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结合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就园艺技术专业所开创的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议题,是建设具有特色高职体系的基本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在“工学结合”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然而,工学结合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支持体系与适用环境,因为它涉及教育、产业和社会等多个复杂系统。单从“适用环境”来讲,“农科”与“工科”不同,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立足“三农”的办学特色,在工学结合的适用环境、实施条件、途径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摸索,园艺技术专业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园艺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观赏植物生产与应用能力、面向广东省(主要是珠三角)大中型园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本模式基于观赏植物的生产过程,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农业的生产周期之中。例如,农闲时采取“理论学习 实验”,生产季节采取“农业实践”形式。主要是让学生以实习生、园艺工和承包者等身份参加农艺活动,边实践边学习。
一、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适用环境
与工业不同,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局限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因此,我院园艺技术专业围绕职业岗位技能,针对观赏植物生长特性和农业特点,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季节、贴近农艺”的原则,实施工学结合。
二、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
学院自开办高职教育以来,就充分利用所属行业优势,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并发挥基地在“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上的保障作用,为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奠定了基础。例如,与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广州花卉博览园有限公司和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等华南花卉最大生产基地及集散地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是该专业工学结合的主要实施条件。
1. 与行业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与广东省德庆县柑橘协会等行业共建实训基地。2005年,我院与广东德庆柑橘协会联合举办“园艺技术”学历教育,选派教师授课并负责该协会“柑橘生产、管理、营销”等技术指导工作。同时,该协会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践场所,并根据柑橘果园管理需要,结合柑橘生产季节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
2.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主要与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和广东升威实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与社会接轨、与区域经济接轨。例如,与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其下属的“广花插花培训中心”共同承担“花卉工、园艺工、插花员”的培训工作。同时,与其“从化优质花卉示范基地”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顶岗实习协议。根据该企业需求及花卉生产季节性,安排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到“优质花卉示范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较好地实现了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
3. 与研发机构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还与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于2007年投资150万元,在校区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集实践教学、研发和示范于一体的国内先进的智能化温室,共同承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任务。方便了园艺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操训练,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4. 省级、中央财政支持园艺实训基地建设。
园艺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已于2008年3月建成“广东省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园艺实训基地”,并于2008年11月晋升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园艺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有华南特色、设施园艺技术为主体、辐射园林工程、商品检验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形成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技术服务与开发为一体的平台,为培养现代农业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加快广东省科教兴农步伐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此举跨越式地提升了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全过程得到实训,实现与生产接轨、与市场接轨。
三、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途径
1. 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与技能体系。
根据农业特点和园艺产品的生产流程,实现课程教学与园艺生产过程相匹配,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例如,基于观赏植物生产过程与实际应用,构建了具有农业特色工学结合的“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观赏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与技能体系,并将前3门课程建成院级乃至省级的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2. 创新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园艺技术专业于2008年起普遍采用具有农业特色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园艺技术专业基础兴趣期的工学结合。第一学年通过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劳动课和花卉协会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接触和参与生产实践,培养专业兴趣,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例如,承包学院“校园绿化养护”任务,学生自主成立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通过此项任务,学生不出校园就实现了《观赏植物养护管理技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实现了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学院还大胆尝试了学生“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花卉生产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习伊始,教师便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以组为单位按照各花卉的实际生产流程和生产季节进行操作,通过实践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所需的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打破了先理论后实践的固定模式。
(2)园艺技术专业项目实践期的工学结合。第二学年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项目教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以《花卉生产技术》课程(第三学期)为例,在进行“育苗项目、中小苗生产项目、花期调控项目和组合盆栽项目”等教学时,教师结合农事季节、农艺流程来实施项目教学,分配学生任务,以出产品为考核重点,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3)园艺技术专业生产承包期的工学结合。第二学年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承包式”生产性实训。采用自愿报名与招标方式,主要面向本专业“花卉协会、绿化养护小组”等团体或个人,由他们牵头而其他学生参与。通过“生产承包”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管理和营销等生产一体化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创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等。通过“生产承包”也改变了传统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从“观赏植物种苗繁育——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全过程得到实训,实现与生产接轨、与社会接轨。
(4)园艺技术专业顶岗预就业期的工学结合。学生在第三学年到校外企业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对接。以“学生和园艺工”的双重身份开展学习和工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主题,以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需要的工学结合模式。
四、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机制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权明确,互惠双赢”为原则,建立了一个适合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运行机制为: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相结合,学校环境与职业环境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培养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学生。
五、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特色,探索“与农业生产活动周期相匹配”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1.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实现了能力和素质双重培养目标。
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了《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观赏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花艺设计》4门核心课程和技能体系,将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技术与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行业标准与职业素质融于一体,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实现能力和素质双重培养目标。例如,校园绿化任务的“承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生产承包”方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接轨、教学与市场接轨,是涉农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有力措施,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要求日益对接,使学生日益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利用实训资源开展多种职教活动与业余兴趣活动,服务社会。
利用“省级、中央财政支持园艺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教活动与业余兴趣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如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实践活动1-2周;开展承包式实训、服务三农大学生假期科技下乡、家乡农业调查等活动;成立花卉协会、茶艺协会、绿化养护小组、插花兴趣小组、学院茶艺表演队和学院花艺表演队等。如茶艺表演队多次到基层、企业进行社会服务和茶艺表演活动,不仅亮出了“专业名片”,还提高了学院社会知名度。
3.形成多种实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
园艺技术专业侧重于提高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学院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情况下,也重视校外优质资源的利用。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等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硬件难题。经过近3年的摸索,园艺技术专业形成了第二课堂、承包式实训、技能包、生产性实训、真实性顶岗作业、实验、岗位技能培养与考证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实操教学。例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第一线生产,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专业技能,这拓宽了学生视野,了解了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找出自身的差距,也端正了学生的职业态度。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服务了企业、提高了学院整体就业率,实现了“学生、企业、学院”三方共赢。
六、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景
面对日趋成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立足“三农”的办学特色,我院将抓住机遇,培育核心竞争力,创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适合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抓住机遇,完善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提供了政策环境。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支持办好涉农专业和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办法等”精神,为我院发展有特色的、涉农的高职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广东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产业环境。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同时,广东省实施的“双转移”战略,使得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需要通过技能培训后转移出去,这些都为我院建立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环境。
(3)广东省高等教育与人才教育需求的差距提供了发展空间。广东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但高职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广东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7.5%,这说明还有70%以上的适龄青年还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大多集中在广东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等欠发达地区,有这样多的人才教育需求,为我院建立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空间。
(4)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好的行业背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因此,我院在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方面将大有作为。
2.培育核心竞争力,建设有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基地。
我院初步形成的观点是:以农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服务于“三农”,把学院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综合性高职学院和我省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基地。
(1)体现特色。以园艺技术、畜牧兽医专业为特色专业,以工学交替为教学特色,创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适合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办出水平。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能否避免“专业交叉”将是支撑水平的砝码。另一方面,如何挖掘潜在优势、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提高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能力。例如,多为农业企业人员、园艺行业从业人员、农民工进行培训,为我省实施“双转移”战略而培训十分短缺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耿静超,张涛等.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广东教育·职教,2010,(12).
[2]叶小山,邝邦洪等.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J].广东教育·职教,2009,(10).
责任编辑何丽华
关键词: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议题,是建设具有特色高职体系的基本途径。近年来,高职院校都在“工学结合”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然而,工学结合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支持体系与适用环境,因为它涉及教育、产业和社会等多个复杂系统。单从“适用环境”来讲,“农科”与“工科”不同,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立足“三农”的办学特色,在工学结合的适用环境、实施条件、途径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摸索,园艺技术专业开创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园艺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观赏植物生产与应用能力、面向广东省(主要是珠三角)大中型园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本模式基于观赏植物的生产过程,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农业的生产周期之中。例如,农闲时采取“理论学习 实验”,生产季节采取“农业实践”形式。主要是让学生以实习生、园艺工和承包者等身份参加农艺活动,边实践边学习。
一、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适用环境
与工业不同,农业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局限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因此,我院园艺技术专业围绕职业岗位技能,针对观赏植物生长特性和农业特点,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季节、贴近农艺”的原则,实施工学结合。
二、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条件
学院自开办高职教育以来,就充分利用所属行业优势,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并发挥基地在“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上的保障作用,为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奠定了基础。例如,与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广州花卉博览园有限公司和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等华南花卉最大生产基地及集散地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是该专业工学结合的主要实施条件。
1. 与行业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与广东省德庆县柑橘协会等行业共建实训基地。2005年,我院与广东德庆柑橘协会联合举办“园艺技术”学历教育,选派教师授课并负责该协会“柑橘生产、管理、营销”等技术指导工作。同时,该协会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提供《果树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践场所,并根据柑橘果园管理需要,结合柑橘生产季节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无缝对接。
2.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主要与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和广东升威实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与社会接轨、与区域经济接轨。例如,与广州市花卉研究中心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其下属的“广花插花培训中心”共同承担“花卉工、园艺工、插花员”的培训工作。同时,与其“从化优质花卉示范基地”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顶岗实习协议。根据该企业需求及花卉生产季节性,安排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到“优质花卉示范基地”进行生产性实训,较好地实现了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
3. 与研发机构共建实训基地。
学院还与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等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于2007年投资150万元,在校区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集实践教学、研发和示范于一体的国内先进的智能化温室,共同承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任务。方便了园艺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操训练,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4. 省级、中央财政支持园艺实训基地建设。
园艺技术专业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已于2008年3月建成“广东省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园艺实训基地”,并于2008年11月晋升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园艺示范性实训基地”,形成有华南特色、设施园艺技术为主体、辐射园林工程、商品检验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形成集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技术服务与开发为一体的平台,为培养现代农业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加快广东省科教兴农步伐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此举跨越式地提升了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全过程得到实训,实现与生产接轨、与市场接轨。
三、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途径
1. 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与技能体系。
根据农业特点和园艺产品的生产流程,实现课程教学与园艺生产过程相匹配,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例如,基于观赏植物生产过程与实际应用,构建了具有农业特色工学结合的“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观赏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花艺设计”4大核心课程与技能体系,并将前3门课程建成院级乃至省级的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2. 创新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园艺技术专业于2008年起普遍采用具有农业特色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园艺技术专业基础兴趣期的工学结合。第一学年通过校园绿化养护管理、劳动课和花卉协会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形式,让学生接触和参与生产实践,培养专业兴趣,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例如,承包学院“校园绿化养护”任务,学生自主成立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通过此项任务,学生不出校园就实现了《观赏植物养护管理技术》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实现了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学院还大胆尝试了学生“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花卉生产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习伊始,教师便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以组为单位按照各花卉的实际生产流程和生产季节进行操作,通过实践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所需的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打破了先理论后实践的固定模式。
(2)园艺技术专业项目实践期的工学结合。第二学年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项目教学,完成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以《花卉生产技术》课程(第三学期)为例,在进行“育苗项目、中小苗生产项目、花期调控项目和组合盆栽项目”等教学时,教师结合农事季节、农艺流程来实施项目教学,分配学生任务,以出产品为考核重点,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3)园艺技术专业生产承包期的工学结合。第二学年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承包式”生产性实训。采用自愿报名与招标方式,主要面向本专业“花卉协会、绿化养护小组”等团体或个人,由他们牵头而其他学生参与。通过“生产承包”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管理和营销等生产一体化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创业意识,提升职业能力,拓宽就业范围等。通过“生产承包”也改变了传统的“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让学生从“观赏植物种苗繁育——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全过程得到实训,实现与生产接轨、与社会接轨。
(4)园艺技术专业顶岗预就业期的工学结合。学生在第三学年到校外企业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对接。以“学生和园艺工”的双重身份开展学习和工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主题,以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需要的工学结合模式。
四、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实施机制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权明确,互惠双赢”为原则,建立了一个适合农科专业的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运行机制为: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相结合,学校环境与职业环境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培养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学生。
五、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特色,探索“与农业生产活动周期相匹配”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1.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实现了能力和素质双重培养目标。
创造性地开发和整合了《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花卉生产技术》《观赏植物养护管理技术》《花艺设计》4门核心课程和技能体系,将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技术与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行业标准与职业素质融于一体,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实现能力和素质双重培养目标。例如,校园绿化任务的“承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生产承包”方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接轨、教学与市场接轨,是涉农专业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有力措施,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要求日益对接,使学生日益受到企业的欢迎。
2.利用实训资源开展多种职教活动与业余兴趣活动,服务社会。
利用“省级、中央财政支持园艺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教活动与业余兴趣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如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实践活动1-2周;开展承包式实训、服务三农大学生假期科技下乡、家乡农业调查等活动;成立花卉协会、茶艺协会、绿化养护小组、插花兴趣小组、学院茶艺表演队和学院花艺表演队等。如茶艺表演队多次到基层、企业进行社会服务和茶艺表演活动,不仅亮出了“专业名片”,还提高了学院社会知名度。
3.形成多种实操教学方式,效果显著。
园艺技术专业侧重于提高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学院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情况下,也重视校外优质资源的利用。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等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硬件难题。经过近3年的摸索,园艺技术专业形成了第二课堂、承包式实训、技能包、生产性实训、真实性顶岗作业、实验、岗位技能培养与考证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实操教学。例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第一线生产,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专业技能,这拓宽了学生视野,了解了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让学生找出自身的差距,也端正了学生的职业态度。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服务了企业、提高了学院整体就业率,实现了“学生、企业、学院”三方共赢。
六、园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景
面对日趋成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立足“三农”的办学特色,我院将抓住机遇,培育核心竞争力,创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适合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抓住机遇,完善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提供了政策环境。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支持办好涉农专业和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办法等”精神,为我院发展有特色的、涉农的高职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广东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产业环境。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同时,广东省实施的“双转移”战略,使得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需要通过技能培训后转移出去,这些都为我院建立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环境。
(3)广东省高等教育与人才教育需求的差距提供了发展空间。广东高等教育虽然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但高职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广东2009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7.5%,这说明还有70%以上的适龄青年还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大多集中在广东省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等欠发达地区,有这样多的人才教育需求,为我院建立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提供了发展空间。
(4)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好的行业背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因此,我院在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方面将大有作为。
2.培育核心竞争力,建设有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基地。
我院初步形成的观点是:以农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服务于“三农”,把学院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综合性高职学院和我省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基地。
(1)体现特色。以园艺技术、畜牧兽医专业为特色专业,以工学交替为教学特色,创新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适合涉农专业的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办出水平。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同质化现象”的日趋严重,能否避免“专业交叉”将是支撑水平的砝码。另一方面,如何挖掘潜在优势、利用各方资源,不断提高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能力。例如,多为农业企业人员、园艺行业从业人员、农民工进行培训,为我省实施“双转移”战略而培训十分短缺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耿静超,张涛等.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广东教育·职教,2010,(12).
[2]叶小山,邝邦洪等.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J].广东教育·职教,2009,(10).
责任编辑何丽华