了。所以,符合新课程理念,活泼而紧张的信息技术课堂,才是我心中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